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貝多芬告訴辛德勒和勃朗寧,他自己決定向倫敦請求幫助時,兩人曾提醒他使用銀行存折上的錢,可貝多芬卻大發雷霆,不讓他們再提及此事,因為那些錢都是要留給侄子卡爾用的。
可見,貝多芬對卡爾的愛是十分深切的,雖然他愛的方式不一定正確,雖然卡爾常常讓他傷心失望。
(四)
貝多芬去世之後,整個維也納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1827年3月29日下午,人們為貝多芬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葬禮由勃朗寧和辛德勒主持。當天早晨,群眾們都開始向舒懷頓斯班納寓所聚攏過來,並擠滿了街道和廣場,希望能夠再最後見一麵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這一天天氣晴朗,暖風吹拂著大地,仿佛帶來了春的氣息。貝多芬的遺容開始沿途展示,供人們瞻仰。這也大大增加了整個街道上的悲哀的氣氛。所有沉浸在悲痛中的人們,都在心中默默地為他們所敬愛的偉大音樂家祈禱。
在舉行葬禮這一天,為了表示哀悼,各個學校都放假了;來送殯的人簡直是人山人海。粗略地估計一下,大約有兩萬人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維也納的街道交通也為之堵塞,甚至出動了軍隊維持秩序。
裝殮著貝多芬遺體的棺材放在寓所前的廣場上,四周圍著的是貝多芬的密友和崇拜者。音樂家、劇作家、詩人等,他們都主動穿上了黑色的禮服,並在袖口插上白玫瑰。
這時,辛德勒將一麵特別訂購的棺衣覆蓋在靈柩上,上麵擺滿了用最漂亮的花環裝飾起來的十字架、《聖經》和精美的維也納榮譽勳章。
隨後,希弗拉特帶領著一班樂隊開始演奏悲傷的音樂,其中有兩首,就是由貝多芬親自創作的。
送葬的人中,有很多著名的音樂家。抬靈柩的,是歌劇院8位著名的音樂家;扶靈柩的,是貝多芬的學生和那些晚輩音樂家們,一共有36個人。舒伯特也是這36人中的一個。他們都高高地舉著火把,緩慢地行進著。
當隊列經過勃朗寧的住所時,裏麵便奏響了從貝多芬創作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26號)中選出來的《葬禮進行曲》。
人們一起合唱著貝多芬生前所創作的樂曲,緩緩地走向墓地,期間隻聽見一片嗚咽聲和哭泣聲。
另一場音樂是在墓地中演奏的。在教堂裏,唱詩班唱著西弗拉特所作的詩,在屋中朗誦著卡斯坦利的詩,在墓地上又朗誦了馮·舒裏赫泰男爵的詩,格立爾柏薩也寫了一首葬禮短詩。
與36年前莫紮特的葬禮相比,貝多芬的葬禮要隆重得多。莫紮特的葬禮隻有寥寥的數人參加,而且在送葬隊伍行進的途中,天氣突然下起一陣大雨,結果送葬的人趕緊躲進了家中,隻差把莫紮特丟在墓地裏了。
貝多芬的葬禮就不同了。無數群眾都肅立默哀,並低下了他們高貴的頭。
在墓地裏,貝多芬生前的好友、奧地利戲劇家格裏爾帕朗誦了他寫給貝多芬的著名悼詞。悼詞中是這樣寫的:
他是一個藝術家,有誰能跟他並肩站在一起嗎?
他是藝術家,在任何方麵都是個頂天立地的人。
他不肯隨便和人家接近,因為他不肯趨向人流。
因為他沒有遇到可以和他較量的人,所以他生活在孤獨中。
他盡管孤傲,但仍富有人情味,他愛家人也愛這個世界……
貝多芬,這位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以他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天分,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同時也為音樂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認為:貝多芬永遠都會是音樂史上的巨人。難怪舒曼會說:
“用100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樹,在大地上寫出他的姓名,或者把他雕刻成巨大的雕像,就像保羅梅安斯大教堂一樣,他可以像他生前那樣,居高臨下地俯瞰群峰。當萊茵河上的船隻經過這裏的時候,當有陌生人問起這個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小孩都會回答——那就是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