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美國第一任總統(1)(1 / 2)

在任何一個國家,知識都是公共幸福最可靠的基礎。

——華盛頓

(一)

回到弗農山莊的華盛頓潛心田園農事,享受著恬靜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愜意。不過,華盛頓也並沒有完全消極遁世或沉湎於個人享樂,雖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一種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仍然讓他不能超然物外,他不能不常常思考著國家事務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

他漸漸發現,《邦聯條例》下建立起來的新的國家體製並沒有實現人民預期的理想。由於中央權力極小而州的權利很大,各州如同一個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使整個邦聯儼然成為一個由13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的聯盟。在這種體製下的美國,也出現了許多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例如:國家不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秩序,無法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尤其是戰爭中欠下的大量國債無法償還;國家不能實行關稅壁壘政策,以保護美國年輕的民族工商業;美國在國際上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國家無法保護美國人的海外權益;國家無法保證國內社會秩序的穩定;等等。

麵對邦聯統治幾年後的美國,華盛頓感到一陣隱痛和不安。這種局麵如果長久地持續下去,必然會給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帶來巨大的損失。

就在華盛頓擔憂不已的時候,1786年秋,為了能存下去,馬薩諸塞州西部的廣大貧苦農民終於在丹尼爾·謝斯的領導之下發動了起義。起義隊伍很快就擴展到1.5萬人,人數最多時甚至超過當年華盛頓統帥的大陸軍。

起義的消息很快傳到弗農山莊。邦聯政府派去監視起義者的陸軍部長諾克斯在給華盛頓的信中寫道:

“他們的信條是:全部財產都是全國人民一起從英國統治下奪回來的,因此,它應該屬於全體美國人民。”

華盛頓聽到這個消息後,絕望至極。當初退伍時,他如果聽人說“在今天你將看到反對我們自己製定的法律與規章的可怕的叛亂……”,他會毫不猶豫地斥之為“神經病”;而現在,他看到了“這個國家裏第一次出現的最光彩奪目的晨曦之上籠罩烏雲”,他無比氣憤地喊道:

“仁慈的上帝啊!人類的行為怎麼能如此反複無常,背信棄義?前幾年我們還在為建立今天的製度,為建立我們自己選擇和創立的製度,我們在流血;可是現在,我們又要拔出刀來,想要推翻這種製度!”

謝斯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邦聯政府體製表現出來的極度的軟弱性讓華盛頓強烈地感到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緊迫性。華盛頓在給時任外交部長的詹姆斯·傑伊的信中指出:

我認為,我們想要作為一個國家長久地存在下去,就必須把權利交給某個機構,讓它雷厲風行地在整個聯邦中運用自己的權利,就像每個州的州政府可以在本州內雷厲風行地運用自己的權利一樣。

為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關心,華盛頓在信中還強調:雖然他已退職回鄉,但他無法將自己完全置於漠不關心的旁觀者的地位。

在華盛頓的呼籲下,安納波利斯會議上提出的關於1787年夏在費城召開全國代表會議的建議得到廣泛響應。1787年2月,邦聯會議決定召開全國代表會議,修改《邦聯條例》。

此時,弗吉尼亞、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和北卡羅萊納州已指定出席會議的代表,議會要求其他各州也派代表參加。後來,馬薩諸塞、紐約、喬治亞、馬裏蘭和康涅狄格州也先後派出出席會議的代表,隻有羅德島州拒派代表參加。

弗吉尼亞議會一致推舉華盛頓擔任州代表出席費城會議,但華盛頓卻有些猶豫不決。他認為,自己既然已經公開宣布退出政壇,現在再重新出現在政壇上,別人會覺得他出爾反爾;而且,如果他出席會議,而會議還未召開就失敗了,那對他的名聲影響也會十分不好。

但是,從另一個方麵考慮,華盛頓又很擔心,如果自己閉門不出,會有人認為他不肯為國家出力,讓美國建立共和國的試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