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最後無聲影片(1 / 2)

財富與名聲教我學會了怎樣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上流社會,在接近那些知名人士時,發現他們是和我們同樣具有缺點的。

--卓別林

(一)

1932年底,卓別林經過近10個月的旅行,回到了貝弗裏山的家中。對他來說,一切都是那麼寧靜、安詳,但安詳中也透著一絲寂寞的味道。母親已逝,哥哥也不在身邊,最親愛的朋友道格拉斯還和瑪麗分手了,他再也不能去他們家裏做客了。

卓別林感到前所未有的苦悶,他獨自散步,獨自吃飯,獨自想著該何去何從。他到電影廠去處理一些小事,發現這段時間連好萊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製片廠的寧靜和諧被打破了,複雜的配音設備占據了房間的大半部分,操作設備的人坐在配備複雜、電線盤亙的機器旁,而演員就在他們麵前表演。

“一個人周圍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叫他怎麼從事創作呢?”對眼睛的情境,卓別林簡直無法忍受。

幸虧一個好消息讓他稍微有點欣慰,那就是《城市之光》已淨掙300萬美元,他每月會有幾十萬美元的入賬。他需要找點樂子,老友喬·申克看出了卓別林的心事,便約他去遊艇上度周末。

在遊艇上,年輕漂亮的姑娘們頓時讓卓別林忘卻了煩惱。他和其中的一位女子最為投契,她叫寶蓮·高黛,剛剛離婚了,正打算用前夫留給她的贍養費大幹一場。卓別林憑著對電影行業的了解,阻止了她不切實際的投資打算。這樣,兩個人便成了要好的朋友。周末,他們常常一起出遊、漫步。漸漸的,兩顆寂寞的心開始靠攏。

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去聖佩德羅港口看遊艇。寶蓮·高黛建議卓別林也買一條船,那樣他們周日就可以到附近的島嶼遊玩了。在看了3次之後,卓別林便與船主商談好了價錢,然後偷偷買下了這條船。

卓別林還悄悄地作好了航行到聖卡塔利娜島的準備,購置了各種必需品和食物,請好了船主和廚子。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對寶蓮說:

“我們再去看看那條船吧。”

寶蓮實在不好意思再去了,但拗不過卓別林的遊說,勉強跟他來到了船上。

到了船上,裏邊都布置一新,廚房裏飄出來煎火腿蛋的香氣……

卓別林還在逗寶蓮說:

“船主不在,這裏有火腿煎蛋、麥餅、土司、咖啡。”

寶蓮疑惑地四下打量,認出了卓別林家的廚師弗雷迪。

這時卓別林才承認說:

“這條船現在已經是我的了。吃了早點,我們就去聖卡塔利娜島遊泳吧。”

寶蓮興奮得簡直呆住了:

“等一等,請等一等。”

她走下遊艇,在碼頭上跑了幾十米,然後兩手捂住臉激動不已。她簡直不敢相信,她太高興了。

回到艇上,寶蓮的情緒才平穩下來,說說:

“我非得這樣來一下,才能從突然的驚喜中恢複過來。”

跟寶蓮在一起的日子是愉快的,他們乘遊艇出海,參加宴會,觀看賽馬,時間過得飛快,他們竟渾然不覺。

直到有一次,當他們到墨西哥蒂華納市遊玩時,正趕上當地舉行賽馬大會,他們應邀出席,主持人請寶蓮去給獲勝的騎師授獎。

在頒獎時,寶蓮逗趣地模仿了一下肯塔基交際花的語氣和動作,敏銳的卓別林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瞬間,一個新的靈感在他的腦海裏閃現著:如果一個流浪漢和一個流浪女郎相遇在一輛擁擠的囚車裏,知情識趣的流浪漢把位子讓給流浪女坐,這將是多麼精彩的一段啊……

同之前一樣,當腦海中有了新的點子後,他就會讓其迅速地蔓延開,並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觀察的信息融彙期間,創作出有趣的劇本來。

(二)

1933年初,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卷了美國,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人們痛苦、恐懼和絕望的神情。白宮也迎來了新主人,無能為力的胡佛被堅忍、樂觀的羅斯福所取代。

在宣誓就職時,羅斯福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其中有一句經典的話是--“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

卓別林和他的朋友們也在收音機裏聽到了這篇演說。和很多美國民眾一樣,他也對這一套抱有懷疑,但眼前的處境卻觸發了他的靈感。他要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背景下,但是,切入點在哪裏呢?

一次聚會為卓別林打開了思路。這天,卓別林將想去汽車之城底特律看看的想法告訴給一起吃飯的《世界報》記者,這位年輕記者給卓別林講述了關於那兒的見聞:

鄉村中的健康年輕人被大工業吸引到工廠裏,在傳動帶一類高效率的裝置下,連續四五年進行著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險,精神上相當緊張,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而工廠經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如果那些工人多上幾次廁所,都會被解雇……

就這樣,工人在工廠的機械化作業下發瘋的情形在卓別林腦海中形成了。他迅速開始構思這部作品,並將它命名為《群眾》。他還邊寫邊設計各個角色與場景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