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節節敗退(1 / 3)

我的政策向來是,而且隻要我執政一天,將來也仍然是:同地球上的一切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但也不受任何國家的支配而保持獨立;不參與任何國家的爭端;……除非為了自我尊嚴和國格所不可或缺的正義,我們決不卷入戰爭。

——華盛頓

(一)

長島戰役失敗後,華盛頓對長島戰區的形勢進行了冷靜的分析。在沉重的打擊之後,美軍元氣大傷,不僅人員減半,將士們也都顯得疲憊不堪,情緒低落;而英軍由於打了勝仗,情緒異常亢奮,他們大軍壓境,躍躍欲試。同時,英軍的艦隊也在近海頻繁遊弋,準備與陸軍偕同作戰。一旦敵艦開入海灣,切斷長島與紐約之間的聯係,美軍就徹底成了甕中之鱉,隻有挨打的份兒了。麵對這種形勢,華盛頓當即立斷,決定於當晚從海路撤出長島。

深夜11點左右,呼嘯的北風攜帶著團團黑雲籠罩在紐約的上空,陣陣拍案的濤聲掩飾了美軍在陣地上的細微響動。美軍開始了悄悄的撤離行動,一團接一團的大陸軍官兵離開陣地,悄悄地向東渡河口撤退。誰知道在撤退過程中不知何故,一門大炮突然發出了一聲轟然巨響,將行進中的美軍嚇了一大跳。所幸的是,英軍沒有察覺。

漸漸地,濃霧從四麵聚攏過來,遮住了附近的海麵,船隊順利地起航了。華盛頓是最後一個登船離岸的人。當看到船隊在大霧的掩護下陸續到達對岸時,他才深深地鬆了一口氣,在心中默默祈禱:

“上帝保佑,美利堅民族又渡過了一次險關。”

經過一整夜緊張有序的撤退,長島大部分守軍終於在天亮以前到達了對岸。結果除了數門重炮以外,美軍安全順利地將一切人員和屋子撤運到紐約。

對於一個軍事指揮官來說,不僅要能攻善守,還要善於撤退。能將數千人馬的大部隊從敵人的眼皮下麵撤走,簡直就是指揮藝術中的天才傑作。這一次巧妙而成功的突圍,讓華盛頓再一次名聲大振。

8月30日清晨,豪將軍一覺醒來時,布魯克林高地上的美國鄉巴佬們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華盛頓手下的士兵與英國那些隻會列隊前進的正規軍完全不同,他們會“像流水一樣繞過障礙,順順當當地流走了”。

部隊雖然安全地撤出來了,可放棄長島卻使紐約失去了天然屏障,全市區已經完全暴露在英軍的火力射擊之下。如此一來,城內軍民人心惶惶,整個部隊的士氣也應長島一戰的失敗而一蹶不振。戰士們虎口逃生,一個個情緒低落,開小差的人日益增多。

肩負守城職責的華盛頓,見此情景心急如焚。9月2日,他在給大陸會議的信中寫到:

我們的處境極其艱難。由於我軍在上月27日受挫,士兵精神沮喪,悲觀失望。民兵不但不盡力奮勇抗戰以彌補我們的損失,反而灰心喪氣,急於離隊回家……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大部分軍隊缺乏信心。如果我們的自由不是用一支永久性的常備軍來保衛,那麼我們的自由就會處於危險的境地。

雖然華盛頓的情緒也很糟糕,但他還是恪盡職守。在研究英軍的調動情況後,他得出結論:英軍意欲以軍艦有效地扼製正麵防線,然後在大陸軍背後占領陣地,切斷美軍與大陸的聯係,將美軍困在紐約,逼迫美軍在人員、裝備等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決戰,或無條件投降;或者以凶狠的突擊將美軍分割成塊狀,劫取他們的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然後分而殲之。總之,英軍的目的在於誘逼美軍與其決戰,以快速結束這場戰爭。

基於以上分析,華盛頓認為,如果不讓敵人的陰謀得逞,就必須避免與英軍決戰,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實力。9月5日,仍在病榻上的格林將軍致函華盛頓,建議美軍放棄可能被英軍切斷退路的紐約市區及島嶼。至此,華盛頓更加確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的。

(二)

9月7日,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委員們經過反複討論,最終決定:將美軍分成三部分,普特南將軍率兵5000人駐守紐約;西斯將軍率兵9000人駐紮在曼哈頓高地,阻止英軍的登陸企圖;華盛頓自己則率領數團人馬駐守在紐約與大陸之間唯一的通道國王大橋及其周圍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