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七章 揚棄自我不斷超越
[BT2]改變因循守舊的習慣
在走向成功的漫長旅途中,因循守舊是你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障礙。不要指望未來某個不確切的時候“情況將會好轉”,而將就著過日子。請相信我,那些轉機將永遠不會有。
事物有一個可悲的趨勢,那就是他們永遠不會自我轉變。靠一個精神上的“延期計劃”過活,總是期待和希望,這是無益的,將永遠不會把你帶到某一目的地,你可以檢測一下,看是否常常對自己說:
我希望一切都將朝最有利的方麵轉變;
我願自己能在這件事或那件事上做些什麼。
你承認正用這些想法在自己周圍建立封鎖線嗎?你意識到“希望”和“祝願”這兩個詞實際上使得你什麼也不幹嗎?坐等不會給你帶來什麼,事實上,你的惰性可能引起了一種情感上的麻痹,使你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確定。
要對你自己說:“我已經明白”,並且動手幹起來。除非你去促成事物的轉變,否則,未來的情況將是依然如故。
的確,要幹,就需付出代價和擔當風險,你的努力也可能會遭到失敗;如果你避免幹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風險和失敗。但是,結果會怎樣呢?你避免可能的失敗,同時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要找出你身上因循守舊的原因,你可以經常這樣推測性地審問自己:
(1)我過多地依賴那些朋友嗎?過於沉湎已厭倦的職業嗎?過於依靠那些對我厭煩的親戚嗎?或者過於留戀那已不再令人滿意的住房嗎?
(2)我是否拒絕做任何對自己來說也許是一種挑戰的事情嗎?例如控製飲食、戒煙,或者選修一門大學的課程。
(3)推遲做那些費力的不討好的令人厭煩的事情嗎?如清掃房間,修車,修剪草坪,或者寫信。
(4)計劃著一些令人激動的事情,但從來不實行這些計劃嗎?例如去休假,或者去觀光旅遊等。
(5)一旦麵臨的困難或任務將自己處於危險境地時,你是否會立即變得憂心忡忡嗎?
有這麼一些人,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如此之多,以致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周而複始地忙這忙那,整天被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拖累著,使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是屬於這類人,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一些下列的問題:
(1)總是忙得沒有一點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嗎?
(2)因為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做而推托自己親愛的人們的要求嗎?
(3)因為家裏或者辦公室裏有那麼多活兒要幹,以至於放棄了一個休假、一場電影或戲劇演出嗎?
(4)由於首先必須照顧別人或者自己的職業而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嗎?
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你將很容易地確診出自己因循守舊的根源所在。從根本上來說,因循守舊就是在事業中或人生交際、金融投資中害怕擔當風險的一種心態。當你對那些熟悉的然而也是有害的信號做出反應時,你至少能夠心安理得地(或者是不怎麼舒服地)維持現狀。因循守舊確實稱得上是生活的防身甲和頭盔。
克服因循守舊的壞習慣並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樣困難。你所必須做的一切便是,你現在就必須行動,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個星期;關掉你正在看著的電視連續劇,立即著手寫你的學術論文;放下你正在讀的雜誌,去打那些令人擔驚受怕的電話;放下那一片送到嘴邊的餅幹,開始你的飲食控製;立刻參加某一個自去年就吸引著你的課程學習;現在你從錢包裏取出10美元,開辟一個特別儲蓄,以備你一直期待著的某次休假之用。
讓我們舉羅斯為例。
羅斯一直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她在讀高中時,便節省錢以備上大學時用。高中畢業不久,她的父親得了重病,她的母親由於要照顧她的弟弟妹妹,隻能部分時間出去工作,而她父親的傷殘補助也是極有限的。看來,羅斯必須放棄上大學的夢想,她把自己的儲蓄用來學習打字和速寫技術,很快便找到了一個秘書職業。羅斯好玩似的產生了讀夜大學的念頭,但終於一個又一個的原因,她推遲了入學,就這樣一學期又一學期地過去了,始終未能入學。“我真不明白,貝特絲,”她對自己最好的朋友吐露心事說,“我真的願意學習某些大學課程,但我要想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路途是如此遙遠。首先,我得在大學文科熬四年,然後在研究生院再熬兩年多。貝特絲,因為我隻能在晚上去上課,我要到80歲才能取得碩士學位”。
你看,羅斯犯了一個大錯誤,她眼前看到的是六年全日製學習,並可能把六年看成十二年甚至十五年,因為她隻能在晚間學習。然而,如果羅斯把她的總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標,她最終將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羅斯應當說:“貝特絲,我知道要取得學位需走很長的路,但這沒關係。我將不管它大學文科四年的時間,而直接考慮在一個公共大學裏學習兩年,首先解決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問題。”
貝特絲應該回答說:“甚至這兩年也可以忘掉它,而集中考慮在每一學期裏你將要修的一二門課程。”把你的總目標分解成若幹初級目標,然後又把這些初級目標分解成一些易於實現的小段落。這時,你可以為實現你的初級目標采取第一個行動了。一旦你形成了“實幹”的習慣,你將會不斷地有所建樹,把一個成功建立在另一個成功之上,你將能比你所想象的要更快而又更容易地實現那遙遠的,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而也是被不斷延誤了的願望。
有時我們因循守舊,是因為我們讓生活的潮流拽著走,我們的生活陡然地由一處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處不知道的地方惡性循環。隨著我們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塵埃裏埋葬,我們對自己的命運失去了控製。然而,我們文過飾非地借口說是別人使我們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說是“我們無法控製的”環境使得我們如此之忙以至於不可能去改變自己的方向,以此來為自己的惰性辯護。
[BT2]克服四種心理問題
人生處世需要克服的四種心理問題——憑空臆測,絕對肯定,固執己見,自以為是。這四種問題在每一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四種心理陰影都是人生境界不通達的表現,都沒有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彼此的理解與尊重,從而陷入相互間的隔閡乃至發生衝突。
憑空臆測,也叫任意猜疑,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多疑病。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此一類的代表人物,人皆稱之“一代奸雄”。他經常犯“多疑”的毛病,曾經因為多疑,殺過朋友,殺過同事,殺過下屬。
曹操刺殺董卓未遂, 改裝逃走,至中牟縣被擒。公堂上,曹用言語打動縣令陳官,使陳棄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曹父之故友呂伯奢,盛邀曹、陳至莊中款待。曹聞得磨刀霍霍,誤為呂存心加害,便殺死呂氏全家,焚莊逃走。我們熟知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即出自此事。
我們常講謠言害死人,一點不錯。謠言一方麵是別有用心的人捏造出來,用來害人的,另一方麵還來自於自己對手下的隨意猜測和誤解。如果你對手下很信任,從不懷疑,那麼別人說什麼謠言也不重要,反而能堅定你用人的信心;但如果你本身就搖擺不定,對人持懷疑之心,那麼謠言的出現不是正中你下懷嗎?
中國有句古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話實在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真正英雄人物的成功,是不可能建立在患得患失、防人疑人、不重用他人的基礎上的。正如古話所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另有一些人做事死板教條,不通權變。做事有規律可循當然最好,但不是所有的規律都能夠適用於全世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麵對瞬息萬變,百般流轉的大千世界,如果還是死板教條一根筋,不通權變,不懂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話,那必然陷入人生存困境之中,處處碰壁。
趙括和馬謖頭腦聰慧,能把先人傳下的兵法陣式背個滾瓜爛熟,但是行動上卻是教條主義者,不懂得靈活運用,依勢而治。結果一個是長平戰敗,二十萬將士被坑殺;一個是失守街亭,毀了西蜀,自己也弄得個身首異處。
我們經常說:“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人”。有的人,即使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有一天,東郭先生派了三個弟子到襄陽去。當東郭先生送他們到路口時,說道:“從這兒往南走,全是暢通的大道,你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就對了,別走岔路啊!”
這三個弟子分別是左野、焦苕和南宮無忌,他們三個人向南走了50多裏時,卻遇上了一條大河,橫在老師指示的正前方。他們左右觀察了一下,發現沿河走半裏左右,便有一座橋可行。
這時,南宮無忌說:“那兒有座橋,我們從那兒過河吧!”但是左野這時卻皺著眉頭說:“這怎麼行?老師要我們一直往南走啊!我們怎麼能走彎路呢?這不過是個水流罷了,沒什麼可怕的。”說完之後,三個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過,由於水流相當湍急,好幾次他們都險些葬身河底。雖然全身都濕透了,但也總算安全地過河了。
他們繼續趕路,又往南走了100多裏時,遇到了一堵牆,擋住了前進的道路。這次,南宮無忌不再聽其他兩個人的意見了,他堅持地說:“我們還是繞道走吧!”但是左野和焦苕卻固執地說:“不行,我們要遵循老師的教導,絕不違背。因為我們一定能無往而不勝。”
於是,焦苕和左野朝著牆撞去,隻聽見“砰”的一聲,兩個人猛烈地撞倒在地上。南宮無忌惱怒地說:“才多走半裏路而已,你們幹嗎不考慮呢?”東野說:“不,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後悔,與其違背師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為遵從師命而死!”焦苕也附和地說:“我也是。如果違背老師的話,就是背叛者。”
兩個人話一說完,便相互攙扶,奮力地往牆撞了上去,南宮無忌想擋也擋不住,於是他們兩個人就這麼撞死在牆上了。
所以說,“教條主義”要不得,不懂得變通的人,隻能像這兩個“撞南牆”的人一樣,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還有些人固執己見,隻喜歡聽好話,喜歡那些俯首帖耳的人。這就很可怕了。因為一味生活在自己想象的小圈子裏,一味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進退,必然將自己與外在的世界隔絕開來,甚至對立起來。那樣的後果很難想象。對自己而言,成就的是狂妄無知、自高自大;對國家而言,則是以天下為一己之私,成就的往往是暴君、貪官汙吏。
中國曆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國王,剛愎自用,不喜歡反對意見。所以為了拒絕老百姓的不同看法,幹脆不許人們在大街上交談,弄得老百姓隻好彼此對眼神。這在史書上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思是說防備老百姓的意見比抗洪搶險還重要!
最後我們談一下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一個人如果始終以自己為中心的話,那就很難理解和尊重別人,體貼萬物自然,那就必然會犯前麵三者的錯誤。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情緒下,人們往往會不擇手段,於是弄虛作假、沽名釣譽之類的把戲便會層出不窮了。做人不要太自我化,要克服以自為我中心的思想,防止由此造成的自私狹隘、偏激固執等錯誤傾向。
不憑空臆測,不死板教條,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對照一下,你自己做到了哪些呢?我們要能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基本上就能避免重複犯人生中的大錯了,也就能不斷進步,乃至成功了。
[BT2]善於取長補短
俗話說:“學海無涯”。即使大學問家,掌握的知識恐怕也隻能是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人更應該勇於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麵,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為師。學習長處,學習有益經驗;避免短處,避免走彎路。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別稱,而“項橐”是燕國的一個普通少年。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
孔子笑著說:“請講。”
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
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
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孔子歎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為師。”
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最早的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
北宋名相晏殊就勇於向比自己地位低很多的下屬學習。晏殊一次出巡途經江南,聽說揚州的大明寺有許多好詩,決定前往欣賞一番。他來到大明寺,叫隨從依次給他念誦寺壁上的題詩。晏殊免卻俗套,隻憑詩論人,詩寫得好,才進一步詢問作者的姓名、籍貫、地位,結果當地一個叫王淇的主簿小官脫穎而出。晏殊並不因為王淇的地位低而鄙棄他,他讓人找來王淇,與之促膝而談。晏殊之前曾無意中吟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一直不曾對上好句子,此時王淇聽聞,隨口續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讓晏殊刮目相看,驚歎不已。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理,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每個人都學習了古代聖人的道理。孔子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說過如何向人學習的道理: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當然要跟著他學;出生在我之後,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著他學。我是學道理啊,那何必問他的年紀比我大小呢?因此不論高貴的,不論卑賤的,不論年長的,不論年少的,道理在哪裏,老師就在哪裏。
與人相處,發現別人的長處而能從內心真正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難做到的。真正的有識之士常把自己比作“滄海一粟”。當有人在牛頓麵前讚譽他比前輩們更有遠見時,牛頓卻非常謙虛地回答:“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海所以煙波連天、浩瀚壯闊,就在於廣納百川之細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一般來講,在現實生活中,隻要仔細觀察身旁的人,你就會發現,無論多麼出色的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看上去再乏味的人也必定會有一些長處。其實我們的上司、同事、下屬、客戶、市場競爭對手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學習知識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可害臊、不好意思的。相反,那些不懂裝懂、濫竽充數、以從不向他們求教而沾沾自喜的人,才是真正應該無地汗顏,內心慚愧的。
孔子曾經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這就是說,看到別人的優點,就要設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樣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缺點。這些都是“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同樣的道理。
看到別人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的問題容易,把過錯怪罪在別人身上也比檢討自己容易。如果一味地用抱怨他人來代替反省自己,那其實是對自己進步的最大耽誤。能夠反躬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能夠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自覺地加以克服,從反省中獲取前進的力量,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不自負、不自滿、不武斷、不固執,看到他人的長處,虛心學習,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虛心地檢討反省自己,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這是一個人能夠成才、成功的重要條件。
[BT2]不要不懂裝懂
做人切忌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注意學習、加強學習,從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否則,不懂裝懂,就會堵塞自己前進的道路,最終貽害無窮。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算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告訴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自欺欺人。孔子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列為人生最高的智慧。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裏講了蘇東坡批評程頤不懂裝懂的故事。
司馬光的喪禮由理學大師程顥的弟弟程頤主辦。這位理學家完全遵古禮來辦這件喪事。當時死者的親人要站在靈樞之側向靈前吊祭的客人還禮,這種風俗已流行數百年。但是程頤認為不合古禮,於是禁止司馬光的兒子站在靈樞一旁還禮接待客人。他的理由是,孝子如果真孝,應當是悲痛得不能見客人才是。
那天朝廷百官在太廟中的大典完畢之後,蘇東坡正要帶領翰林院及中書省同仁前往已故相國司馬光府去吊祭,程頤也有事要去,他就向大家說這違背孔子在《論語》中的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因為那天早晨大家曾在太廟唱過歌,至少聽過奏樂,怎麼同一天還能去吊喪哭泣呢?大家到了司馬府門前,程頤想攔阻大家,於是大家爭得麵紅耳赤。
程頤說:“你們沒念過《論語》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蘇東坡立刻回答道:“《論語》上並沒說‘子於是日歌,則不哭’。”
蘇東坡十分氣惱,不顧程頤的反對,率領大家進了門。每個人都站在靈樞前麵行禮,在離去之前都依照習俗以袖拭目。蘇東坡一看司馬光的兒子沒出來接待客人,問過別人,才知道程頤禁止,說是於古無征。於是蘇東坡在全體官員之前說道:“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頤滿麵通紅。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越有學問的人,見得世麵越廣,越認為自己懂得太少。而越無知的人,層次水平越低,越要炫耀自己的“學問”。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采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後來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麵對同學們的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
“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感到震驚,但隨即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做是孤陋寡聞和無知膚淺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則語錄講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對學習所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老實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麵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大無知”,太虛偽了。
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曉古通今的人,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不斷充實自己的,隻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
[BT2]立即下決心
有人曾將25000位遭受失敗的男女加以分析,並揭開一件事實,即:“沒有決心”在失敗的31項重大的原因中,名列前茅。躊躇不決,幾乎是每個人都必須克服的共同敵人。
亨利·福特最特異的性格之一,就是他有下決心迅速而改變緩慢的習慣,他這種性格顯著到他被稱為出了名的頑固。就是這種性格,驅使他繼續製造出名的T型汽車(世界上最醜的汽車),盡管他的全體顧問,以及很多買這種車的人,都極力勸其將它改型。
也許是福特拖延這車的改型太久了,不過在另一方麵,在必須改型之前,他的堅定決心,卻為他賺得了巨大的財富。福特先生決心堅定的習慣,已經到了固執的程度,不過他此種性格,畢竟優於先猶豫不決而後改變快速的作風。
能夠立刻做出決定,又確切知道他要的是什麼的人,一般都能得到他所要的事物。世界各國的領袖,都能迅速而堅定地下決心,這就是他們之所以成為領袖的主要原因。這個世界習慣於空出地位來,給予言行都明白表示他知道應該往何處去的人。
躊躇不決往往是人年輕時便開始的習慣。當年輕人由小學到中學,甚至經過了大學,都還沒有一定的意向時,此種習慣便成為永久性的了。
躊躇不決的習慣,還會跟著學生一同到他所挑選的職業上去——假使他的確挑選過職業的話。普通的年輕人,是一踏出校門,便尋求他能找到的任何工作。而且他找到第一個職業便接受了,因為他已經養成了躊躇不前的習慣。目前作薪水階層工作的人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在缺乏確定的決心的情況下去尋求職位的,又在缺乏如何選擇雇主的情況下得到工作的。
缺乏決心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每個人都有他的意見,不過最後是你的意見決定自己的一切。下定了的決心,會使它自己切合異常特殊的環境。躊躇不決往往在年輕時候便開始,你應該避免它。
意誌力對一個人的成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果斷決策的個性,則是意誌訓練中最重要的工作。許多人招致失敗,就是因為缺少果斷的決策力而非缺乏能力。
我認識的一個人,人品非常好,為人處世非常得體,但就是由於這優柔寡斷的性格,他得不到人們的信賴。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猶猶豫豫、瞻前顧後,老是擔心給自己留的重新考慮的餘地不夠大,甚至連寫信也都這樣。對他來說,寄一封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總擔心自己的信的內容會有什麼改動,不到最後一分鍾絕對不會封口。即使信的一半已經塞到郵筒裏了,他還會把它再抽出來,拆開,再看一遍,哪怕是發現很小的不對頭的地方,他都會拿回去重寫。寄出去以後,他還是惴惴不安的,成天記掛著那封信的措辭是否得體,會不會又發生什麼樣的變故。最可笑的是有一次他把信寄出去以後,又發電報叫人家趕緊把信退回來、千萬不要打開看,因為自己覺得裏麵說了一句自己認為是自誇的話,擔心這樣別人會認為自己不夠謙虛。就這樣,生活中他很少得到知己,事業上很難得到合夥人。
威廉·沃特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於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隻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事業上積極進取,而是寧願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幹脆是倒退。古羅馬詩人盧坎描寫了一種具有愷撒式堅忍不拔精神的人,實際上,也隻有這種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這種人首先會聰明地請教別人,與別人進行商議,然後果斷地決策,再以毫不妥協的勇氣來執行他的決策和意誌,他從來不會被那些使得小人物們愁眉苦臉、望而卻步的困難所嚇倒——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行列裏都會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培養果斷決策的習慣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可能會犯錯誤,但是,你要知道,對一個人來說,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總比從不做決定要好。我們要甘於冒險做出果斷的判斷、采取有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