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從將軍到公民(1 / 3)

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將這一切事情都處理得幹幹淨淨,以便我動身前往天國時不致受到責難。

——華盛頓

(一)

在約克鎮戰役結束後,華盛頓本打算與法軍配合對查爾斯頓發動一起聯合進攻,給英軍以毀滅性打擊,推動戰爭早日結束。但由於法國艦隊與西班牙之間另有戰事,他的這一計劃未能實施。

接下來,華盛頓便著手完成遣送戰俘的工作,眼看冬天就要到了,他還要為安置部隊過冬營地和儲備物資而奔忙。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華盛頓的繼子約翰因病去世了。約翰雖然不是華盛頓的親兒子,但從小就被華盛頓所鍾愛,視為己出。因此,華盛頓的傷心可想而知。瑪莎而兒子的去世更是痛不欲生,為了安慰夫人,華盛頓將約翰最小的一對兒女收為自己的孫子孫女。從此,他們就成了華盛頓家族的直係傳人,這也讓瑪莎精神上有了一些寄托。

在處理完約翰的喪事後,華盛頓又匆匆趕往費城出席大陸會議,在費城逗留了4個多月,直到1782年3月才回到哈德遜河畔的司令部。這時,令他擔心的主要有兩件事。

在約克鎮大捷後,人們都認為勝利在望,因而普遍放鬆了軍事警惕,但英軍在北美大陸的實力仍然是很強大的。1782年5月,蓋伊·卡爾頓爵士抵達紐約,替代亨利·克林頓爵士成為駐北美的英軍總司令。這是華盛頓出任大陸軍總司令以來上任的第四位英軍總司令。5月7日,卡爾頓致函華盛頓,向他轉交了英國國王向議會提出的要求和平的申請書,同時表達了自己的和平意願。盡管如此,華盛頓認為仍然不能放鬆戰備。

8月初,卡爾頓再次致函華盛頓,稱英國代表已在巴黎的和平談判中提議美國獨立。直到此刻,華盛頓仍然小心翼翼地指出:

“鑒於以往英國政策的一貫昏庸、奸詐和卑鄙,我承認我什麼都不相信,我懷疑一切。……不管敵人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我都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而不是減弱我們的注意力和努力。謹慎戒備和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至少不會帶來什麼害處。過分相信別人和苟且偷安可能是極其危險的。”

基於這種觀點,華盛頓不僅沒有削弱美軍的力量,反而將原駐紮在弗吉尼亞的法軍也調到哈德遜河畔,以加強紐約周圍的防務。

可就在這時,軍中又出現了不滿情緒。官兵們經常議論的話題,就是之前欠的軍餉是否能按時兌現?因為戰爭已接近尾聲,一旦和平條約簽訂,軍隊被遣散,他們的呼籲就可能沒人理睬了。大家多年在軍中服役,付出了青春年華,甚至是犧牲了個人的事業和家庭,許多人除了會打仗外,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退役後如果不發放軍餉,他們甚至無法生活下去。

然而到目前為止,大陸會議都沒有任何表示,這讓官兵們既失望又憤怒。隨著不滿情緒的增長,一些官兵開始發起請願,舉行集會,討論如何采取措施來實現他們的要求。軍營中甚至有人散發匿名信,指責大陸會議忘恩負義,拒不支付軍人應得的薪餉。

麵對這種形勢,華盛頓的心情也很不平靜。雖然他也十分同情這些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士們,但為了防止事態惡化,他召開了一次集會,在會上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的演說,再一次激發起戰士們的愛國熱情和信任感。

隨後,華盛頓立即致函大陸會議主席,提請高度重視軍隊待遇問題。不久決定:軍官們退役後的薪餉將折合成一次性發給5年的全薪。這個一度造成巨大威脅的問題,由於華盛頓的努力爭取而圓滿解決了。

(二)

在約克鎮大捷後,華盛頓聲譽日漸增加,幾乎被奉若神明,被譽為“美國的大救星”。而這時的邦聯政府依然結構鬆散,缺乏權威,各州都保持著各自的財證權和商貿權。邦聯政府無權征稅,無權製訂州際商約等,經費要靠各州攤派,同軍隊的關係也難免緊張。軍隊內部反對聯邦製度的情緒日益高漲,一股要求建立君主政體的思潮逐漸蔓延。甚至有人公開議論:要華盛頓出來當美國的國王。1782年5月,華盛頓就收到曾擔任過駐軍指揮官劉易斯·尼古拉上校的信。尼姑拉上校在信中勸華盛頓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美利堅合眾國國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