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國股市在經曆了 2009年連續8個月的爆發性上漲後開始了一波 曠日持久的中級別調整,從2009年8月到2011年3月本書完稿 時仍沒有企穩的跡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的股市都已經回 升到了危機前的水平,而中國經濟在全球是最好的,它的股市卻成了 2009 年全球最差的資本市場。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難道在中國失靈了?

我認為,這是下一波投資榮景到來前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性洗盤。市場主 力正在借助這次調整,營造蕭條氣氛,一方麵清洗2009年牛年以來大量的 獲利籌碼,另一方麵則為了獲取不斷下跌中的帶血的廉價籌碼。這一次重要 調整,也將是下一波大牛市到來前不可多得的一次戰略性建倉。

站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世界經濟重新出發的新起點,站在中國改革開 放30年和股市全流通元年的曆史節點上,特別是站在中國股市的新拐點上, 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持樂觀預期。雖然世界經濟的基本麵還存在著不確 定性,但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從複蘇走向全麵景氣之路雖然存在 著無法預料的變數,股市的上下震蕩也在所難免,但最能反映中國經濟前景 的A股正在難耐的悶局中悄無聲息地醞釀著一輪前所未有的大突破行情,盡

4

管演變總是潛藏在漫漫時間中。我相信,這一次逐步形成的大牛市,將成為 中國股市史上跨度最長的大牛市。

世界經濟進入景氣上升周期

2010年,仍是全球經濟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逐步複蘇的過渡期, 經濟回暖雖然步履蹣跚,但趨勢不可逆轉。據巴黎銀行、摩根士丹利、德 國商業銀行、德意誌銀行及高盛五大投資銀行的統計資料預測,2009年 世界經濟總體縮水0.7%,2010年經濟恢複較為強勁,估計增長率可達 4.78%左右。

過渡期的含義是:2011年全球經濟再次滑向負增長區的可能性幾乎不 存在了 : 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較2010年會有所減緩,2011年是 世界經濟進一步調整的時期,金融製度將進一步完善,國家、企業及個人去 杠杆化的陣痛過程將繼續,國際貿易及資金流向將繼續由區域不平衡向平衡 轉變。而這一調整過程是全球經濟走向健康、恢複活力的必經之路。

支持經濟持續回暖的因素有:歐美各國央行將維持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 策,以刺激經濟發展,美國第二輪定量寬鬆計劃(QE2)措施引致高通貨膨 脹的可能性不大,歐債危機演變成全球危機的槪率極小,以中國為首的新興 經濟體在金融風暴中日趨成熟,能更有技巧地把握穩定和發展的節奏,實現 長治久安。

歐美各國2011年將保持低利率政策,這幾乎沒什麼可懷疑的。各大投 資銀行把歐美各國加息的預期紛紛推遲到2011年底,甚至2012年。2010 年歐元區和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仍舊很低(歐元區1.5%,美國1.6%)。在 低通貨膨脹氛圍內,維持低利率政策可為擺脫通貨緊縮的陰影、刺激經濟發 展創造寬鬆的投融資環境。

美聯儲宣布的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加上奧巴馬宣布的減稅政策延續,可

5

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雙管齊下,雙劍合璧。不排除美國經濟發展仍存在許 多不確定因素,但這些政策可以幫助美國經濟進一步恢複。

歐債危機已經被區域化和隔離化,由此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危險不複存 在。愛爾蘭、西班牙危機對市場的衝擊程度遠低於希臘危機。從驚恐地應對 希臘危機到鎮定地麵對其他歐盟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這說明各國銀行和企 業在希臘危機白熱化時,已經將其他有問題的歐盟國家的風險計入賬麵,並 準備了應急措施。世界股市和債券市場也已經提前反映了這些風險的分攤。

希臘經濟和愛爾蘭經濟占歐洲經濟的比重很小,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儲備的資金足夠救助葡萄牙、冰島、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五國的債務危 機。當然歐盟各國發展嚴重不平衡、統一貨幣政策但沒統一財政政策仍是其 軟肋。如果歐元區真的可以結束在爭吵和妥協中發展的局麵,抱團取暖(比 如統一發行歐元債券或“不擇手段”地擴大內需,即核心國對邊緣國產品的 消費需求),基本上可以度過債務危機。但是從根本上對弱國進行改革,使 歐元區最終朝最佳貨幣區方向發展,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盡管如此,相對於新興經濟體的欣欣向榮,發達經濟體卻難複往日榮光, 它們在“沒有信用、沒有工作、沒有快樂”中苦苦掙紮。經濟低增速、失業 率高企、消費者信心不足很可能成為部分發達經濟體今後數年內不得不麵對 的現實。

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並不是簡單的周期性波動,而是很大 程度上的結構性調整。主要發達經濟體所麵臨的結構性問題,如金融企業資 產負債表的修正、房地產市場泡沫以及結構性債務等,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

自我修複。

與之相反,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迅速幅起的中產階層, 則預示著新興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特別是人口眾多的亞洲、拉美地區經濟 體,數億人的勞動力大軍將推動城市化、貿易發展和科技創新。這次金融危 機對於新興經濟體造成的僅僅是一次外部衝擊,一旦這些經濟體采取了應對

6

政策,減緩外部衝擊,經濟就能夠沿著原有的髙增長軌道繼續增長。

鑒於此,2010年12月19日發布的《世界經濟風險指數與主權國家評 級》報告稱,從2011年起,世界經濟將進入8年為一個周期的上升期,但 由於世界主要經濟體麵臨透支增長、通貨膨脹、財政緊縮等不利因素,2011

年世界經濟總體增長將放緩。

處在大變局中的中國經濟走向

股神巴菲特把從美國發端並迅速波及全球的2008年金融海嘯稱為“金 融珍珠港事件”。世界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的轟然倒地,引發了多 米諾骨牌效應。世界著名的四大投資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關閉、被改製,世 界級公司如美國國際集團、美國銀行、花旗銀行、通用汽車公司等,一個個 都像美國珍珠港的艦艇一樣沉下去了。

2009年5月,媒體刊出一張著名的照片。照片上是2008年10月金融 危機爆發時的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一艘艘大貨輪都停 在那兒,照片上注明是735艘。735艘貨輪,其運量相當於全球運量的1/4。 不隻是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100多艘,還有鹿特丹港300多艘。這就 是金融海嘯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衝擊之大即便不是絕後的,也是空 前的。

而金融危機反映的隻是一個表象,危機觸及了深層次的結構性內核,說 到底,是全球經濟結構的巨大失衡導致了危機的爆發。其中有兩大失衡:一 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 中國則是最大的生產國,後者將生產出來的商品大部分賣給美國,雙方形成 了一個產銷供求鏈。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這個鏈條突然斷裂,於是全球 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和危機。危機逼迫這兩個經濟大國進行調整,即 調整它們的增長模式,美國必須從消費導向轉為出口導向,而中國則相反,

7

從原來的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和消費導向。調整的結果是出現新的國際平衡。 隻有在這兩個大國間實現經濟貿易平衡,全球經濟才能夠再度獲得新的增長 動力。

這個由金融海嘯帶來的大變局,給中國帶來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曆史機 遇,即進行從出口導向轉變為內需和消費導向的革命性變革。我預測,在未 來10~15年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新增量中,將有16%~17%由汽車 行業提供,汽車行業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中國經濟拉動力最強的行業之一。 由於汽車行業的產業鏈較長,涉及石油化工、鋼鐵、電力、輪胎、金融、維 修服務等眾多行業,可以直接麵向大眾消費,因此,發展汽車行業可以成為 未來很長時期內中國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們還將看到,汽車消費將帶來中國整個社會結構、居民生活及消費模 式的深刻變革。汽車消費的普及,不僅會改變人們的活動範圍,改變他們的 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方式,也會改變目前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加快城鄉 居民的融合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汽車的普及,將改變居民的居住方式,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的生 活方式,如旅遊、郊外休閑等,都將更加便利。這種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 改變,將極大地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居民消費需求。

另一個是電信業。在未來1〇?15年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新增 量將由電信業提供。可以說,隨著中國放開3G牌照,從2009年開始掀起 了 3G網絡投資建設的髙潮。有分析員指出,電信運營商的資金投入將超過 3 100億元,電信設備製造商將成為主要得益者。盡管3G需要電信運營商進 行較大規模的投資,但由於中國人口規模龐大,加上市場廣闊,不僅會吸引 更多存量用戶由2G轉向3G,也會吸引更多新用戶進入3G市場。有人甚至 認為,在未來8~10年,3G.的啟動將拉動中國經濟規模增加至少10萬億元 人民幣。

由於電信業對居民消費有直接拉動作用,電信業的發展對擴大內需所起 ?,旖男來的K市大突破

8

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電信業對居民消費需求的拉動,不僅表現為電信 業本身,還表現在電信業創造居民消費需求上。我們隻要看看這10多年來 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就能夠看到電信業在創造居民消費方麵的作用。因此, 3G的啟動在未來8~10年內增加居民消費10萬億元的預期並不誇張。而且 如果考慮到對電信業上下遊新產業的影響,那麼這種拉動居良消費的作用可 能比我們預估的還要大得多。

由汽車行業和電信業可推及所有由中國政府推動的排浪式消費領域。我 們也可以盡我們的想象,列舉出盡可能多的泛消費領域可能產生的變革機 會,比如食品飲料(含酒業)、住宅、商業、家用電器、旅遊等消費類行業。

從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中國當下的曆史變局中我們會看到,一場原 本一直是紙上談兵的內需轉型,確實可以引發中國擴大內需的消費升級,請 不要忘了,這場升級革命將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發生!可以想見,隨著中 國政府的政策向內需大力傾斜,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髙,一場由家庭 汽車、數字電視、高清平板電視等在各個層麵的排浪式消費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