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文武無所施其技的時候,惟有采取逐步滲透的戰略,不得不忍耐一下,派遣一個親信到胡國去,說要攀個親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國王。國王聽說自然萬分高興。這樣,鄭武公就做了胡國國王的嶽父。
這位新夫人是負有使命的。她到了胡國,下足媚勁,把國王迷惑得昏頭昏腦,日日夜夜,花天酒地,連朝也懶得上了,對國家大事簡直置之不理。
鄭武公知道了,心裏暗自高興。過了相當時期,他忽然召開了一個公開的會議,出席的全是文武高級官員,商議著要怎樣開拓疆土,向哪一方麵進攻。
大夫關其思說:“從目前形勢看,要擴張勢力,相當困難,各諸侯國都是守望相助的,有攻守同盟的,一旦有事,必會增強他們的團結,一致與本國為敵。惟有一條路比較容易發展,那就是向‘不與中國’的胡國進攻,既可以得實利,名義上又可替朝廷征討外族,鞏固周邦。”
鄭武公一聽,把臉一沉反問他:“你難道不知道胡國國王是我的女婿嗎?”關其思還繼續大發議論,口沫橫飛地說出一大套非進攻胡國不可的理由,特別強調國家大事,不可牽涉兒女私情的話。
“放狗屁!”鄭武公火了,厲聲斥責他:“這話虧你說得出口!你要陷我於不仁不義嗎?你想要我女兒守寡嗎?好吧,你既然有興趣叫人家做寡婦,就讓你老婆先嚐嚐這滋味吧!左右!綁這家夥去斬了!”
關其思被斬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胡國,國王更加感激這位嶽父大人。他認為鄭國再也不會找本國鬧事,便放心了,之後更加縱情於聲色,漸漸地連邊關都鬆弛下來,而且鄭國的情報人員也可以自由出入。
鄭武公已掌握了胡國軍政內情,認為時機成熟了,突然下令揮軍進攻胡國。
各大臣都莫名其妙,連忙問:“大王!關大夫過去是因為勸進兵胡國而被斬首的,為什麼隔不多久,又要伐胡呢?豈不是出爾反爾?”
“哈哈,哈哈……”鄭武公大笑一陣後,摸摸胡子,向群臣解釋:“你們根本不知兵不厭詐的妙用,這是我的‘欲取故予’的計謀呀!我對胡國早就打定了主意,肯犧牲女兒嫁給他,是為了刺探其國防秘密,斬關其思也不外想堅定他的無外憂之慮的信心,使其放鬆防備,一到時機成熟,就出其不意,一下子就可以把胡國拿到手。”
“可是,大王”其中一人說,“這樣您的女兒不是要守寡嗎?”
“還是關大夫說得對,國家大事,怎麼可以牽涉兒女私情呢?”
果然,鄭國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僅幾個回合,整個胡國已入了鄭國版圖,那位快婿隻空留一個腦袋去朝見嶽父大人了。
〖BT3〗(八)放棄固執〓適時變通
人的思維是跳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時適時的變通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雖然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過度的堅持,就會變成一種盲目,那將會導致最大的浪費。一朝君主一朝臣,做人要學會變通,不能把事做得太絕。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便在國都鹹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聲明說,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事小而賞重,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誰也沒有幹。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漢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搬了過去,商鞅立即給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接著便頒布了他變法的命令。
變法頒布了一年多,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於是他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度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鄙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得益於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便出麵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鹹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鹹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考慮事情要周全、有遠見。秦國的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但他善於謀國卻拙於做人,他卻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當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舞台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商鞅卻一步把棋走絕,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知變與應變的能力是一個人的素質問題,同時也是現代社會辦事能力高下的一個很重要的考察標準。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以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當下倆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快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
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倆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變通,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
〖BT3〗(九)礪心磨誌〓轉敗為勝
在堯的時候,天下洪水泛濫,大水衝毀了田園房屋,人們隻能逃到樹上和山中去居住,無法種植莊稼。作為部落首領的堯心急如焚,他決心治水,但因年老隻能苦心尋找能降服洪水,為民造福的能人。禹是顓頊的孫子,他勤奮敏捷,聰明能幹,深受民眾喜愛。接受了堯的命令之後,大禹和伯益、後稷開始了治水的工程。而此時禹才剛剛成婚4天,他毅然告別新婚的妻子塗山女,投入了治水大業。
在禹之前,他父親鯀也曾治水,鯀采用沿河堵截,攔水築壩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嚴重的時候還行,但一有大水,則無濟於事,所以治水9年,一事無成,最後被殺了。禹麵對這種艱難的局麵,不氣餒,不後退,認真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和教訓,虛心地向有經驗的老人請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開渠鑿道,把水引導到曠野之中去的辦法。
然而,治水談何容易!當時人們不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環境,怎麼去疏導洪水呢?於是大禹親自帶人跋山涉水,與野獸鬥,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考察山川形勢,克服了各種難以設想的困難,總算製定出了製服洪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無法進行。一些異族部落如三苗,不聽勸說,拒不合作治水,成為治理水患的嚴重阻礙,而對此種狀態,大禹隻好發動戰爭,征服了三苗。掃清了治水障礙以後,大禹夜以繼日地與治水群眾一起大幹。有一次禹路過家門,本想去看一看離別幾年的妻子,這時從遠處走來了一群扶老攜幼的災民,禹看見了以後,毅然轉身離開趕往別處治水去了。就這樣,曆經失敗、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消除了水患。
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大禹沒有被挫折嚇倒,而是堅定不移地進行治水,以至於大腿不長肉,小腿也不長毛,吃盡百般苦,才換得人民擁戴他為王。所以《勸忍百箴》中講:“不受觸者,怒不顧人;不受抑者,忿不顧身。一毫之挫,若達於市;發上重冠,豈非壯士!不以害人,則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觀勝敗。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黯布負氣,擬為漢將,待以踞洗,則幾欲自殺,優以供帳,則大喜過望。功名未見其終,當日已窺其量。噫,可不忍歟!”這段話的意思是:不能忍受別人冒犯的人,發起怒來不會顧及別人;不能忍受別人壓抑的人,怨憤時不會考慮自身。受到一點挫折,就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侮辱,氣得頭發豎起來把帽子都頂了上去。不能忍受挫折,不是害了別人,就是害了自己,不如忍耐性情從旁慢慢觀察勝敗。名譽在屈辱中得到顯間,力量從隱忍中增大。
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對於挫折,要勇於接受這種挑戰,不能因為遇上一點困難,就怒氣衝天,不能忍耐。在《論語》中孔子說:“一時發起怒來,不顧自身和親戚。這難道不是發怒而忘記了自己的安危嗎?”
對此《孟子》也說:“北宮黝守養自己的勇猛,覺得有一點打擊就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了侮辱。他平常不理睬平民百姓,也不害怕大國國王。哪個諸侯攻擊他,他就馬上加以還擊。”
人的一生誰沒有挫折?有幾個是一帆風順的?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無不屢受挫折。像這樣遭受挫折的例子,舉不勝舉。
古人認為,能夠屈居在一個人之下,取得君王信任的人是湯王和周武王,漢高祖效法他們能夠忍耐,終於帶著部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400多年的漢家王朝,這是能伸能屈的典型。
西漢人黥布,是楚國的大將,封九江王,聽從隨何的勸說投降了漢王。到了漢之後,恰巧漢王正坐在床上洗腳,便召黥布進去。黥布非常生氣。後悔歸附漢王,想自殺。等出來後到住地,吃的、隨從、居住的地方都和漢王差不多,黥布大喜過望,因為待遇超過他的想象。這就是還沒有看到他將來立的功名如何,先知道了他的氣量怎樣的例子。這是不能在挫折麵前忍耐的人。後來黥布造反,被誅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