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美國第一任總統(1)(2 / 2)

種種顧慮,讓華盛頓陷入遲疑不決之中。

後來,親友們都勸華盛頓出席非常會議,以便利用他的威望和影響促使這次會議成功舉行。華盛頓本人也考慮到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維護共和主義的必要性,終於決定再度出山。

(二)

1787年3月28日,華盛頓致函弗吉尼亞州州長倫道夫,表示自己的健康允許的話,他願意作為弗吉尼亞代表參加費城全國代表會議。帷幕既然已經拉開,華盛頓隻有希望這次會議“不要接受妥協的權宜之策,而是要徹底找出憲法的弊端,並要製定出根治方法”。

在對弗農山莊進行一番安排後,5月13日,華盛頓到達費城。這位聲名顯赫的前大陸軍總司令的到來,在整個費城都引起了轟動。賓夕法尼亞一家報紙對此做過這樣的報道:

“入城時,禮炮轟鳴,鍾聲響亮,人們高聲歡呼,表達他們對這位偉人到來的熱烈歡迎。”

5月14日原定是費城會議開幕的日子。可當華盛頓和弗吉尼亞代表們一起到達會場時,卻驚訝地發現隻有弗吉尼亞和東道主賓夕法尼亞的代表到達了,整個會議廳顯得空空蕩蕩。這些難道都是不祥之兆嗎?

但華盛頓的處事態度是:要麼不幹,隻要決定幹,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於是,他利用開會前的間隙時間一麵與本州代表討論磋商,盡可能統一意見;一麵與陸續到達的各州代表廣泛交流。因此到開會前,華盛頓等人的觀點已經為相當一部分代表所了解並初步認可了。

5月25日,7個州的代表先後抵達費城,勉強湊夠了法定人數,製憲會議才正式召開。後來,又有5個州的代表陸續來到費城。這樣,13個州中除了羅德島州外,都派代表出席了會議。

在出席會議的55名代表當中,最具有影響和權威的人物要數富蘭克林和華盛頓。但富蘭克林此時已是81歲的高齡,年老體衰,精神不濟,因此主持領導這次會議的重任不可避免地就落在華盛頓身上。大會代表通過議程,選舉會議領導人員,華盛頓被一致推舉為會議主席。

會議開始不久,華盛頓就提議通過兩個決議:各州不論大小,在表決時隻有一票;會議期間嚴加保密,不得將內容外泄。對於後者,華盛頓尤其重視。他認為,如果會議議事記錄外泄,就會使大會不成熟的思想擾亂公眾的平靜,從而可能在國內激起對抗浪潮。

製憲會議每天正式開會4-7個小時,會期一直延續了4個多月。其間,華盛頓恪於主席身份,不便參加辯論,但他那眾所周知的意見對大家都產生了影響。

在會議進入正題後,弗吉尼亞代表團麥迪遜起草了一份建立新政府的方案。這個方案被稱為“弗吉尼亞方案”,其基本要點是:

一,按各州認可比例設立一個兩院製立法機構。下院由人民選舉產生,上院由下院選舉產生。

二,由立法機關選擇一種行政機構。

三,建立一個由立法機關選舉的司法機關,包括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

經過激烈的辯論,9月17日,會議以7票對3票的優勢通過了以弗吉尼亞方案為藍本建立新政府的決定。曆時4個多月的製憲會議正式降下帷幕,接下來就是要各州議會逐一批準了。

這部憲法規定了一整套符合美國國情的治國原則,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製的共和國。在國家政治體製上有兩個重要特點:從中央政權和州政權的關係上,它是聯邦製國家;從國家最高權力的結構看,它是個三權分立的共和製國家。這種體製也奠定了美國的立國基礎,至今已執行200多年。

在18世紀,美國憲法規定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總統由選舉產生並規定了任職年限,這同終身製和世襲製的封建君主製相比,是一種偉大的曆史進步。它否定了君權神授的合法性,否定了國家最高權力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轉讓性。正如列寧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