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滅魏伐楚平六國(1 / 3)

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後,功及萬世長。

——(清)趙翼

(一)

公元前226年冬季,代郡和遼東之地天寒地凍,不宜用兵,而趙、燕兩國雖有餘燼,但已不能影響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了。秦王政遂下令暫且休兵,轉而向氣候溫暖的楚國用兵。

於是,秦王政召集眾將,一起商議對楚國用兵之事。麵對朝中眾多武將,秦王政比較傾心於年少壯勇的李信。因此他問李信道:

“李愛卿,你以為消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

李信略一沉思,回答說:

“楚國積弱,士卒更是缺乏戰鬥力。若要臣伐楚,隻需20萬兵馬即刻成就大業。”

“20萬人馬?”聽到李信的回答,眾將都十分驚訝。因為楚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絕非20萬人馬可以攻滅的。但秦軍的節節勝利讓秦王政相信,秦軍天下無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用20萬人馬攻滅楚國是完全有可能的。

秦王政又轉向王翦,問道:

“王愛卿以為滅楚需要多少人馬?”

王翦出列,向秦王政深鞠一躬,回到說:

“臣以為,若要一舉攻破楚國都城壽春,非要60萬大軍不可!”

秦王政“哼”了一聲,不滿地說:

“王將軍老了吧,未免有些太膽怯了!李將軍果敢英武,才能成就大事。寡人以為,攻破楚國隻需要20萬人馬就足夠了。”

於是,秦王政便派李信為將,蒙驁之子蒙武為副將,率領20萬人馬南下伐楚。王翦受到秦王政的冷落,便托病辭官,回老家頻陽養老去了。

在李信的率領下,秦軍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下了平輿(今河南省平輿北)、寢(今安徽省臨泉縣)和陳(今河南省淮陽)等十幾座城池。楚王負芻(?-前223年,公元前227-前223年在位)遣使抵達鹹陽,向秦王政提出,準備獻出青陽(今湖南省長沙市)以西之地,向秦國求和。但秦王政根本不理會負芻的請求,命李信繼續加強攻勢。

楚王負芻無奈,隻好派項燕為將,領軍反擊。項燕是楚國的一代名將,用兵如神,而且滿門皆將才。後來聯合各地義軍滅亡大秦帝國的西楚霸王項羽便是他的孫子。

燕擊領命後,趁秦軍不備,突然率軍向秦軍發動襲擊,並且大敗秦軍,殺掉秦軍7個都尉。輕敵冒進的李信遭遇慘敗,隻得率部突出重圍,緊急撤退。

就在這時,在平定嫪毐叛亂之役中功勳卓著的昌平君熊啟叛逃到楚國故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城郊),聚眾反秦,截斷了李信的退路。李信所部再遭重創,隻有2000多名輕騎逃回了秦國。

秦軍一下子損失了20萬人馬,秦王政不得不下令暫時停止進軍,以待來年積蓄力量再戰。

公元前225年春,秦軍稍稍恢複些原氣,秦王政便當即決定先行滅魏,然後再揮師南下,攻打實力較為強勁的楚國。

這一戰略的改變是符合當時的形勢的。當時,燕、趙兩國已經基本亡國,雖有餘燼,但不足為慮。如果秦軍再一舉消滅魏國,那麼原先的魏、趙、燕三國的土地就能連成一片。這無論對秦國後方的穩定,還是對其軍事實力的增加,都是十分有利的。

王翦之子王賁主動請纓,願意率部直撲魏國都城大梁。秦王政念及自己當初不聽王翦的勸告,堅持派李信攻打楚國,致使20萬大軍全軍覆沒,心裏悔恨不已,正想尋機讓王翦複出。如今王賁主動請纓,這無疑是一次拉攏王翦的大好時機。因此,秦王政不但答應了王賁的請求,還親自出城相送。

(二)

韓、趙滅亡之後,魏國已經處於秦國的三麵包圍之中了,全然沒有了抵抗的資本。此時,魏國國君是魏景湣王之子魏假(生卒年不詳,公元前227-225年在位)。魏王假知道自己沒有外援,手中也沒多少兵力,無法與秦軍展開野戰,隻得將有限的兵力收縮在大梁,固守孤城,苟延殘喘。

王賁的指揮風格與其父王翦十分相似,一是善於借助地形,二是愛兵如子,任何時候都想盡辦法降低士卒的傷亡。王賁領兵來到大梁城外,將其團團圍住,然後便四下察看地形。聰慧的王賁發現,大梁地勢較低,而其西北部的黃河、鴻溝之水都在大梁之上。如果掘開大堤,大梁立即就會成為一片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