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城市之光》大獲成功(2 / 3)

基許回憶,當影片片頭拍完,在試放映的時候,卓別林問基許:

“您可不可以跟我談談,您在銀幕上看到了些什麼?”

基許如實回答:

“當然,我很願意談:一個女郎在街上賣花,這時查理走了過去,……女郎問他要不要買……”

“等一等,等一等,你漏掉了一點東西。”卓別林打斷基許的話,然後用銳利的目光看著基許和他的同伴辛克萊,“要知道,這時候有一輛汽車開過來了!”

基許接著說:

“當然囉,有輛汽車開過來了,一位先生下了車,走過查理身邊,查理向平常一樣跟他打了招呼。”

卓別林又問:

“汽車後來又怎麼樣呢?”

“不知道。”

這時辛克萊補充說:

“我似乎覺得,汽車往前開走了。”

“完了,完了!”卓別林喃喃地嘟噥著,“這下子全糟了。”

原來,是觀眾沒有領會到故事的意圖:汽車一直停在大街拐角的地方。正當賣花女郎接受查理的請求,把第二朵花別上他的衣襟時,那位先生回來了,並坐上了汽車。

卓別林決定重新修改,直到每位觀眾都把它看得一清二楚為止。

同時期的電影導演亞曆山大·洛夫在後來回憶卓別林時也說:

“我很幸運地在好萊塢參觀過拍攝《城市之光》的工作,看到卓別林如何給這個影片拍一場引人發笑的戲。流浪漢查理掙到錢以後,就到自己所愛的盲女家中去,他在路上碰到一個乞丐。這不是一個普通、平常的乞丐,而是一個特別的、拿著機器的乞丐:他坐在人行道上,手裏拿著一個鎳製的小錢櫃,每次得到施舍時,都打出一張收據交給施主。流浪漢對於這種玩藝兒很感興趣,特別喜歡錢櫃裏發出的鏗鏘的聲音。於是,他就一個接一個地把自己的硬幣全都給了乞丐。當他一個錢也不剩的時候,他的手裏就換成了一大把收據……”

在拍攝時,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很喜歡這場戲。在試映廳裏,大家也看到了這場戲,並都為這一片段俏皮而出色的演出而感到高興。可是,《城市之光》在拍好之後,這一場戲並沒有出現。

當亞曆山大·洛夫問起原因時,卓別林解釋說:

“這種場麵在別的影片中有存在的權力,可是,我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效果。這場戲的效果是以機器的特殊效果為基礎的,而我認為藝術中主要的東西還是人。”

正因為如此,卓別林成熟時期的電影才不會重複,而且,每部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特色而聞名於世。

電影拍攝完成後,多才多藝的卓別林又自己作曲,音樂柔美而富有浪漫氣息,他想以此來襯托流浪漢的個性和片中的主題。但是,仍然有人不解地問他:

“這是喜劇片,你為什麼不配上滑稽有趣的曲子呢?”

“我不要音樂喧賓奪主,我要它優美悅耳地配合著表達感情。一部藝術作品,如果感情沒表達出來,它就是不完整的。”卓別林微笑著回答說。

(三)

影片的試映過程也充滿戲劇性,如同試映《尋子遇仙記》時一樣,卓別林依然沒有聲張。由於經濟蕭條,他選的這家戲院隻有一半的座位有人,另一半則完全空著。這些觀眾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看的會是一部無聲笑片。當電影放映了一半時,他們才從迷茫中醒過神來,並且發出一些輕微的笑聲。如同卓別林所設想的一樣,觀眾觀看電影的興致很高,並時不時地發出大笑。

結束後,戲院經理笑著對卓別林說:

“查理,影片十分精彩。”

卓別林微笑了一下。

但接下來的話卻讓卓別林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下一次,我想看到一部有聲的。查理,全世界的觀眾都在等著啦。”

卓別林又勉強擠出了一絲笑容。通過試映,他已經心中有數,但推廣工作依然困難重重。這時,有聲電影已經大行其道3年了,各大公司對卓別林的態度都相當曖昧。聯美公司經理喬·申克甚至警告卓別林說:

“現在已不比放映《淘金記》的時候啦。”

這讓卓別林的這部無聲片麵臨著很大的風險,一般電影院已不準備給他以前那麼高的待遇了,輪流上映的大電影院網也看別家公司的行動再做打算。而最大的電影市場紐約方麵則痛快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所有的電影院都已被預定,卓別林先生如果要放映新片隻能排隊等候了。

一時間,所有的人都慌了神,但卓別林依然心平氣和,他迫切需要找個地方公映,進而開展推廣。工作人員跑遍了紐約的各家戲院,最後在一家根本不適合放映電影的戲院談妥了放映條件。雖然老板獅子大開口,每周索要租金7000美元,但保證放映滿8周。就憑借這點,卓別林答應了如此苛刻的條件。

另一方麵,裏夫斯在洛杉磯市區找到了一家剛落成的新電影院作為舉行首映的地點。卓別林還請來了他們的朋友愛因斯坦夫婦。那家新影院附近幾條街都擠滿了想看電影的觀眾,警察局隻得派出了警車、救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