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34年夏,卓別林完成了這部電影完整的分鏡頭劇本,並將電影更名為《摩登時代》,副片名為《關於生產、個人進取心和追求幸福人的故事》。電影描寫的是一位普通工人的命運:身穿工作服的查理在傳送帶上幹著簡單而重複的擰螺絲的工作,那條傳送帶似乎永遠沒有止境,工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1934年10月,《摩登時代》在好萊塢開拍。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卓別林不惜工本花50萬元在洛杉磯的碼頭區搭起了工廠區與街道。而且為了使寶蓮的扮相更加可信,卓別林甚至還將油汙塗抹到這個可人兒的臉上;為了顯得真實,就連衣服上的補丁都清晰真切。藝術性也是必須的,但還不能遮擋寶蓮的迷人風姿。
凡是所能想到的細節卓別林都做到了,這樣辛苦工作了10個月之後,1935年7月,《摩登時代》終於拍攝完成,卓別林還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譜曲和配樂。全片耗費7萬米膠片,製成後全長2320米。
1935年夏天,卓別林首次在他的製片廠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布創作、拍攝了3年的作品名稱。年輕的新聞記者走進這家保留著17年前的、手工業式的矮小廠房,他們看到卓別林的拍片現場感觸良多。如今,隻有他一個人還在拍無聲片了。他們更多地是懷著追憶的心情參加了這次采訪:
“看卓別林導演《摩登時代》,使人追憶起電影史上前10年情況。這家製片廠和要求絕對保持肅靜的好萊塢有聲電影製片廠成了一個對比,拉布雷亞路的製片廠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可以在拍攝時大聲喧鬧的製片廠。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喧鬧聲中,執行導演工作的卓別林正在用那些早已為別人所放棄的方法,拍攝最後一部無聲電影。”
雖然卓別林的製作方法“老套”,廠房也不如其他的製片廠華麗、氣派,但這部無聲電影依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電影僅上映一周就打破了記錄,而新聞記者也如實記錄了這樣的場景:
“大批警察努力把裏伏電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清除掉,因為上萬的影迷把百老彙大道擁塞住了……”
(三)
影片延續了卓別林一貫的喜劇風格,同時又增加了更為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因而具有更加深刻的曆史意義。
片頭一開始就是經典的蒙太奇鏡頭:一大群羊衝過一扇柵欄門,緊跟著是一大群工人湧出地鐵到工廠去上班……
為了提高效益,董事長在廠房裏安裝了電視掛屏和攝像裝置,以監視裏麵的每個角落和每個工人。查理(卓別林飾)一刻不停地擰緊傳送帶上運送的大螺絲帽,他想搔搔癢,馬上其他工人就跟不上了。他想休息一下,去抽根煙,被經理從監控中看到,斥責他趕緊去工作……
一個發明家向經理推薦了自己發明的“自動喂飯機”,讓工人吃飯時還可以幹活。經理讓查理來試試這個新玩意兒,結果笑料百出:“自動喂飯機”運轉失靈,查理被強行喂進去3個螺絲,滾燙的湯澆了他一頭一臉……
顯然機器不好使,經理拒絕引進。查理工作的小組進度太慢,經理讓加快機器的運轉速度,查理隻能拚命地擰螺絲,他被卷進機器裏也渾然不覺。被救出來後的查理精神失常了,看到圓形的東西就想擰;看到女秘書衣服的紐扣,也追過去想要擰緊它……他被送到了瘋人院。
出院的查理誤打誤撞地又被投進了監獄,他在監獄裏立了功被提前釋放,又被介紹到造船廠工作,結果他把一條尚未造好的船放下了海……
到處都是失業的人群,查理想到隻有再回監獄才能吃飽飯。他開始想方設法犯法,在車上邂逅因偷搶食物被捕的流浪女郎(寶蓮·高黛飾),並愛上了她,兩人逃離了警車。
隨後,查理又在一家大百貨公司找到一份守夜的工作,他為了女友還兼穿滑輪鞋進行表演(此刻,卓別林的冒險天賦表現了出來,他蒙上眼睛,在一處損壞的樓口進行表演),最後被當成竊賊入獄。而流浪女郎則找到了一份舞女的工作。查理出獄後,她推薦查理去當侍者,還要進行表演。為了糊口,查理隻得唱了一首《我在尋找蒂蒂納》。正好孤兒院的人又追趕到這裏,他倆逃出酒店,向更深的前方走去……
《摩登時代》是世界上最後一部無聲故事片。在拍攝這部影片中,卓別林依然是矛盾的。在影片行將結束時,他唱了一首歌,混用英、德、意、俄、西班牙合成的這首歌至今為世人傳誦。
新聞媒體也把對影片的關注放在了這首歌上,甚至打出大字標題:
“夏爾洛終於開口!”
“流浪漢第一次發出了聲音!”
“卓別林以一首歌來告別了他的無聲時代。”
……
一個人不可能戰勝一個時代,即使如卓別林般智慧而富有才氣者亦然。卓別林用這首歌與他的無聲片做了最後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