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策促使東歐經濟惡化》

[美]喬治·康斯坦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97年4月26—27日召開了年會,發表了東歐和前蘇聯地區國家的經濟報告。該報告認為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前景良好”和“有理由感到樂觀”,新聞媒介對此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是,對這些國家經濟的最新觀察表明,實際情況與此恰恰是截然相反的。

即使被稱為所謂“改革楷模”的中東歐國家,經濟形勢也極為糟糕。美國倡導自由市場經濟的《華爾街日報》,最近刊登了《中東歐經濟評論》1997年5月號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反映了東歐國家1996年家庭收入的狀況,1996年除了阿爾巴尼亞以外,東歐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惡化;波蘭僅有20%的人口收入增長,37%的人口收入下降,40%的人口收入大體沒有變化;匈牙利僅有6%的人口收入增長,72%的人口收入下降,21%的人口收入保持不變。1996年阿爾巴尼亞多數人口收入雖然有所增長,其緣故僅僅是金字塔籌資騙局尚未破滅前的假象。

(一)東歐國家青年人的生活狀況極為惡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東歐國家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或許就是對青年一代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的破壞,其惡劣影響將持續數十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度報告發表的數日之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恰好發表了一份關於前蘇聯、東歐國家青年悲慘狀況的詳細報告。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是噶斯波·費茲,篇幅長達170頁之多,於1997年4月21日在德國波恩發表。作者認為,對於前蘇聯、東歐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狀況比較共產主義時代遠為惡劣,“他們生活的許多方麵都惡化了,實在令人感到憤慨”。

該報告說自從1989年以來,前蘇聯、東歐國家在推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期間,至少造成了2100萬人失業,按地區分布如下:中東歐(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有480萬人失業,南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前南斯拉夫)有220萬人失業,前蘇聯地區有1320萬人失業。該報告還記載了酗酒、吸毒和兒童賣淫的天文數字般的增長,以及被稱作“社會孤兒”的遺棄兒童的直線上升。1995年俄羅斯有13萬多社會孤兒,比較1989年增長了130%。俄羅斯成人中與酗酒有關的案件發生率,1990年為每10萬人發生14.8件,1994年上升為每10萬人發生27.3件,幾乎增長了一倍之多。該報告引用了有關統計數字,表明在俄羅斯的大多數學校吸毒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另一個令人吃驚的統計數字是15歲至19歲的青年男子的自殺率,俄羅斯的該項統計數字居最高位,平均每10萬人中有42人自殺,其後為立陶宛、拉特維亞和斯洛文尼亞。1989年俄羅斯男子的平均壽命為64.2歲,目前下降為僅僅58.3歲。該報告強調說,父母為生計所迫同時兼作兩三份工作,由此引起了眾多社會問題。下學後無人照看的兒童占極高的比例,保加利亞每5個兒童中有4個屬於此類。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失學兒童的比例,俄羅斯有5%的兒童不上小學,羅馬尼亞此類兒童多達27%。該報告中還有專門一節反映前蘇聯、東歐地區傳染病的擴散情況,包括白喉、肺結核和梅毒等,例如,從1989年以來,俄羅斯有17000人死於白喉。

俄羅斯的第一副總理丘拜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莫斯科的忠實追隨者,甚至他也承認俄羅斯的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1997年4月17日,丘拜斯在俄羅斯聯邦議會的演講中說,“俄羅斯正在經曆巨大的政府預算危機,如果顯露出事情的真相,人們會懷疑政府履行職責的能力”。他宣布為了滿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政府預算必須減少100兆億盧布(174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深知內情,俄羅斯政府財政接近崩潰邊緣,正因如此,世界銀行總裁詹姆斯於1997年4月中旬專程趕到莫斯科,向俄羅斯破例提供了60億美元的1997—1998年度貸款,僅僅為了填補俄羅斯政府預算的窟窿,世界銀行以前幾乎從未提供過類似的貸款。這一行動完全是出於緊迫的政治考慮,以避免俄羅斯政府財政在1997年第二季度崩潰,而這不僅意味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政策陷入破產,還將對國際金融體係產生直接的影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