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艱難執政(2)(1 / 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790年12月14日,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又提出了建立國家銀行的方案,結果再次在國會中引起軒然大波。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銀行具有開辦20年的特許證,總資本為1000萬美元,共分2.5萬股,其中政府隻能認購資本總額的五分之一,餘者皆為私人認購;銀行由25人組成董事會管理,其中政府代表為5人。所以,銀行實際上就是由私人代表所控製。但政府對銀行的宏觀調控將得到保證,銀行賬目永遠對財政部公開,銀行也必須要按照國會的規定活動。這一銀行可以向聯邦政府、各州或大型私營工程提供貸款,有權發行流通貨幣。

該方案其實會使私營商界的核心集團人物大發其財,並使他們獲得極大的國家權力。因此,最終投票時,麥迪遜和傑斐遜等人起來反對,認為憲法沒有賦予聯邦政府參加某一個銀行的權利,因此建立國家銀行是違反憲法的。但最終,參議院還是以39票對20票的多數通過了財政部的這一方案。不過問題還沒有結束,這一方案還需要總統簽署後才能生效。

這讓華盛頓感到為難了,他對財政金融問題一直不太精通,現在又弄出一個憲法解釋問題,讓他頭暈腦漲,不知該如何處理。最終經過一番權衡比較,他還是下決心在法案上簽了字,法案隨即生效。

事實證明,國家銀行的建立對穩定通貨、提高經濟活躍性,促進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

自從國家銀行提案風波之後,華盛頓的“左右手”便因觀點各異而分歧日甚。傑斐遜曾寫道:

“漢密爾頓與我天天在內閣裏鬥,簡直就像兩隻公雞一樣。”

在這場內閣紛爭中,諾克斯是站在漢密爾頓一邊的,而倫道夫則常常與傑斐遜站在一邊。在這兩位內閣人物的敵對旗幟下,美國各地也開始形成兩大黨派。讚成加強全國性政府,以便在國外提高尊嚴、在國內提高效率的一派,將漢密爾頓視為楷模,他們自稱為“聯邦黨人”,而傑斐遜卻稱他們為“獨裁主義者”;另一派被稱為“共和派”,他們認同傑斐遜的觀點,認為聯邦黨人是想將聯邦政府變成一個龐大的中央政府,作為從共和國走向君主國過渡的準備。

對於內閣的這些紛爭,華盛頓一向是十分反對的。他是“三駕馬車”的首腦,因此他不偏不倚地同傑斐遜和漢密爾頓保持著等距離的均衡關係,希望彼此不要帶著偏見地將他認為對美國有利的觀點集中起來。弗吉尼亞的R·M·T·亨特在演說中這樣評價這位美國總統:

“他並不想建立單元內閣,不想壓製別人的意見,也不希望別人隱瞞自己的意見。他對別人的過人才幹毫無嫉妒之心。他把當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團結在自己周圍,……他沒有讓傑斐遜和漢密爾頓跑到內閣外麵去互相激烈的鬥爭和衝突,以致動搖整個政府大廈,而是把他們關在內閣裏,以便他們在發生爭執時隨時親自加以仲裁,在他們提出建議時隨時加以采納,使之造福於國家。”

1792年,按照憲法的規定,4年一屆的美國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緊張的工作和受拘束的生活讓華盛頓的健康狀況日益下降,因此他決定屆滿後正式退出政壇,擺脫國事重負,回到家鄉去安享田園樂趣。

奇怪的是,互相對立的兩派都希望華盛頓能連任總統。在當時的美國政界,的確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來擔任美國首腦了。眾人的勸說讓華盛頓對去留問題彷徨不定,看來自己連任是眾望所歸。

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華盛頓最終還是同意參加第二屆美國總統的競選。他沒有搞任何競選活動,卻於1793年2月13日以132比0獲得全票通過,再次被選舉為美國總統。

華盛頓並不迷戀權力和地位,但他確是一位重視聲譽勝過生命的紳士,又是一位對祖國和同胞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愛國者。

1793年3月4日,華盛頓在參議院會議當眾宣布就職。這次,他的就職演說與首次任總統的演說相比,可謂簡短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