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兩次力挽狂瀾(1 / 3)

衡量朋友的真正標準是行為而不是言語。

——華盛頓

(一)

1776年的冬天,戰敗的美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艱難,但華盛頓覺得,眼下部隊最缺乏的不是糧食、衣服,也不是槍支、彈藥,而是一種精神,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勇敢無畏的獻身精神。因此,必須想辦法提高部隊的士氣。隻有這樣,部隊的士氣才能重振,才有勇氣戰勝敵人。

在這期間,華盛頓經常想起《常識》的作者托馬斯·潘恩先生。當初他所寫的這本小冊子,讓無數美國人都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從而堅定地走到民族獨立的旗幟之下。正好潘恩先生現在是格林將軍的副官,因此華盛頓找到他,希望這位民主鬥士能在革命麵臨困難的緊要關頭,繼續用他犀利的筆鋒為革命出力,給大陸軍以精神上的鼓舞。

潘恩為華盛頓的真情所感動,立即著手寫作。每晚宿營,他都在微弱的燈光下奮筆疾書。12月19日,潘恩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危機》的文章,以高亢激昂的筆調讚揚了華盛頓的堅定信念,鼓勵戰士們繼續為正義事業而戰鬥。文章指出:

……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到了。在這次危機當中,那些意誌薄弱的人們——那些隻能過好光景的士兵和在順利環境中當一名誌士的人們,現在對於為祖國、為人們服務卻畏縮不前了。隻有現在還真正經受得住考驗的人們,今天才值得全美利堅合眾國上下全體人民的愛戴。

潘恩的文章讓華盛頓再一次受到鼓舞。為了鼓舞士氣,他下達命令:在戰鬥之前,必須在動員會上高聲宣讀《美國危機》。從此,大陸軍士兵總是高呼這樣一個口號——“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到了”。這個口號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伴隨著美國民族革命戰爭從失敗中逐漸走向勝利。

轉眼間,聖誕節就要到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個年份——1776年即將結束,北美大地上空風高雲集,陰霾密布。如何迎接這個盛大的節日?此時,華盛頓的心中醞釀出一個大膽的計劃。

自從華盛頓堡失守後,華盛頓一直都在考慮發動一次對英軍的突襲戰,狠狠地打擊一下英軍,煞一煞英軍的囂張氣焰。12月中旬,約翰·卡德瓦拉德上校率領一支費城支援部隊趕來增援,為大陸軍補充了新鮮血液;12月20日,沙利文率領李將軍的殘部趕到華盛頓這裏報到。這樣一來,大陸軍的總兵力就增加到近6000人。而此時,全軍又讀了潘恩的《美國危機》,士氣再振,戰士們紛紛要求上陣殺敵。更重要的是,馬上就要到聖誕節了,在這狂歡的日子裏,驕橫的敵人一定會麻痹大意,疏於戒備,正是美軍發動突襲的好機會。時下已是12月下旬,不久寒潮一到,特拉華河就會結冰,那時英軍就會從冰上向美軍發起進攻。因此華盛頓認為,搶走敵人行動之前突襲一次,時機已經完全成熟。

12月25日傍晚,華盛頓統率一路人馬共2400人,攜帶20門小炮,悄悄來到麥康基渡口,準備天黑後在夜色掩護下急速渡河。

日落時分,部隊開始登船渡河。此刻的天氣仿佛有意考驗這支已處境相當艱難的軍隊,變得異常寒冷,刺骨的寒風怒號著,鵝毛般的大雪漫天飛舞。所幸的是,漆黑的夜晚成了這支部隊的天然掩護物。

由於氣候惡劣,河麵上風急浪高,原定半夜12點以前渡過全體人馬的計劃直至淩晨4點才完成。這樣一來,天明之前襲擊駐紮著英軍的特倫頓已不可能了,華盛頓下令:將部隊分為兩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迂回到特倫頓北側;另一路由沙利文將軍指揮,從特倫頓西麵向特倫頓發起攻擊。

隨即,華盛頓一聲令下,兩路隊伍分頭行動了。厚厚的積雪減輕了美軍前進時的腳步聲和炮車發出的咕嚕聲,一路上也沒有被敵人發現。

26日上午8點左右,華盛頓部到達特倫頓附近的村莊,在一個砍柴人的幫助下,先頭部隊迅速控製了敵人的前哨部隊,接著便殺入村中。激烈的槍炮聲驚醒了還在睡夢中的黑森雇傭兵,特倫頓立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許多人未及穿好衣服,就急忙拿起槍倉促應戰。

不久,華盛頓便率領他的部隊一鼓作氣衝入了特倫頓主街——國王大街。一路上,他身先士卒,使手下左右極為擔心。他們多次懇請這位總司令退到安全地帶指揮戰鬥,但已經激動起來的總司令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安危。

此時,沙利文將軍率領的部隊也開始從西側向特倫頓發起進攻,使英軍受到了兩路夾擊,被打得暈頭轉向,主帥拉爾上校也在混亂之中被槍彈打中。黑森官兵們見主帥落馬,頓時如無頭蒼蠅一般,亂成一團,拚命向四方逃脫。華盛頓立即派兵對英軍圍追堵截,走投無路的敵軍見無路可走,隻好紛紛繳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