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們:
我再度受祖國的召喚行使總統職責。在承擔這一職務期間,我將鞠躬盡瘁以表示我對這一殊榮懷有的高度責任感,無愧於美國人民對我的信賴。
憲法規定:總統在正式行駛總統職責之前要進行就職宣誓。現在,我在你們麵前宣誓:如果發現我在執掌政權期間,對憲法和禁令有任何自願或故意違背,我除了承受憲法所規定的懲罰外,還甘願接受所有現在目睹這一莊嚴儀式的人民的譴責。
寥寥數語之後,華盛頓便以最快的速度、盡可能不引人注目地回到了總統官邸。4個月後,他仍然滿腹牢騷地致函友人道:
“在我任職期間,我就把自己視為公仆。但如果他們在此期間進而將我稱為他們的奴仆,我也沒什麼異議。”
連任後的華盛頓總統,麵臨的國內形勢與第一次上任時大不相同。當初在紐約就職時,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基本都團結一致,輿論也無重大分歧;而現在,國內卻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政黨派別,輿論也隨之分裂,內閣裏互相傾軋攻擊……這些讓這位連任總統感到十分煩惱,窮於應付!
華盛頓連任前後,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變: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2月1日,法國對英宣戰;3月初,法國又對西班牙宣戰;吉倫特派掌權的法國政府派遣熱內前來充任駐美國公使。
在這種風雲激蕩的形勢下,美國力量單薄,新建立的國家百廢待興,極需一個和平的環境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華盛頓從國家利益考慮,告訴國務卿:
“英法兩國已經開戰,我國政府要努力嚴守中立。”
華盛頓保持中立的態度是相當明智的,因為如果美國承認法國的新政權,就必將觸怒歐洲的君主製國家及美國的聯邦主義分子,如漢密爾頓等人;而如果不承認,又會得罪法國革命者和美國的共和主義者,如傑斐遜等人。所以,宣布中立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辦法。
4月22日,由倫道夫起草,屢遭傑斐遜和漢密爾頓互相“幹擾”和“攻擊”的“中立宣言”文稿經華盛頓審閱後以總統名義發表。文稿說,美國與法國、英國均保持和平關係,禁止美國公民參加海上任何戰鬥,警告他們“不得把現代國際慣例中視為違禁品的任何物品運送給交戰國”,並禁止他們“采取與友好國家對交戰國的職責不相符的任何行動和步驟”,“美國的職責和利益要求他們應該真誠地、善意地采取並力求對所有參戰國都保持友好而且是公正的態度”。
“中立宣言”表明了華盛頓外交思想已漸漸趨於成熟。這次事件是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處理的第一起外交事件,美國已經審時度勢地從國家利益出發,奉行“等距離外交”策略,實行自己靠自己的外交戰略,不過分依賴外在強國。因此說,這份“中立宣言”也是美國的外交思想成熟並付諸實施的標誌。
雖然華盛頓的“中立宣言”是十分明智的,但這種冷靜的決策卻與許多公民的熱情和激動的情緒背道而馳。因此,“中立宣言”剛剛出台,共和派對此就做出了強烈的反應,宣稱法蘭西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中立就是背叛”,矛頭直指“君主製炮製者,親英分子”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對此也不甘示弱,他更加坦率地說:法國是支持過美國獨立事業的,但那是出於他們的利益,現在我們的利益不允許偏袒任何一方。
雖然各派爭論不休,但華盛頓認準了的事就一定會堅定地做下去,“中立宣言”也不例外。盡管它飽受批評,甚至會損害自己的聲譽。
(五)
華盛頓的中立政策不僅遭到國內部分人士的抨擊,很快還受到來自法國和英國方麵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