〖BT2〗〖ML〗一、官場社交〓圓轉涉世
〖BT3〗(一)順水推舟〓道理自明
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胸無點墨而熱衷科舉,考場上打開試卷,竟有一多半字不認識,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眼看交卷時間就要到了,該人靈機一動,在試卷上寫道:“我乃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戚)。”當主考官批閱這份考卷時,不禁拈須微笑,提筆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娶你。”主考官巧借李某一個錯字,順水推舟,來個“錯”批,取得了強烈的諷刺效果。運用順水推舟法,能達到許多目的。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愛打獵,非常喜歡養老鷹捉兔子。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鷹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燭鄒推出斬了。晏子為了營救燭鄒,立即上前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殺了呢?請讓我一條條數出來後再殺他,可以嗎?”齊晏公說:“可以。”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大王為了鳥的原因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天下諸侯都會責怪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齊景公聽後對晏子說:“別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就這樣,避免了燭鄒的殺身之禍。
上麵例子正話反說術恰恰是反戰之術在這方麵的運用。晏子運用假設“罪狀”的方法對沒有罪的燭鄒設立了三條明顯違背常理的罪名,並數給齊王聽。而這些罪名又明顯是從齊王的角度來設立的,因而使齊王作為旁觀者,自己也覺得不合理。並明白了晏子的用意,放過了燭鄒。
〖BT3〗(二)寸土必爭〓立場堅定
古時候,有個大財主訂了個規矩:莊子裏人遇到他,都要敬禮,否則便要挨鞭子。
一天,阿凡提在街上行走,碰上了大財主。“你為什麼不向我敬禮,窮小子!”大財主怒不可遏。“我為什麼要向你敬禮?”“我最有錢。有錢就有勢。窮小子,你得向我敬禮,否則我就打你。”
阿凡提站著不動。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財主有點心虛,便壓低聲對阿凡提說:“這樣吧,我口袋裏有100塊錢。我給你50塊,你就給我敬個禮吧!”阿凡提慢慢悠悠地把錢裝進兜裏,說:“現在你有50塊錢,我也有50塊錢,憑什麼非要向你行禮不可呢?”周圍的人大笑起來。大財主又氣又急,一下子把剩下的50塊也抽了出來:“聽著,如果你聽我的,那我就把這50塊錢也送給你!”阿凡提又把50塊錢收下,接著嚴肅地說:“好啦,現在我有100塊,你卻一分錢也沒有了,有錢就有勢,向我行禮吧!”大財主目瞪口呆。
當你把自己口袋裏所有的讓步都施舍給了對方時,那時候你就沒有資格再向對方推銷了。在任何場合,你都不要給對方太大的讓步。經驗表明,你讓步越大,對方對你的產品懷疑越多,而你就更處於被動地位。那個大財主就是一讓再讓,從而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反被愚弄。我們在不該讓步時,絕不可為求眼下一時之安,而讓步妥協,而是應絕不讓步,站穩立場。
〖BT3〗(三)廣攬謀士〓助己決策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聽到諸葛亮對於天下形勢的分析,形成“三足鼎立取其一”的戰略規則,這一想法終於使劉備能夠雄踞一方,為爭奪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職場一般都是非常重視謀士型的人才的。曆史證明,大凡奪得天下者,大凡善治天下者,身邊都有一大批多謀善斷的謀士。從張儀、蕭何、陳平、魏征,到趙普、朱升、範文程等等,無不為皇帝出過無數奇謀,幫助其主人渡過無數的危機。可以說,沒有他們的竭力輔佐,其主人就很難奪得天下,更不要說坐穩天下了。也正因為如此,曆史上統治者都提出,欲得天下必廣攬賢才,這其中謀士便占了很重要的成分。
謀士可以彌補領導的智力不足。一個領導不可能是處處超群出眾的,他可能有膽識、有氣魄、有決斷和有遠見,甚至隻是因為有正統血脈,但他決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能預料到,都通曉。而謀士型的人才一般都是智力超群,胸有奇謀,令領導者茅塞頓開,幡然驚醒。謀士型人才能夠幫助領導看清當前的形勢格局,看清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向,並能幫助領導采取最恰當的辦法。
對於領導來說,一個謀士恐怕還不足以使領導事事成功,但是,謀士的一點看法,往往卻能點破迷津,確定大局,使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
有了謀士之後,領導的工作剩下來的有兩種:一種是你作為領導者所必須做的,另一種是你的部下應該做的。
下一步就是把所有部下能做的工作恰到好處地委派給他們。這是惟一能使你避免在細節問題上耗費精力,而又在不影響最終效果的情況下減少工作時間的辦法。在授權部下的同時,領導者還需要建立一種適當控製手段,即發生什麼差錯時能立刻采取補救措施。
〖BT3〗(四)以誠等人〓忌心不在焉
楚漢相爭時,韓信在項羽軍中未受到重用,於是投奔漢營。但是在劉邦軍中,開始仍然沒有受到重用,於是韓信在一氣之下逃離漢營,從而演出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
蕭何追回了韓信,極力地向漢王劉邦推薦。劉邦對韓信本無信任可言,隻是經不住蕭何的再三保舉,這才答應接見韓信。韓信應招進帳來見劉邦,可是一見之下,韓信對劉邦當時的行為便極為反感。原來劉邦正在洗腳,見了韓信,不僅沒有停止,反而仍然悠閑自得地呈享受狀,對韓信也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韓信將眉頭皺著,回頭便走。若不是蕭何不放心守在帳外,再者若不是韓信一心想借漢王之勢建功立業,劉邦便會因此失去一員為他爭得天下的大將,那麼楚漢相爭最終將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韓信對劉邦的反感,正是由於劉邦在接見韓信時心不在焉,虛與委蛇。也許,韓信在為劉家爭得天下之後便起了造反之心,也正是由於當時的反感而埋下的種子呢?
這類人,一般在應酬中都缺乏誠意,常會引起應酬對象的反感。因此在日常應酬中,不論你的身份如何,也不論你的應酬對象與你的身份地位有多大的差異,在你與對方的應酬過程中,一旦你表現出了心不在焉的神態,對方同樣會對你失去好感,同樣會對你虛與委蛇。這樣的應酬,將毫無意義。
〖BT3〗(五)以人為貴〓禮讓為先
處世做人,貴在有德。中國人的“處世”,首先是要“做人”,“做人”即是立身處世。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對為人“缺德”的評判,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甚為嚴厲的譴責。在具體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範疇有“誠實正直”、“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儉樸”等等。這種以“做人”為處世前提與基礎的處世觀念,體現了濃厚的尚德特征。與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尚德傾向,還表現在強調人際交往的道德性,主張人際之間應當是與人相處,貴在以德待人。
1.禮讓,中國人曆來以讓為處世美德。家庭內部的禮讓被極力倡導,婦孺皆知;在名利麵前,“不貪為寶”的高潔品格;對待人際糾紛,先賢主張“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一個“讓”字,可化解糾紛,和諧人際關係。
2.以誠相見,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誠”,由此有“待物莫如誠”的古訓。而這一點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內容。故“開誠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見,溝通感情。
3.守信用,重然諾。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言行一致,講究信用。“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語,生動顯示了信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
“貴和”是中國人處世性格的另一顯著特征。“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思想範疇,立足點在於社會的穩定與協調,並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法與處世觀念。在中國古代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諧,以及社會的秩序與平衡為價值目標。以“貴和”而論,中國人把“和為貴”作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追求人際之間的和睦、和平與和諧,“和”既是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又是人際交往的目標所在。以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恪守本分互不幹涉是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也是一種“和”。
一個頗負盛譽的企業名人,在一次內部培訓會上傳授了他從業十餘年的成功秘訣時說道:“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如何處世做人。”的確,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今天我們要能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明白怎樣做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才能通達合理,這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打開處世之道的第一把鑰匙:“與人共事,禮讓為先”,病態的人際交往,使許多現代人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良性的互動和信義友善關係,是我們人人所希求的。既然人心同此向往,隻要有人邁出真誠改善的一步,定會有人相感而動,在您身邊聚集一群互利、互助的同事、朋友。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桐城的張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時與鄰居發生爭執,彼此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讓,官司打到縣衙裏。張家總管連忙送信給張廷玉,盼望他給縣令寫信通融。張廷玉見家書後,複詩一首寄回:“千裏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總管接信後,深深領會張廷玉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見張家退讓三尺,也隨即後退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爭論,還為過往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鄰裏鄉親。
以德禮讓,可以消弭許多紛爭。如能常常這樣做,你就在社會上建立了公信力,人們樂於找你共事,也就是事業發展的機會多;你需要別人幫助辦事時,也會有很多人擁護協助。禮讓是自利利他的相處之道,是真正的雙贏,且諺語常說:“量大福大”,以寬大的胸懷、禮讓於對方,往往是後福無窮。而這種例子,不妨從己身做起,來驗證“量大福大”的道理。
在中國曆史上,郭子儀對於心術不正的小人來見他,縱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儀那時已封王),他一定見,而且一定坐得很端莊,穿上禮服來接見。有很多人覺得奇怪,就問他:“許多達官貴人來見你,你都很隨便,為什麼這些小職員來見你,你這樣嚴肅?”郭子儀回答道:“這些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還很會巴結,不能得罪,萬一他將來做了大官,得了誌,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複。”
他的話後來果然應驗,擅長於巴結的這些人,很容易討得主子的歡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誌的時候都不會有好結果,有仇必報。郭子儀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他有他的一套學問見識。在中國古人身上,有許多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處事謹慎,臨事不危,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態度,三思而行,這是必然的。但要做好卻不容易。做到謹慎,重要的是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王剛和同事因為某些工作上的小事而吵嘴,弄得兩人很不愉快,王剛對他的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說完話還不到兩個月,他的同事就晉升成為他的上司,然而王剛因為當時話講的過重,隻好另謀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