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世界衝擊波

股市崩盤本來隻是中國境內資本和經濟層麵的危機,但在全球 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危機不會僅僅局限於一個區域,它會有跨越國 界、席卷周邊區域和全球經濟的強大威力。中國經濟幾十年來的對 外開放,已與外部經濟形成了緊密的聯係,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 中國已經在世界經濟體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國的股市危 機,影響之深,威力之大,是遠非當年亞洲金融危機所能比擬的, 它將對整個世界經濟形成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波。

中國股市危機將直接導致亞洲地區經濟增長放緩。不僅中國周 邊地區的經濟首當其衝,而且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也將隨之受 到衝擊,西方國家經濟增長恐將陷人停滯。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 亞洲地區、歐洲地區和世界經濟的超級大國一一美國占有重要的位 置。美國貿易進口的36%來自亞洲,其中12%來自中國;出口中 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銷往亞洲地區,其中又以中、日居多。美國也是 中國和亞洲的主要投資國。今天,中國和亞洲經濟重傷風、重感冒 了,美國會獨善其身,不打噴嚏嗎?

當中國和亞洲金融危機逐漸加深,以及美元對人民幣和亞洲其 他主要貨幣大幅升值時,可以想見,這些國家和地區因貨幣購買力 的下降必然減少向美國購貨,同時也利用低彙率優勢增加對美國的 輸出,這勢必導致美國外貿赤字迅速增加,使得美國國內開工不 足,產能過剩,失業增加,迫使美國經濟政策不得不做出重大調整。

中國和亞洲地區的金融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的衝擊也日趨明 顯,部分企業出口訂單呈現減少跡象,拖累歐洲經濟增長,其中尤 以對德、法兩國出口的影響最為明顯。比如歐洲空中客車公司來自 中國和亞洲地區的訂單將大量減少,與中國和亞洲地區有業務往來 的歐洲主要商業銀行的稅前獲利將大幅縮水,其中受創傷最重的要 數股權交易、證券中介及承銷業務等。

一直以來日本都視中國和亞洲為它的一個重要市場,由於地緣 優勢,日本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因 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它重要的原材料來源地和產品消費地,並且正 在成為它的製造業基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勢必衝擊日本經濟。

21世紀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的逐漸複蘇,日本對包括中國和東 盟在內的亞洲各國和地區的貿易出口大幅增加,亞洲9個國家和地 區的40%的進口來自日本,而日本對這一地區的出口也超過了其過 去一直倚重的北美市場。近年來,日本經濟從增長停滯、內需不振 到經濟複蘇,是和中國及亞洲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對日本商品需求大 增密不可分的。像日本的鋼鐵製造業、水泥業、汽車製造業等許多 行業在很大程度上都主要是麵向中國和亞洲市場的。

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盡管從地域上看遠離中國,但 由於經濟依存度的關係,兩國經濟增長速度同樣可能放緩,至少在 未來幾年裏,出口到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和 新加坡等國的商品金額將大幅度下降;兩國的一些大型礦業公司 (如BHP和Rio Tint。等)將不得不接受比預期低得多的出口價格。

與此同時,羊毛出口價也將出現大幅下滑。此外,過去一些年,澳 新兩國的國際旅遊業十分興旺,在很大程度上要托中國和亞洲地區 經濟繁榮的福,特別是中國,出境旅遊方興未艾,正在成為一種時 尚。而眼下,股市危機使得那裏的中產階層資產縮水,收入劇減, 許多準遊客或者說潛在遊客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而改變或取消 原定來澳新旅遊的計劃。

我們甚至擔心,中國的這場金融危機還將波及經濟開放程度尚 低的非洲國家,以致給剛剛開始回升、尚屬脆弱的非洲經濟發展帶 來消極影響。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非洲國家與 外部經濟的聯係正逐漸增多。但全球化趨勢也使這些非洲國家難以 躲避此次中國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

首先,危機將對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對外貿易出口帶 來負麵影響。非洲將近20%的出口商品是銷往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在 內的亞洲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一旦在金融危機中大幅貶 值,將使得非洲出口商品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出口業麵臨著來自 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出口商的強有力競爭。

其次,由於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向非洲投資急 劇減少,一些原本向非洲轉移設備或投資建廠的計劃也麵臨胎死腹 中的命運。歐洲和北美的投資商原來看好非洲一些經濟改革取得初 步成果的國家,現在麵對中國和亞洲金融危機可能殃及非洲這個 “池魚”的後果,也開始對是否還要向非洲投資采取了保守觀望的 態度;而那些本來就缺少吸引外國私人投資環境的非洲欠發達國家 想要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吸納資金就更難上加難了。

“中國價值”重估

自中國股市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一些媒體便紛紛就中國價值發 表評論,認為中國危機正好說明了中國價值的脆弱性及其先天不足 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把輸出西方式民主 政治和自由市場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經濟援助政策始終被看成 是西方國家輸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價值觀、迫使非西方國家接受的 最重要工具。在中國經濟還未起飛前,西方人便以自己的價值觀, 把中國經濟落後的原因歸咎於中國的文化和政治製度,要求中國人 放棄自身傳統價值觀,全盤接受西式文明。而當中國自1978年改 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就後,西方一些人又出來大肆批評 中國價值,似乎中國價值對西方文明構成了莫大威脅。而另一些學 者則又從另一個極端誇大中國價值,認為中國經濟如果持續高速發 展,那麼幾十年後中國就是世界大局的主宰力量,中國價值自然也 要取代西方價值了。

隨著中國股市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西方媒體再次掀起了新一 輪批評中國價值觀的浪潮,他們把中國金融危機歸咎於中國政治製 度不健全、腐敗、官商勾結、裙帶關係等。就像以往任何一次一 樣,這一次美國又衝在最前麵,給中國問題硬套上他們習慣的價值 觀思維。隨著非議的深人,我們將再一次能聽到西方曾冷飯重炒了 不知多少遍的“中國威脅論”,這一次,“中國發展威脅”變成了

“中國危機威脅”一如21世紀初美籍華裔章家敦在其明顯帶有炒 作成分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裏“預測”的那樣,西方再一次 預言中國經濟行將崩潰,中國經濟這個航空母艦正在迅速下沉。在 美國帶領下,西方又演出了新一輪的“中國崩潰論”的大合唱,一 時間,談論“中國崩潰”成了西方人的一種嗜好,一種時髦。西方 輿論普遍的觀點是,中國有了經濟發展的硬件,但卻缺乏健全的銀 行體係和法律製度的軟件保證,這是本次中國金融危機的根源。

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起來反駁,指出這次經濟危機和中國價 值無關,因為類似中國這樣的金融危機隻是曆次重大國際經濟事件 中的一起而已,這樣的危機不僅曾發生在一些被西方人認為是“非 民主”的國度裏,而且也頻頻發生在自詡為民主的西方國家和地區 中。21世紀初的美國,1992年的英國,還有上世紀80年代末到21 世紀初的日本、韓國、菲律賓等莫不如此。談到所謂“銀行和法律 製度的軟件”,大概沒有人會說西方文明的先驅——歐洲的軟件不 健全,可就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先後有英國、瑞典、法國和意大 利貨幣遭到國際炒家的突襲而一個個被迫貶值,使這些國家的國民 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1997年前,西方國家的報刊和政客不就一直 在連篇累牘地讚美英國留給香港一整套比照英國建立起來的完美法 律製度和最具競爭力的資本主義製度嗎?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套據 說是“完美的”製度在1997年也抵擋不住金融危機侵襲香港而突 然失靈了呢?難道1997年香港回歸後短短幾個月,中國的“一國 兩製”政策就有如此大的威力腐化了香港不成?其實,許許多多有 識之士都一再指出,自從全球經濟一體化以來,每天平均約有價值12000億美元的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裏流動,這個驚人數目遠遠超 出了許多國家的GDP總值。當一些炒家集中火力進攻某國的貨幣 時,許多銀行、貨幣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就會蜂擁而上,在他們的 合力夾攻下,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招架得住?中國當下的股市危機 正是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亞洲資產管理公司經濟及投資策略研究主任米龍?莫希卡特曾 對亞洲模式有過很獨到的研究,用他的研究成果來解釋今天發生在 中國的金融危機再恰當不過了。他指出,環視整個亞洲,各地區並 不奉行同一種模式的經濟體製,部分國家例如日本推行的是德國萊 茵體係演變而來的模式,而中國香港則選擇了英式市場經濟模式, 至於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則多數糅合了上述兩種模式的特 點。米龍?莫希卡特抨擊西方不著邊際地把上世紀90年代末發生 在亞洲的金融風暴與價值觀硬扯上關係,實在是一種牽強附會的生 搬硬套。他在文章中指出,亞洲1997年發生的金融風暴,和上世 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工業化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歐 洲四國(英國、瑞典、法國和意大利),以及21世紀初美國所遇到 的難題是一模一樣的。既然是一樣的難題,是否也能得出這樣的結 論:西方危機也是由他們的西方價值觀引起的呢?我們引用莫希卡 特的研究成果,旨在說明,發生在今天中國境內的股市危機,和中 國價值毫無關係,而是和市場非理性的貪婪和非理性的瘋狂,以及 推動市場非理性上漲的當今全球流動性泛濫有關,這一情況和發生 在上世紀初的歐洲四國貨幣金融風暴幾乎如出一轍。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接受《福布斯》(F0r6eS)雜誌專訪時也反駁一些西方人士的觀點, 認為亞洲地區需要引進西方民主才能搞好經濟的說法實在荒謬。他 列舉菲律賓說,西方常常稱讚菲律賓這個國家有民主和新聞自由, 然而菲律賓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一點也不比其他受危機 蹂躪的東南亞國家好。由此,李氏得出結論,金融危機不是亞洲價 值觀造成的,相反,亞洲價值觀中倡導刻苦勤勞、多儲蓄、多投 資、穩固的家庭關係、強調教育等,是幫助亞洲國家經濟取得增長 的重要因素。李氏當年在亞洲金融風暴時就亞洲價值和金融風暴之 間的關係發表的言論,可以再恰當不過地用來說明當今發生在中國 的股市危機,其實它和中國價值無關。

把中國金融危機歸咎於中國沒有民主的觀點同樣無法獲得任何 經驗性證據的支持。從西方人認為的一些民主國家的實踐看,實行 民主製度與妥善管理金融製度風馬牛不相及。而就在1997年那場 著名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危機對新加坡的危害要比它的大多數鄰國 來得小,而正是這個國家以推崇亞洲傳統的價值觀著稱於世。如果 說危機是由傳統價值觀直接造成的話,那麼新加坡經濟應該最先 垮掉。

顯然,西方人挑起的“中國價值危機論”,其目的當然不是學 術的,也不是為了更好地去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和危機的關係,而是 為了促使中國接受西方價值觀,改變中國的政治、經濟製度。

就在西方人挑起“中國價值危機論”的時候,一個“新的價 值論”——“中國模式”正在世界上一些政治人物和決策者中流 行。“中國模式”概念起源於世界上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改革開放、促進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效尤,越南是其中 典型的一個。過去十幾年來,越南沿著“中國模式”的道路前進, 使這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取得了足以令世界矚目的成績。英 國《經濟學家》雜誌2005年5月8日曾刊登一篇題為“好學生” 的文章,認為越南在亞洲各國中的經濟表現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