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一章 好習慣是成功階梯
人們總是過於在意成功人士所表現出來的天賦、智商、能力和魅力,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成功人士的那些表現進行歸納整理,就會發現這些人身上都存在一個簡單的共同點:良好的習慣。好習慣是一個成功的通道,你的好習慣越多,你離成功越近。
[BT2]你的習慣決定你的未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動作。習慣動作已經進入潛意識,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誌去控製。一個人好習慣越多,對這個人成長越有利。相反,一個人壞習慣越多,就越阻礙這個人成功的機會。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終生在研究習慣教育,也認為:“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但是習慣不是一樣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害。”一個勤奮慣了的學生,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自覺學習,如果外人強迫他停止學習,去打遊戲機,他會覺得不習慣,甚至厭煩別人的打擾,拒絕去打遊戲機。一個懶惰慣了的學生,別人不說,他總是懶得動,家長老師逼得沒辦法了,才學一點;但如果家長老師不說,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動了。
好習慣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工作、去助人。為什麼?回答:學慣了,不學難受;幹慣了,不幹難受;幫慣了,見到人有困難不幫便難受。壞習慣使人不知不覺地,很省力地,很輕鬆地去拖拉,去懶惰,去幹擾人。他為什麼那麼做,細想起來,不為什麼,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慣了,懶慣了,幹擾慣了,不幹擾難受。
習慣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它有著更為強大的力量。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 “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摧毀一個人。”美國前第一富豪保羅·蓋蒂對此就有過深切的體會。
曾經,蓋蒂的香煙抽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開車經過法國,那天正好下著大雨,地麵特別泥濘,開了好幾個鍾頭的車子之後,他在一個小城裏的旅館過夜。吃過晚飯他便到自己的房裏休息,很快便進入了夢鄉。
蓋蒂清晨兩點鍾醒來,想抽一支煙。打開燈,他自然地伸手去找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煙,結果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尋衣服口袋,結果毫無所獲。他又搜索他的行李,希望在其中一個箱子裏,能發現他無意中留下的一包煙,結果他又失望了。他知道旅館的酒吧和餐廳早就關門了,心想,這時候要把不耐煩的門房叫過來,太不堪設想了。他唯一希望能得到香煙的辦法是穿上衣服,走到火車站,但它至少在6條街之外。
情景看來並不樂觀。外麵仍下著雨,他的汽車停在離旅館尚有一段距離的車房裏,而且,別人提醒過他,車房是在午夜關門,第二天早上6點才開門。而且能夠叫到計程車的機會也將等於零。
顯然,如果他真的這樣迫切地要抽一支煙,他隻有在雨中走到車站。但是要抽煙的欲望不斷地侵蝕著他,他想抽煙的欲望就越濃厚。於是他脫下睡衣,開始穿上外衣。他衣服都穿好了,伸手去拿雨衣,這時,他突然停住了,開始大笑,笑他自己。他突然體會到,他的行為多麼不合乎邏輯,甚至荒謬。
蓋蒂站在那兒尋思: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一個所謂的商人,一個自認為有足夠理智對別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離開舒適的旅館,冒著大雨走過好幾條街——僅僅是為了得到一支煙。
蓋蒂生平第一次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已經養成了一個不能自拔的習慣,他願意犧牲極大的舒適,去滿足這個習慣。這個習慣顯然沒有好處,他突然明確地注意到這點。頭腦很快清醒過來,片刻就作了決定。他下定了決心,把那個仍然放在桌上的煙盒揉成一團,丟進廢紙簍裏。然後脫下衣服,再度穿上睡衣回到床上。帶著一種解脫,甚至是勝利的感覺,他關上燈,閉上眼,聽著打在門窗上的雨點。幾分鍾之內,他進入一個深沉、滿足的睡眠中。
自從那天晚上後,他再也沒抽過一支煙,也沒有抽煙的欲望。蓋蒂說,他並不是利用這件事指責香煙或抽煙的人。常常回憶這件事,僅僅是為了表示,以他的情形來說,被一種惡習慣製服,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差一點成為它的俘虜!
或許,我們還有很多的人未能意識到習慣的巨大力量。但是,習慣影響人生這一點是客觀存在、毋庸置疑的。現實生活中,習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們每天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
習慣的好壞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說,一個人應該從小養成許多好的習慣。
[BT2]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是一種習慣。良好的習慣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巨大力量,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來自於不同的習慣。
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誌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麼情況下就按什麼規則去行動。習慣成自然,成了自然的習慣就隻有順其自然,一成不變地順應自然、順應習慣。好的習慣會讓我們受益終身,壞的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帶來的負麵影響也是巨大的。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裏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小樹苗連根拔起。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學生用一隻手進行了嚐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
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嚐試。
“我的孩子”,老師歎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
其實,我們的習慣就像是故事中的植物一樣,幼苗很容易拔除,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根深蒂固,越是難以根除。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是積久形成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怯於嚐試改變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習慣與習慣之間也存在著不同,其中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好習慣一旦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忠誠而牢固。習慣在這種由幼苗長成巨樹的過程中,被重複的次數越多,存在的時間也就越長,它們也就越難以改變。
傳說亞曆山大城的圖書館被燒時,隻有一本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書幸免於難。有一個窮人一時好奇,就花了幾個銅板將這本書買了下來。這本書不怎麼精致,然而這個窮人卻從書中發現了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那就是有關“點金石”的秘密。
據書中記載,在黑海岸邊,有一塊神奇的石頭,它和其他成千上萬塊一模一樣的石頭混在一起,這塊石頭看似一般,可它卻有神奇的力量,能把普通的金屬變成黃金。它和其他石頭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唯獨這塊石頭是溫暖的,其他普通的石頭都是冷冰冰的。於是這個窮人賣掉了僅有的幾件東西,準備了簡單的行裝,來到黑海岸邊尋找這塊神奇的石頭。
到了這裏之後,窮人就將他的“尋石計劃”付諸行動。餓了,這個窮人就到附近的地方討點東西吃,晚上他就睡在海岸上,醒來就一塊又一塊的石頭挨個找,他拾一塊石頭,感覺一下,如果不熱,就扔到了海裏。就這樣,他日複一日地重複這個動作,轉眼間,五年過去了,但他還是沒有找到“點金石”。可是,他非常確信總有一天自己會找到那塊神石的。於是,他還是按部就班地繼續著自己的工作,拾一塊石頭就扔到海裏,接著再拾,如此繼續……
過了很久之後,有一天早上,他拾起了一塊石頭,是“熱的”,可是他連想都沒想就一下把石頭給扔進了海裏!
接下來的日子,這個可憐的窮人繼續日複一日地尋找自己心目中那塊神石。而且由於他已經形成了把石頭扔進海裏的“習慣”,他甚至已經忘記自己扔石頭是為了什麼。這個窮人的故事豈不令人可悲!
任何一種行為隻要不斷地重複,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隻要不斷地重複,也會成為一種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行為。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曆、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最後有三個年輕人憑著自己的努力,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麵試。
年輕人想,這很簡單,隻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準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麵試出問題了。一見麵,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老板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誌,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板的大寫字台看,隻見上麵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麵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板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這些年輕人一聽,頓時捶胸頓足。他們為什麼這麼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麼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習慣決定你的未來。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如果很不幸,你擁有很多壞習慣,那麼當壞習慣的惡果在當時或最後顯現出來的時候,這樣的苦酒隻能你一個人去慢慢品嚐了。
所以,能否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能否獲取人生幸福的關鍵。一個一個好習慣,猶如一級一級登山階梯,助你收獲喜悅,走向成功!
[BT2]好習慣是成功的階梯
培根在《論習慣》中告誡我們:“人的思考取決於動機,語言取決於學問和知識,而他們的行動,則多半取決於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於人生而言影響之深、力量之巨了。
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階梯,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2001年7月份,南方一家頗有名氣的青年刊物,隆重地推出一篇調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安子》,使人們再次聚焦20世紀90年代初期民工潮中出現的成功人物。
那年,17歲的鄉下姑娘安麗嬌(安子),初中沒畢業,懷揣著希望和茫然,獨自一人從廣東梅縣扶大鄉闖到深圳。像成千上萬打工妹一樣,安子在一家港資電子廠,成了流水線上的插件工。插件工枯燥苦累。一天工作12小時,沒幹多少天,手指上便是一團團黑黑淤血,十指連心地痛。但在繁重打工之餘,安子還是用學習來充實自己的每一天:從自學初中課程,一直到深圳大學中文係大專課程,打工7年間,安子堅持自學了六年半。七年打工收入,幾乎全交了學費。
1991年,安子在打工之餘,將打工日記加工創作成《青春驛站——深圳打工妹寫真》在報紙連載,“反響始料不及,讀者的信件雪片般飛來。曾經一個星期內,收到200多封信。”隨後,《都市尋夢》等文學作品相繼麵世。深圳廣播電台力邀安子主持“安子的天空”。數以萬計在都市尋夢的進城務工青年,渴求在這片天空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八年不到的時間,一個普通打工妹完成“蛾變蝶”的全部過程。今天的安子,是4家公司的總經理,其中“新家政服務公司”,是深圳規模最大、最規範的10家同類企業之一。
麵對眾多的評論,安子堅持認為,她的成功是靠努力向上的習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她說,“時代給了我機會,而能抓住機會,是因為我付出了太多淚水和汗水。”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在談到習慣時,他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無獨有偶。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350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巨富沃淪·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有趣的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