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康韋陰謀”(3 / 3)

消息傳到福吉穀,大陸軍為此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華盛頓和官兵們一起歡呼慶祝美法結盟。一位目擊者說:

“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麵: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真摯、由衷的喜悅。”

華盛頓走到隊伍中時,士兵們將帽子高高地拋向空中,大聲歡呼,表達內心的激動和喜悅。後來華盛頓說:

“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是美洲殖民地所經曆過的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但此刻,華盛頓的頭腦還是十分冷靜的。作為大陸軍的總司令,他的目光看得更長遠。因此他一再告誡人們:

“美法結盟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契機,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美國人民還必須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他強調:美法結盟會令人們走向一個極端——過度依賴法國,這對於美利堅民族的長遠利益是不利的。因此他認為:與法國結盟是出於戰爭的需要而采取的外交策略,美國不應長久地卷入歐洲的紛爭,否則隻能束縛自己的手腳,損害美利堅民族自身的利益。

薩拉托加戰役的失敗和美法同盟締結成功,使英國王室和內閣變得非常被動,一時無計可施。1778年2月,內閣首相諾斯曾提出承認美國獨立的主張,但遭到喬治三世的拒絕。他說,他寧可失去王冠也決不向殖民地屈服。

華盛頓的立場十分鮮明。他堅持認為:沒有獨立,就沒有和平。他說:

“除了獨立以外,其他一切都不可能算是達到目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時至今日,發生了這一切以後,建立在依附原則上的和平,也隻能意味著屈辱與失敗。”

華盛頓的愛國精神和凜然正氣獲得了美國民眾和大陸會議的讚同。

與此同時,被困在費城中的英軍也開始了新的軍事安排。在戰爭中,豪將軍的無所作為引起了英國國內輿論的巨大不滿,指責他聽任敵人的圍困,沒有與柏高英將軍有效合作,致使英軍遭受薩拉托加之難。最後,英國政府決定將他調離回國,任命他的副手亨利·克林頓接替其職務。5月10日,克林頓從紐約抵達費城,接替豪將軍指揮英軍。

華盛頓密切地注視著費城中英軍的動向,各種跡象表明,英軍正在準備撤出這座叛亂分子的首都,各種物品或被拍賣,或被裝到船上,行李和重炮等也都開始起運。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除了有8000名英軍被調往西印度群島和佛羅裏達外,其餘的一萬多名英軍遲遲沒有撤出費城。一直到6月18日清晨,克林頓才突然率英軍傾巢出動,撤離了費城。

英軍撤出費城後,華盛頓馬上派遣拉法耶特率部跟蹤追擊,以尋機打擊敵人;同時命令查爾斯·李將軍(華盛頓用英將普雷斯科特將其換回,並恢複了他副總司令的職務)和韋恩將軍率部前往科利爾渡口。華盛頓則率領主力部隊渡過特拉華河,直奔普林斯頓附近,令在戰役中負傷的阿諾德將軍留守費城。

英軍部隊臃腫龐大,動作緩慢,而美軍輕裝上陣,很快就趕到英軍前頭。英軍主將克林頓突然發現這一情況,馬上改變行軍方向,由北上改為右折,向通往孟莫斯和米德爾頓方向行進,再到海口登船去紐約。

6月27日晚,英軍8000餘名主力到達孟莫斯附近休息,右翼是黑森雇傭軍,據守在與米德爾頓相連的大路上。這時,李將軍已經率領6000名美軍追上英軍,華盛頓率領主力部隊跟在後麵。戰場形勢對美軍十分有利,甚至可以說是穩操勝券。華盛頓命令李將軍進攻敵人左翼,主力部隊則從右翼包抄過去。

可這位剛剛複職的李將軍卻積習不改,戰鬥剛剛打響,他就帶著部隊後撤。取勝良機錯失,打亂了華盛頓的部署,令韋恩的部隊找不到友軍,一側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部隊一片混亂。

當華盛頓率領主力部隊趕到前沿時,局勢已相當混亂了。他立即命令格林從左麵衝殺,韋恩從正麵進攻,一直打到夜幕降臨才反敗為勝。但克林頓卻趁著夜色連夜運走傷員,逃之夭夭了,讓華盛頓的計劃落空。

華盛頓對李將軍的表現大為惱火,而李將軍對華盛頓的指責也很不服氣,最終他被大陸會議革除一切軍職,返回弗吉尼亞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