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成功。在長達一年的備戰中,艾森豪威爾將軍做出了無數細致入微的謀劃,用責任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為了成功,艾森豪威爾將軍對登陸地點進行了認真的選擇。諾曼底是一處險灘,登陸部隊的物資無法及時供應。但盟軍創造了一個奇跡:用半年的時間秘密建造了一個人工港口。這個人工港的修建,幾乎超出了當時英國全部的工業能力,但盟軍竭盡全力完成了這一工程,保證了92萬士兵17萬部車輛及大量物資裝備的成功登陸。希特勒在獲得了盟軍修建人工港的情報時,認為是假情報,因為這“根本不可能”。
為了成功,艾森豪威爾將軍對登陸時間進行了認真的選擇。能滿足陸海空三軍同時登陸條件的時刻,在1944年6月隻有兩組日期:6日5日至7日,18日至20日。美英盟軍和希特勒都知道6月5日前後有連續的暴風雨,但美英盟軍最高司令部請英國權威的氣象專家在6月4日晚上21:30時又做出了更準確、細致的預報:在6月5日過後,會有一段持續12個小時的好天氣,隨後又是狂風暴雨。盟軍最後下令:6月6日淩晨2:00,先遣部隊登陸。因為希特勒認為這個時間“根本不可能”,當盟軍先遣部隊登陸成功時,他自己還在睡覺!
為了成功,艾森豪威爾將軍還做了無數細致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備戰。首批空降部隊由多個國家的士兵組成,夜間行動,語言不通,為解決敵我識別的難題,艾森豪威爾給空降部隊的官兵每人配發一隻“蟋蟀”玩具,用手一捏就會發出“哢吧”作為詢問,兩聲“哢吧”作為回答。小玩具解決了大問題。
這場經典戰役為人稱道之處很多,但真正令人震驚的是一個打動人心的細節:在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的前一天晚上,美英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寫了一份準備戰役萬一失敗時給全國人民的致歉書。他寫道:“士兵們恪守職守,英勇無畏,戰役失敗的所有責任由我一人承擔!”
就這樣,正是本著“所有責任由我一人承擔”的負責精神,艾森豪威爾將軍竭盡全力把每一個細節謀劃到位,在“不可能”的時間,“不可能”的地點,靠一個個充分預算的細節,盟軍取得了一場似乎不可能的勝利!可見,有了這種“所有責任由我一人承擔”而不留退路的責任心,有了細致精心的準備,成功或許隻有咫尺之遙。
責任讓我們懂得破釜沉舟,懂得全力以赴;責任讓我們明白成功原來隻是一步之遙。責任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給人責任,就是給人以信任和真誠;有責任,也就成就了尊嚴和使命。
事不避難,勇於擔當
一個充滿責任感的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會因為這份承擔而讓生命更有力量。
說到責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責任的本質是一樣的。責任是對人生義務的勇敢擔當,是對生活的積極接受,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一個充滿責任感的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會因為這份承擔而讓生命更有力量。 《福布斯》雜誌的一位才華橫溢的總編大衛·梅克,對下屬要求很高,常常交給下屬一些高難度的任務。他多次在大家著手準備下期刊物的時候叫人傳出話來:“你們要好好地幹,這期出版之前,你們當中一定有一個人會被解雇。”這句話搞得人人自危。
有一次,一個下屬實在擔心,緊張得不得了,最後幹脆直接跑去問大衛·梅克:“大衛,你要解雇的是不是我?”大衛·梅克慢悠悠地說:“本來我還沒想好是誰,不過,既然你提醒了我,那麼就是你了。”於是,那名員工被當場炒了魷魚。
有些人在困難麵前表現出怯懦與畏難的心理恐懼,選擇逃避與後退。在困難麵前缺乏勇氣和信心,回避困難,逃避責任。這樣的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不幸,卻寧願忍受痛苦而不主動追求。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不去麵對它,你就永遠無法解決它。
我們要有這樣一個信念,事不避難,勇於擔當。遇到困難不畏縮,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成功的人是不會去逃避他自己的任何責任的。
1920年,有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他家門前的空地上踢足球,一不小心,踢出去的足球不偏不倚地打碎了鄰居家新裝的玻璃窗。憤怒的鄰居向驚慌失措的男孩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美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足足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這是一個每天隻有幾美分零花錢的小男孩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
闖了大禍的男孩沒有其他辦法,隻好向父親講了這件事,希望父親會替他擔起這份他無論如何也負擔不了的責任。沒想到,一直寵愛他的父親卻要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哪有那麼多錢賠人家?”
父親拿出了125美元,嚴肅地對兒子說:“這筆錢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一年後你必須還給我。因為,承擔自己的過錯是一個人的責任,是責任你就不能選擇逃避。”男孩把錢付給鄰居後,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他放棄了平日裏熱衷的各種遊戲,把課餘時間都利用起來做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男孩終於掙夠了125美元,並把它還給了父親。平生第一次,他通過自己的頑強努力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經濟大蕭條時期,他的父親破產了。他大學剛畢業,就主動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活,並資助哥哥重回學校學習。後來他成為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他處於事業頂峰時,出於強烈的責任感,他公開批評自己所在電視公司的最大的讚助商——通用電氣公司,因此不得不離開電視界,從此投身政界。在他獲得了自己夢想的職位後,又一場經濟危機使他的前行之路阻礙重重。這次他擔負起了引領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走出困境的責任。他成功了,8年後,他把一個開始複蘇的美國交到了繼任者手中。他就是羅納德·裏根。
人們往往對於承認錯誤和擔負責任懷有恐懼,於是選擇了逃避。一旦你逃避了責任,這種行為卻使你的心理逐漸變得軟弱無力,形象被降低,人格的健全被破壞。
對自己的錯誤,要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成熟的表現。事實上,承擔責任的回報,將是長期的自信、被尊重和有力量的感覺。有責任心是每個人都必備的基本品質,勇於承擔責任是任何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第一步。
以身作則馭人
良好的示範是最佳的訓詞。所謂上行下效,
隻有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才能作好領導。
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當以身作則,一切為人之先,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
孔子說:“管理者隻要自己行為端正,不用發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自己的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孔子還說過:“隻要自己行為端正了,對於治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假如自己行為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領導的“導”有引導、表率的含義,領導者若能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則不用嚴刑苛責,下邊的人也能各行其事;如果為官之人作風不正,則雖有政令卻無人遵守,如同空文。
三國時的曹操曾被人稱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古今向來褒貶不一。他在治國治軍方麵深得將士尊重,因為他深諳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曹操割頭發代首的典故就說明了曹操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的領導美德。
不僅是曆史名人能夠以身作則,著名的企業經營者土光敏夫身先示範以身作則,幾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改變過。
日本東芝電器公司是當今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名牌公司之一。但是,二十多年前,東芝電器公司因經營方針出現重大失誤,負債累累,瀕臨倒閉。在這個生死關頭,東芝公司把目光盯在了日本石川島造船廠總經理土光敏夫的身上,希冀能借助土光敏夫的“神力”,力挽狂瀾,把公司帶出死亡的港灣,揚帆遠航。
土光敏夫就任東芝電氣公司所“燒”的第一把“火”是喚起東芝公司全體員工的士氣,想方設法把每一個人的潛力都發揮出來。
土光敏夫還大力提倡敬業精神,號召全體員工為公司無私奉獻。土光敏夫的辦公室有一條橫幅:“每個瞬間,都要集中你的全部力量工作。”土光敏夫以此為座右銘,他每天第一個走進辦公室,最後一個走出辦公室,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請過假,從未遲到過,一直到八十高齡的時侯還與老伴一起住在一間簡樸的小木屋中。
如今,日本東芝電氣公司已經躋身於世界著名企業的行列,它與石川島造船公司同被列入世界100家大企業之中。這與他以身作則的管理製度是分不開的。
土光敏夫有一句名言:“上級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對下級的教育。職工三倍努力,領導就要十倍努力。”領導以身作則,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實中很多人隻要求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對人對事習慣采取雙重標準。說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夠實現誠信,取信於人呢?
所以,領導要以身作則,當我們要求別人如何時,是不是應該先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符合標準呢?
一場戰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勝利。做老師的傳道授業,要能躬身實踐才能為學生所信服。父母長輩教育子弟都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天天在外應酬不回家吃飯,卻叫兒女天天待在家裏,兒女怎肯聽話?父母如果煙酒樣樣齊來,卻叫兒女不準抽煙喝酒,兒女怎肯服氣?
諺曰:“身教重於言教。”在各種教育法當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別人呢?
富蘭克林說:“良好的示範是最佳的訓詞。”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才能作好領導。
細微之處見精神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在被要求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也是隻說了五個字“魔鬼在細節”。他反複地強調,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無論你的建築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作品。
老子曾說:“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可見對細節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古已有之,中外共見。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如果一切歸於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
那些成就非凡的人,著眼於大處,卻在細微之處用心,在細微之處著力,日積月累,終於漸入佳境,出神入化。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們都很敬佩周恩來總理的膽識和謀略,但他那種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領,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當年,尼克鬆訪華的時候就敏銳地發現,周恩來具有一種罕見的本領,他對一些事情的細節非常認真。因為他發現,周恩來總理在晚宴上為他挑選的樂曲正是他所喜歡的那首《美麗的阿美利加》。
後來,在來訪的第三天晚上,客人被邀請去看乒乓球和其他體育表演。當時天已下雪,而客人預定第二天要去參觀長城。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離開了一會兒,通知有關部門清掃通往長城路上的積雪。
周恩來總理做事是精細的,同時他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是異常嚴格的。有次北京飯店舉行涉外宴會,周恩來總理在宴會前了解飯菜的準備情況時,他問:“今晚的點心什麼餡?”一位工作人員隨口答道:“大概是三鮮餡的吧。”這下可糟了,周恩來追問道:“什麼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間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周恩來總理正是憑著一貫提倡注重細節、關照小事的作風,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生活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構成的,可我們總是傾心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總覺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是秋天飄落的一片片樹葉,沒有聲響,我們總是忽略了不該忽略的小事情、小細節,從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麵前窮於準備,忙於應付。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做事隻能是敷衍。注重細節的人,不僅對工作認真負責,將小事做細,並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