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擴大固定投資規模,與通貨膨脹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係。的確,我國曆史上曾經因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有許多次導致固定投資規模過大,造成了物資緊張和通貨膨脹壓力。但是,投資既有增加需求的一麵,也有增加供給的一麵。如果固定投資的方向正確,增加了國民經濟“瓶頸”行業的供給,就能有效地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目前,鋼鐵、建材、機械等投資品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物資大量積壓,價格持續下降。這種情況下,適度擴大固定投資規模,加快社會基礎建設的步伐,不僅不會造成通貨膨脹,而且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設備閑置和職工下崗待業的矛盾。20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重視促進公共投資和企業投資,有效地加速了經濟發展,緩解了經濟周期波動,並沒有因投資擴張帶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長期保持在2%—3%左右。20世紀70年代,西方普遍出現了通貨膨脹與失業並存的“滯脹”問題,其原因是阿拉伯國家大幅度提高原油價格,造成了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社會基礎建設的直接投資回報率雖然較低,但能夠有效改善國民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增加各個行業的有效供給,從而抑製長期存在的通貨膨脹壓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頻繁地發生洪澇災害,造成了多達數千億元的巨大經濟損失,嚴重破壞了正常工農業生產,必然帶來相應的通貨膨脹壓力。適度加快全國水利建設的步伐,能夠有效地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保證工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促進糧食和農副產品供給的增長,從而有效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國遭受洪澇災害的地區,各類物資和農副產品的供應緊張,物價上漲壓力較大,而蘇南和其他興修了完善水利設施的地區,工農業生產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各類物資和農副產品的供應豐富,物價穩定就有較好的物質保證。由此可見,我們隻要有正確的經濟指導思想,采取有效的產業政策措施,就不會因投資需求的適度增加引起“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

【注釋】

[1]為了防止出現社會爆炸性局勢,俄羅斯從國外獲得的貸款隻能用於償還長期拖欠的巨額工資,特別是拖欠軍隊的工資,根本談不上用於促進經濟發展。俄羅斯副總理丘拜斯在1997年6月的政府預算會議上稱,“俄聯邦政府預算支出的30%,僅僅用於償還國內債務,這意味著國家財政已經瀕臨破產”。由於俄羅斯借貸的高風險,其籌集資金的成本高於黎巴嫩和墨西哥。俄羅斯依靠大量借貸能夠暫時維持社會穩定,但是這種做法是難以長期持續下去的。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迫前蘇聯、東歐國家推行“休克療法”,嚴厲的經濟緊縮和私有化政策導致大批企業陷入困境,此後趁機逼迫這些國家向外國資本廉價出售國有資產和有困難的私有化企業,甚至包括戰略性行業如郵電通信、能源、公用事業等。哈薩克斯坦被迫向外國資本出售了電力和供水企業,而這些戰略性行業即使第三世界國家也不容許外國資本染指。外國壟斷資本廉價獲得控製權後提高價格數倍,甚至哈薩克斯坦總理也因難以承受而拖欠了水電費,外國資本廉價收購哈薩克斯坦許多工業企業之後,因難以獲利將這些企業處於閑置狀態,哈薩克斯坦許多工業城市已經變成死城(摘譯自美國《政治經濟信息述評》)。

[3]該文係作者根據頻繁爆發的嚴重洪澇災害,於1996年提出的既加強水利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解決生產過剩和職工下崗的政策建議,發表於中國建設銀行《投資研究》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