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巨人隕落,病逝沙丘(1 / 3)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

——(唐)許渾

(一)

慶功宴結束之後,始皇帝便將丞相李斯留了下來。有些話他自己不便說,也不能說,最好由臣下主動提出來。遍觀群臣,唯有善於揣摩自己心意而又大權在握的李斯能幹成這件事。

在始皇帝的授意下,李斯很快便擬定了一篇諫書。李斯上書說:

“臣李斯冒死言:過去天下散亂,不能一統,因而諸侯並立,書、語也都是講古事而妨害當世,以虛言而亂實事;人們也喜好用自己的私學,非議君上所建樹的事業。如今陛下一統天下,已經消除僭偽而確定一尊,但私學卻仍然相互傳授。那些腐儒們聞知命令頒下,就按自己的學說妄加議論,入朝時口是心非,出朝後便街談巷議,自我誇飾,標新立異,引導人們製造誹謗之言。這種情況如不禁止,就會使君主的權勢下降,而臣下也會結黨營私。唯有禁止私學才對國家有利。我建議:史書凡不是秦記的都燒掉;凡不是博士官職所需的書,天下藏有的《詩》、《書》、百家之言的著述,一律送交郡守、尉處焚燒掉;再有敢於私談《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見到或知道而不舉報的,與這樣的人同罪;命令頒下30天後還不把書籍燒掉的,將其人黥麵,罰去築城。醫藥、卜筮、農學之書皆不在此列。要想學法令的讀書人必須以官吏為師。”

“焚書”禁言本來就是始皇帝自導自演的一場戲。因此在接到李斯的諫書後,始皇帝稍稍看一看,便下令批準了。

就這樣,中華大地便出現了一次全國性的焚燒圖書典籍的曆史事件。這是一次對文化的荼毒,是對人類思想的禁錮,中華文化也因此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幸運的是,一部分讀書人冒死將一部分典籍藏了起來,或默記在心裏,這才使得《詩經》、《論語》、《尚書》等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流傳到了今天。

中華文化的劫難還沒有結束,焚書的煙火還沒有熄滅,緊接著就又發生了“坑儒”的血腥事件。始皇帝熱衷於求仙問藥,企圖長生。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秦始皇的帶領下,不少儒生也參加到尋仙的隊伍中來。當然,儒生加入其中定然不是為了求得長生,而是為了像徐福、茅盈、盧生一樣獲得榮華富貴。

就在焚書事件發生不久後,入海求不死之藥的盧生再次回到鹹陽。不死之藥是不存在的,盧生當然求不到,但銀子花光了,他又不能不向始皇帝做一個交代。於是他就編造了一個謊言,告訴始皇帝說:

“臣等尋求仙尋藥常常不遇,似乎是惡鬼在阻礙我們。臣等認為,陛下您要經常出來走走,這樣可以避鬼驅邪;鬼躲開了,仙人也就會來了。皇帝的居所如果臣子們都知道了,也將有害於尋仙。所謂真人,能夠入水不濕,遇火不燃,淩雲氣之上,與天地同壽。如今陛下您治理天下,還不能做到清心寡欲,臣等希望陛下的居處不要被臣下們知道。這樣一來,不死之藥大概就能很快找到了。”

秦始皇又信以為真,當即表示要自稱“真人”,不再稱“朕”了。他還下令將鹹陽旁邊200裏以內的宮觀用270條複道和甬道連接起來,以幃帳遮住,內設鍾鼓;又強迫大批年輕美貌的少女入內居住,各安布置,不準隨便搬遷。皇帝住在哪裏,哪裏就要嚴密地封鎖消息;若有人將消息走漏出去,立即殺無赦。

(二)

差不多在專心求仙問道的同時,始皇帝又開始大興土木,在渭南修建了阿房宮。

阿房宮也叫阿城,本來是秦國的惠文王所建。但秦惠文王命薄,宮未建成,他便一命嗚乎了。後來,“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裏”。秦始皇在上林苑中建造朝宮,“先作前殿阿房”。這是說朝宮的前殿叫作阿房宮。可能因為阿房宮的名氣太大了,人們逐漸將整個朝宮也稱作阿房宮。

所謂阿,就是“近”的意思;所謂房,就是“旁”。阿房也即“近旁”之意。因為阿房宮建立在首都鹹陽的附近,所以就暫時取了這個名字。民間傳說,始皇帝修建阿房宮是因為他愛上了一個名叫阿房的女子。但這不過是民間根據阿房宮之名穿鑿附會出來的。

阿房宮規模龐大,裝飾華麗,美輪美奐,可謂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傑作。可惜的是,阿房宮還未修建成功,始皇帝一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便轟然倒塌了,阿房宮也被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殺得幹幹淨淨。

從此之後,始皇帝便與群臣和社會完全隔離開了,他所做的決策也更加不符合實際。始皇帝的統治日益殘暴,天下日益凋敝,甚至連盧生這樣靠坑蒙拐騙獲取榮華富貴的方士也對始皇帝心生不滿。

始皇帝日益驕橫,無論誰呆在他身邊都有隨時掉腦袋的可能。有一天,秦始皇在前往一處行宮途中,突然看見丞相的車隊從遠處過來。丞相的車騎非常顯赫,秦始皇就不高興了,覺得他用車超標了,便嘟囔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