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拿得起放得下(3 / 3)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還是參議員時,英姿煥發,瀟灑英俊,才華橫溢,深受人們愛戴。有一天,羅斯福在加勒比海度假,遊泳時突然感到腿部麻痹,動彈不得。幸虧旁邊的人發現和挽救及時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經過醫生的診斷,羅斯福被證實患上了“腿部麻痹症”。醫生對他說:“你可能會喪失行走的能力。”羅斯福並沒有被醫生的話嚇倒,反而笑嗬嗬地對醫生說:“我還要走路,而且我還要走進白宮。” 第一次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對助選員說:“你們布置一個大講台,我要讓所有的選民看到我這個患麻痹症的人,可以'走到前麵'演講不需要任何拐杖。”當天,他穿著筆挺的西裝,充滿自信地從後台走上演講台。他的每次邁步聲都讓每個美國人深深感受到他的意誌和十足的信心。

羅斯福即使在身體殘疾時,也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總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所做的事業必能成功。因此在他做事時,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後來,羅斯福成為美國政治史上唯一一個連任四屆的偉大的美國總統。

你的夢想能否實現,真正有影響的觀點是你自己的觀點,很多事情的成功,最主要的是靠不屈不撓的意誌力與絕對的自信。自信的人生是永遠不會被社會擊敗的,除非他自己最後精疲力竭,無力拚搏。最富有成就的人就是依靠他們自己的自信、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功。

1985年5月19日,25歲的薩拉·多爾蒂登上了麥金萊山高達6000多米的頂峰。她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登上北美最高峰的獨腿登山者。在不借助假肢的情況下,多爾蒂出於某些“個人的原因”以及純粹體格上的挑戰,背負25磅登山器材登上了該峰。

多爾蒂引用某作家的一句話說:“我們大家都麵對著這麼一種巨大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往往是隱藏在看來不可能的情況中的。”

多爾蒂12歲的時候,一個喝醉酒的司機讓她失去了一條右腿。但她仍然保持著對自己的信心,堅信憑借自己的力量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兩個月後,她開始遊泳。然後,又學習滑雪。任何一項活動對於突然失去一條腿的人來說都是艱難的重新學習。她堅持下來了,她取得了成功。

多爾蒂對記者說:“在生活中倘若不想冒風險,哪裏會有傳奇?”多爾蒂的成功,來自她突破了自己的缺陷。你能超越你的缺陷嗎?

人生隻有突破自我,才能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否則人生的意義就不複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的進化,恰恰需要在人類的自我超越。

突破自我需要借助自信的力量,它可以推動你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自信並不在於你是如何優秀的人,也不在於你自我感覺如何,而在於你是否有采取明確的行動來使生活中的問題得到解決的才智。

總是以自己本身某部分的缺陷而限定自己的能力的人,是不聰明的,那隻是找借口來掩飾自己害怕失敗的心理。生命本身是一種挑戰,即使自己有缺陷,但是隻要不認輸,肯努力去證明自己某方麵的本領,一定能獲得成功!

不怕不出頭,就怕沒本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沒有才能。聖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開的藥方,對於那些懷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確能起到強心鎮靜的作用。

《三國誌》中記載,龐統剛剛投靠劉備集團時,劉備沒有賞識他,隻讓他到耒陽縣擔任一個小縣令而已。張飛巡視地方時,發現耒陽縣令龐統耽於酒樂,不理縣政,事務積壓情形驚人,立刻召喚並當麵責備龐統的瀆職懈怠。孰料龐統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一縣政務麼,非常簡單。於是當著張飛的麵,召喚相關人員,果斷處決一應事務,迅速地將數月積累的事務全部圓滿解決。張飛立刻刮目相看,向他道歉,請求原諒自己的失禮,並且向劉備引薦龐統。

當劉備任命龐統擔任軍師時,龐統才慢悠悠地掏出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信,劉備等驚奇地問他,為什麼不早些拿出推薦信?龐統傲然說,他就是想依靠自身的能力來彰顯才華,並不想過分沾別人的光。

這位龐統先生,就是極富能力而自信的人物,懷才不遇時,也不頹廢怨尤,一旦機遇來臨,就立刻發出光芒。我們立身處世,也應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當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與自信。

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有才華而沒有人賞識還是排在第二位的事兒,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自己缺乏能耐,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是力不從心,半途而廢。遇到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與其擔心不被別人理解,還不如專心提高自己的才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本事。

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14歲那年進入聖保羅學校陸軍班。因為喜歡踢足球,學習成績卻每況愈下,不可收拾。1905年秋,他經常得到的評語是“庸劣”。

1906年,蒙哥馬利不得不麵臨人生的第一次考驗,要麼努力學習,通過考試,以優秀的成績考進桑德赫斯特英國皇家軍事學院,為將來成為一名陸軍軍官做準備;要麼放任自流,在球場上盡情施展,成為一個學習上的落伍者,但也就永遠難以成為陸軍軍官了!

聖保羅學校對蒙哥馬利的評語並不高,校方認為:從年紀上看,該生是個落伍者,如果他想上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就必須努力加油才行。這份評語使蒙哥馬利受到很大震動,他認識到隻有刻苦用功、勤奮努力才能夠迎頭趕上。他開始認真學習,準備參加入學考試。

1906年秋,蒙哥馬利參加了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入學考試。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在被錄取的177名考生中,他排名第72位。入學的第一學期,他埋頭於體育運動和學習,學習成績令人滿意,校長的評語是“成績優異”。他還被提升為一等兵,這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因為經過這樣選擇出來的學生,一般被公認為是學生的優秀分子。

從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畢業後,蒙哥馬利在每一個崗位上,無論是官小職微,還是聲名顯赫,他都努力作好本職工作,使其雄心壯誌在既定的任務範圍內發揮作用,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一戰和二戰之間的和平年代,他麵對現實,認清環境,將自己的精力投入軍事這一職業,在軍事上既注意軍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又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勤於訓練,狠下苦功,不斷地充實和發展自己。

正是這種對軍事的自信執著、敬業勤勉的精神,為蒙哥馬利的晉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一步一步地成為少校、上校,以至元帥,成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像蒙哥馬利這樣的曆史名人,還有許許多多,都是從小刻苦學習,之後才能成就大事,流芳百世的。在你的學識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去尋找成功的機會。

不怕不出頭,就怕沒本事。所以,不要總抱怨“屈才”,不要總是一臉懷才不遇的恨恨色。如果你是個人才,早晚會浮上來。如果沒遊泳的本事,那就說不準了。

小事不忍,大事不成

忍,是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

這不是忍氣吞聲,而是高明人

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古語說:“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一個“忍”字,被許多人奉為處世成事的良方。

宋朝的王安石說過:“莫大之禍,起於斯須之不忍。”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張公藝,有幸九世同堂,為世人羨慕。唐高宗問他成功的秘訣,張公藝揮毫寫了一百個“忍”字。生活中也的確是如此。由於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由於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麼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這都是“忍小事,而成大事。”所謂的“小事”,隻是相對而言的,再大的事,隻要是個人的事,在國家利益麵前,都隻能是“小事”。或者說,所謂的“小事”,都是跟“大謀”相比的,隻要比不上“大謀”的,就可以稱之為“小事”。

《孫子兵法》曾經指出:“主不可以怒以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後可以轉變為高興,怨憤過後可以轉變為喜悅,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複了,人死了就再也無法變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於利則動,不利則止,這才是理智的行為。

忍,是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這種忍不是忍氣吞聲,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也是講“忍”的。忍,包括對人對己兩方麵。對人采取寬容、忍讓態度,對己則采取克己的態度。但孔子講“忍”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無原則的忍讓遷就。

《論語·八佾》記載了這麼一件事:魯國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卻享用隻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這在孔子看來,是嚴重的僭越行為,因此忿怒地說:“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忍呢。”而當自己的弟子冉求幫助季氏橫征暴斂時,孔子大怒,說:“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們(指其他弟子)可以敲著鼓討伐他!”

那麼,什麼情況下應該忍呢?

第一種情況,在與惡勢力作鬥爭時,如果自己力量弱小,處於不利境地,這時要忍。忍的目的不是屈服於惡勢力,而是暫避其鋒芒,不做無謂犧牲,等待時機再戰而勝之。

第二種情況,在遇到小人的誣蔑誹謗或者糾纏時,隱忍不發,不去與小人正麵衝突。這樣做,也是為了不亂大謀,不使自己陷入無聊的爭鬥,以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

第三種情況,為了顧全大局,為了長遠利益,需要自己忍,忍受他人的誤解,忍受暫時的困境。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古今多少人的經驗和教訓的概括,韓信忍胯下之恥而成大器。對於今天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於權力在握有身份的人,對於有錢有地位的人來說,隱忍、妥協並不意味著膽小。既要戰勝自我,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何嚐不是一種勇敢呢?

把握分寸,進退有道

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之中

見分曉。把握好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規矩。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把握好辦事的尺度非常重要。

不吃得太多,是一種把握;不運動過量,是一種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種穩重;不執迷不悟,是一種理性。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現。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種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一門大學問。

分寸是一種力量,生活中對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首先是一個征服並升華了自己的人,是一個悟性高與定力好的人,這並不容易。能夠練好這種“自發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們都能戰勝自己的貪婪、淺薄、盲動或狂妄。

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征戰攻克眾多重要城池,曾國藩因此授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這時,曾國藩發現他的湘軍總數已達30萬之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的、隻聽命令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於是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曆史上有不可盡數的人立下絕世功勳,卻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曾國藩由於及時地把握好了自己作為一個將軍大臣的分寸,故能完身而退。曾國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況下完身而退,千古以來,唯有漢代張良能與其並駕齊驅。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見分曉。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事物的變化有質變和量變兩種,超過了度就會從正確走向錯誤。超出分寸一步,沒準就會跌入錯誤之穀。

人生漫漫,時空迢迢。正因為現實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且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許多人才如是感慨:做事易,做人難;學做事一時,學做人一世。孔子說“過猶不及”,也是這麼一個道理:人們說話辦事如果達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夠標準;而如果做過了頭則是超過了標準。超過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樣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雙方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權利和尊嚴都照顧到,就必須說話有分寸,做事講尺寸,言行進退有度。一個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得體、說話微妙的人,在張弛之間透出一種力量感和智慧感,這樣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會走得順風順水。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個老是被人欺侮的軟弱者,也會有發怒的一天,將那個比他厲害、比他強壯的人打得鼻青臉腫。一個患有嚴重“妻管嚴”的丈夫,在妻子的監視下不敢對自己的父母表示一點點孝心。可是忍耐到了極限以後,有一天,他也會站起來反抗,對妻子咆哮一通,結果把妻子嚇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緊,而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而應該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絕不顧分寸盲目亂幹的思想和行為。人生變故猶如流水,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恰到好處則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圓滿的人生境界,要像擊劍選手一樣,有進有退。怎樣進攻?何時退讓?其中可大有學問,我們必須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奧妙所在和無窮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