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也當留有餘地。之所以說做人不是事事當謹慎,是說謹慎到一定情況當換一種形式,或叫果敢,或叫靈活。
劉邦在鴻門宴上,被張良叫了出來,實際已離虎口。如果想要逃走,又謹慎地履行禮節,去向項羽、亞父告別,無異於送肉上砧板。這時,劉邦既已出門,該撒腿就跑,而講禮數去辭行就是愚蠢。所以樊噲說:“大行不拘小謹,大禮不辭小讓”。
謹慎,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不做心力用盡的事,則隨時可以應付意外情況。因為於人本身,強中自有強中手,而於事態發展,也時有不測風雲。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餘地,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進退自如。
人們往往把大海比做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人們在一個單位或集體中工作學習,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但是,如果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隻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應該主動顯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難免會偶有過失,因此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謙和、禮讓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當你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給別人留一點餘地,先停住腳步讓對方先過去,是種禮貌的體現。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互相謙讓會使個人的身心保持愉快。
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世界很大也很小,山不轉水轉,後會有期的事情常有發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又會狹路相逢。“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今日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日的仇敵;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讓對方先過,哪怕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留給別人足夠的空間。你會發現,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
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寬容讓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個性、脾氣、愛好、要求的不統一,價值觀念的差異就會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一位哲人的話:“航行中有一條公認的規則,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是應遵循的一條規律。”
做一個能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相反,那些隻知道對人吹毛求疵,又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人,怎麼會擁有親密的朋友呢?人們對他隻有敬而遠之。將心比心,才能做到寬以待人。
〖BT3〗(六)忍辱負重〓永不服輸
某種意義上說,在官場做事是一件“苦差事”,沒有非凡的意誌是成不了氣候的,否則就不會有“臥薪嚐膽可吞吳”的典故了。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絕不能逞一時之勇,意氣用事。“忍辱負重”意思是能忍受屈辱,擔負重任。與對手競爭時,你決不能服輸,如果連自己也宣告認輸了,那麼你就真的徹底輸掉了。隻要你永不服輸,你就有希望,即使沒希望,精神也可嘉。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吳郡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大將呂蒙因病向孫權推薦陸遜接替他的職務,抵抗蜀將關羽。呂蒙對孫權說:“陸遜處事謹慎,才堪負重,我看他頗有謀略,終可擔當大任。而現在他還沒有大的名氣,不為關羽所重視,若用他來接替我,對外隱藏真實意圖,對內明察形勢、相機而動,荊州可取也。”後來陸遜果不負重望,以驕兵之計使關羽放心地離開荊州進攻襄陽,陸遜則乘機攻克公安,奪取荊州,最後導致關羽首尾不能相顧,被東吳部將斬殺。
黃武元年,劉備因嫉恨東吳斬殺關羽,率兵進犯東吳,孫權又以陸遜為大都督率兵抗敵。陸遜因謀略過人,調度有方,結果大敗蜀軍,劉備敗退白帝城。當初,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來犯時,身邊的將領多是孫策時代的舊臣名將,有的是王公貴族。他們驕傲自負,不大聽從陸遜調遣。陸遜按著寶劍說:“劉備天下聞名,連曹操也懼他三分,今率兵犯境,實則是強敵壓境啊!諸君共享國恩,當團結一心,共同抗敵,以報國恩。現在大家不能團結一心,聽從調令,實在太不應該了。我雖一介書生,但受主上宏恩當此大任。國家之所以讓諸君聽命於我,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可以稱道的優點,就是能忍辱負重罷了。現在各負其責,豈能推辭,軍令如山,不可違犯啊!”陸遜正是因其處事謹慎,才謀超群,能忍辱負重的良好風範而成為三國時的一代名將,為後人所傳頌。
〖BT3〗(七)淡泊明誌〓失亦是得
能夠忍受粗茶淡飯的人,通常具備有冰清玉潔的情操,人的誌氣可以從淡泊少欲中表現出來。
唐朝著名高僧——慧宗禪師,特別喜歡蘭花,於是帶著一群小和尚辛勤地栽培。第二年春天,滿山開滿了蘭花,小和尚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不料一場暴風雨之後,滿山的蘭花被亂七八糟的打倒在稀泥裏,花朵撒了一地。
小和尚們看到後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高僧的數落,哪知高僧卻平心靜氣地說:“我栽花是為了尋找愛好和樂趣,而不是得到憤怒和埋怨。”小和尚們頓時醍醐灌頂,不由自主對高僧寬廣的胸懷而欽佩。是啊,隻要我們將那些快樂的蘭花栽種於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會盈滿幸福與快樂,安詳與寧靜。
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為丟失找不回來的東西徒勞,更不要為它心累。千萬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積在心裏,讓我們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把沉重的東西統統丟掉,輕裝上陣。
不必為自己的外表苦惱,外表的美麗不一定適應環境,有時也是一種負擔,而且往往會為生存帶來麻煩或災難。相反的,平平常常倒能活得自由自在。所以,不如放下你外表虛榮的美麗,或是不實的身份,踏踏實實地體會簡單真實的生活。
歐洲傑出的思想家伊曼紐爾康德,很厭惡“沽名釣譽”,他幽默地說:“偉人隻有在遠處才發光,即使是王子或國王,也會在自己的仆人麵前大失顏麵。”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份平凡的心境,世界的角落才又多了幾絲溫暖,幾分快樂;也許正是有了這樣一份坦然的心境,世界才又多了幾份溫馨,幾份甜蜜。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榮辱不驚,去留無意。別太在意自己,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
“吃虧是福”這是一句深入民心的話,人要有交往、交流、交際,而隻要“交”起來,就可能有的人“吃虧”,有的人占“便宜”。在兩個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虧,完全到達“平等”交往,可能是不存在的。在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沒有哪一個人不曾吃過虧,有的吃虧是自願的,有的吃虧是樂意的,有的吃虧是被迫的,有的吃虧是不甘心的……但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你都必須吃虧。有些事情你可能認為是受益了,其實在別人眼裏你是吃虧的;有些事情你可能是吃虧了,但別人認為你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說,吃虧和占便宜,其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去衡量,沒有嚴格的評定準則去定位。這要因人、因事、因環境、因社會等因素去定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得到是占便宜嗎?不盡然。失去的就是吃虧了嗎?更無法定論。
社會是一個繁紛的社會,人生是一個多元的人生。吃虧與受益都是相對的,有些時候,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個人所為,都能表現出吃虧和受益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事事隻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
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惟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其實,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通通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思想高尚於否,行為善良於否的寫真。把吃虧當作一種福氣,是一個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煉到這樣一種境界,也是人生趨向完美的過程。這種偉大的境界並不僅僅表現在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情上,很多的情況下,日常的、平凡的、瑣碎的小事,更能體現出這種偉大品格的存在。
鄭武公是一個足智多謀、窮兵黷武的諸侯,他要擴張地盤,便打鄰邦胡國的主意。但當時胡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國王勇猛善戰,經常騷擾邊疆。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滲透根本也不可能,因為當時胡國的內情實在是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