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美國第一任總統(2)(1 / 2)

“資產階級的共和製、議會和普選製,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都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三)

製憲會議結束的第二天,華盛頓就匆匆處理好各種事務,坐馬車回到弗農山莊。大約在同時,邦聯議會也將新憲法的文本轉發給各州議會,以供由各種選舉產生的代表大會討論批準。按規定,如果有9個州批準,憲法就可以生效。但事實上,如果有一個州從中作梗,憲法也難以在全國實施。所以,爭取批準憲法的工作雖然不如製定它那樣富有創造性,但卻更為艱難和複雜。

這次回到弗農山莊後,華盛頓再也無法靜心於恬淡的莊園生活了,而是日夜焦慮地關注著新憲法的命運。

從1787年底開始,好消息便陸續傳來,各個州陸續批準了新憲法。直到1788年6月底,華盛頓在憲法上簽字10個月後,北卡羅萊納州最後一個批準了憲法,爭取批準憲法的運動最終在全國取得了勝利,一個新型的聯邦製國家在北美誕生了。

根據新憲法的規定,國會立即通過決議,定於1789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三由美國人民推舉總統選舉人。隨後,在2月的第一個星期三,由選舉人開會選舉總體。新政府的會議將在3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在紐約市舉行。

選舉誰來當選美國的第一任總統成了全國人民都在議論的話題。人民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領導他們爭取祖國和民族獨立的英雄華盛頓。

華盛頓對於是否出任美國總統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麵,總統職位並沒有產生讓他入迷的魅力;另一方麵,他又為新憲法的通過而歡欣鼓舞,並期望這可以將他引向政治事業上輝煌的巔峰。因此,當漢密爾頓來函勸說他接受總統職務時,華盛頓一再表示:

“如果我被委任而又無法推辭,可以肯定,接受此項任命將比我生平所經曆的任何任命更加令人惶恐和不快。”

同時他又表示:

“我將下定決心,別無他顧,竭盡全力為民效力,以期能在適當的時機盡早解除這一職務,使我能再一次退隱,以便在驚濤駭浪之後度過平靜的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1789年2月4日,選舉團一致通過華盛頓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的當選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就當時美國的情形來說,華盛頓的領導是新政府唯一能夠吸引美國全國團結一致的一種力量。

根據規定,華盛頓將於1789年3月4日起出任美國總統,任期為4年。於是。華盛頓開始安排家務,準備一接到擔任總統的正式通知後就立即動身前往臨時首都紐約繼任。

在臨行前,華盛頓特意前往弗雷德裏克斯堡探望了年過八旬、重病在身的老母親。由於這可能是一次生離死別了,華盛頓非常難過。但母親得知兒子已經得到了美國的最高榮譽,感到無限榮光,她安詳而愉快地與這位有出息、有成就的兒子告別。

4月16日,華盛頓告別了5年多的布衣生活,動身前往紐約赴任。但是,他卻絲毫感覺不到快樂,他在給諾克斯將軍的信中甚至滿懷抑鬱地寫道:

“我將帶著無異於囚犯走上刑場的心情走上執政掌權的寶座。”

此刻的華盛頓,心情的確難以名狀。起初,他擔心在自己已保證隱退之後再次重返政壇會引起人們對他的不滿,但一路之上,他卻受到了熱情的歡迎。無論途徑哪裏,他都會遇到禮炮轟鳴、被簇擁在遊行隊伍的前列,人們爭先恐後地與他握手……經久不息的歡呼,讓他的耳朵屢屢生出痛意。

人們對華盛頓的歡迎是發自內心的敬佩和真誠的希望。但是,這位新總統心裏很清楚,倘若他以後的政績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的要求和願望,那麼,這種熱情就會變成同等瘋狂的責難。期待如此熱烈,可能出現的棘手的事情那麼多,這種新的危機局麵使華盛頓不能不感到“力不從心,難以招架”。

然而,華盛頓此行的使命可能會改變整個曆史進程,他不能不打起信心,謹慎行事。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保衛自由的神聖火炬,保衛共和製政府的命運意義深遠,至關重要。它將取決於由美國人民親手完成的這次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