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昭君自告奮勇答應去匈奴和親,引起了朝廷中兩派的激烈反應。一派自然是和親派,另一派則是堅決反對和親。
和親派的堅決支持者當然是以漢元帝意願為中心,作為西漢唯一一個懂音律的皇帝,他沒有先祖的那種霸氣,他推崇儒術,提倡以德待天下。這種想法本沒有錯,然而漢元帝的軟弱,卻讓他逐漸失去了中央權力的掌控,有時候甚至他這個皇帝還要看各位外戚與宦官的臉色行事。
昭君深處深宮,雖然不問政治,但她卻深深了解皇宮裏的錯綜複雜,而且皇權的旁落也間接影響到了她。外戚和宦官的逐漸掌權,讓昭君的名字在後宮漸漸被遺忘。
現在的西漢雖然國力強盛,但朝廷內部卻是暗流洶湧。在同樣充斥著危險的後宮,與其留在漢宮耗費自己的青春,倒不如去匈奴找尋自己的真愛,雖然昭君並不知匈奴的那個男人是不是真的愛她。
昭君義無反顧選擇去匈奴,她想遠離漢宮這看不見的危險,當然不僅僅是逃避危險,不甘平凡的她自然是想在匈奴實現自己的抱負與願望。
匈奴和親她不僅要帶去和平,還要帶去這裏的音樂。
然而就在她自告奮勇代表西漢和親,準備前往匈奴的時候,卻接連遭遇刺殺,昭君才知道匈奴和親遠沒有她想像得這麼簡單。
匈奴之旅有千裏之遙,路途遙遠,自然是危險重重。
如何安全抵達匈奴讓昭君夜不能寐?
昭君的顧慮自然瞞不過主動和親的呼韓邪單於,他秘密建議建立一支強悍的護衛馬隊,這自然得到了漢元帝的默許。
然而這樣的準奏與默許,自然引起了外戚和宦官的強烈不滿。他們的不滿不是來自和親本身,而是來自支持和親的太子太傅蕭望之,他推行的一係列改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外戚和宦官聯合反對和親,其實就是反對太子太傅蕭望之,這在大漢早就不是秘密,很多人都知道,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這些。
昭君不怕死,但她絕不能這麼糊塗的死去。尤其是很多人願意舍棄生命拚命保護她,這更加堅定了她組建一支騎兵護衛隊的想法。至少她要讓願意保護她的人強大起來,她不能讓這些人白白去送死。
然而這些人大多都資質較差,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甚至幾個月都沒形成真正的戰鬥力,這讓昭君很苦惱。
直到在二吳鵬操練場看到楚天舒他們,進而今天又有個女人救了她。這讓昭君很感動,也很欣慰。
昭君身邊急需一些這樣的能人異士。
救她的這位女子名叫愛萍,是她於危難之際救了昭君。
昭君不顧眾人反對,收下愛萍成為了她身邊的一位侍女,楚天舒和吳紫宸也成為了他的貼身護衛。
裏麵反對聲最大的自然是蘭萍姑娘,她從小就跟隨昭君,從夷陵來到長安,已經足足跟隨昭君十餘年。她的生命和昭君緊密聯係在了一起,如果昭君出現意外,那麼她在長安就再也呆不下去了。
吳紫宸還處於極度虛弱狀態,楚天舒跟隨著昭君進入了城牆,他們被安置在昭君寢宮不遠的位置。這種安排雖然顯示了對他們的極度信任,但同時也暗示著他也要負責昭君的安全護衛工作。
一輛輦車無緣無故停留在昭音台的廣場,這似乎是一場精心策劃,這輛輦車究竟是誰的?
楚天舒知道有人會操心這些事情,這些都不是他關心的事情,現在他隻關心明天就要舉行的中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