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運糧
清朝政府曾派兵攻打大金川,命令劉秉恬為欽差大臣,負責督運糧食。開始,劉秉恬負責督運西路的糧食。後來發現南路地形險峻,驛站間距大,運糧困難多,朝廷考慮到劉秉恬深謀遠慮,有經驗,就把他從西路調到南路督運糧食。
大軍爬山涉水向南路進發。可往大金川行進的沿途,山高林密,全是羊腸小道,車馬不能行走,隻有山羊可以攀登。劉秉恬想:打仗要靈活,不能墨守陳規,糧食不一定要用車馬運。羊能通過山險,就用羊來運糧。於是,他命令士兵貼出告示,動員當地群眾把羊送到軍隊來賣。劉秉恬很快買到了許多羊。他讓士兵把糧食分裝進布袋裏,放在羊身上,6隻羊馱一石糧食,馱好後,趕著羊群沿著山間小道往前走。羊邊走邊吃草,雖然山陡路遙,但羊不會饑餓無力。劉秉恬用這種方法很快把糧食運到了大金川前線。
故事啟示:
羊腸小道,大牛大馬自然過不去,但身體靈便的山羊,走慣了山道,自然沒有問題。用羊運糧食,雖然速度慢,運量有限,卻能順利地完成任務。這就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動物的天性,為我所用的好戰例。說明在戰爭中,並不是所有動物都必須走開,動物也有能力參加戰爭,並且會有很好的戰績。
養禽遮聲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惠帝繼承了皇位。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削減諸侯王的權勢,諸侯接連被罷免或治罪,朝中許多官員對此非常恐懼和不滿。
當時,朝廷裏有個高僧叫道衍,他暗中找到燕王朱棣說:“惠帝的行動大失人心,趁著現在形勢亂,你應該起來打天下。”朱棣采納了道衍的意見。但當時朱棣手中沒有足夠的兵力和武器。道衍又建議朱棣選擇深宅大院訓練軍隊和製造武器。他怕被人看見,泄露天機,就在四周築起了高牆。但是,高牆雖然可以擋住人們的視線,卻擋不住練兵時士兵的呼喊聲、刀槍碰擊發出的聲音和製造武器時的錘擊聲。如果讓這些聲音傳到外麵去,惠帝知道他們在這裏偷著練兵和製造武器,準備造反,那他們就沒命了。
於是,道衍又想出一個“養禽遮聲”的絕招,在燕邸裏飼養大量的雞和鵝、鴨,一天到晚叫聲不斷,雞、鴨、鵝的聲音把軍隊練兵的呼喊聲和製造武器時的錘擊聲都給掩蓋住了。外麵聽起來,雞鳴鴨唱,一派升平景象,根本沒有引起惠帝的注意。
幾年後,有人謀反,朝中大亂。朱棣趁亂起兵,奪取了政權,當上了皇帝。
故事啟示:
朱棣奪權成功,雞、鴨、鵝可是幫了大忙。雖然這些小動物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沒有上前線,但它們在需要的時候,完全可以給人類做事。動物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沒有戰爭意識,隻會任人擺布,但隻要“擺布”的好,並不比人的作用小。
臭蟲的使命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就曾用飛機把臭蟲撒在北越的叢林中,用它來發現北越軍隊。臭蟲對人體的汗味特別敏感,當它嗅著汗味爬到越軍官兵身上吸血時,它背上的超微型發射器就發出信號,美軍的轟炸機就按著臭蟲發出的信號進行轟炸。
1972年春,美國發動了“後衛”一號戰役,對北越進行猛烈空襲,其目的之一就是“封鎖交通網,阻止北越向老撾和南越輸送人員和物資”。就在這次著名的戰役中,其貌不揚的臭蟲也被派上了用場,許多身背超微型無線電發射器的“臭蟲偵察兵”“空降”到北越。北越的運輸隊員W及其同伴在叢林小道上艱難地跋涉著。他們是給南方的戰友送彈藥的。
他們走的就是那條著名的“胡誌明小道”,這裏很隱蔽,通常不用擔心美國飛機的空襲。走累了,他們坐下來休息。W覺得背上奇癢,伸手摸索著,抓到一隻臭蟲。這種討厭的家夥,在越南是並不稀奇的,W當然也不會特別在意。誰身上沒有捉到過這種“寶貝”呢。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今天臭蟲會給他們招來麻煩。就在臭蟲的口器刺進W們的血管時,它們背上的發射器向美軍指揮部發出了信號。W們開初聽到隱約的馬達聲。聲音越來越大。“飛機!”W叫同伴們趕快散開。就在這時,炸彈從天而降。
故事啟示:
讓臭蟲擔負傳遞情報的使命,這樣的方法,隻有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才能想得出來。在這裏,臭蟲是沒有立場的,也沒有分辯能力,它隻是被動地被人利用。誰能能力,誰都可以利用它們。所以,這個故事與其說是臭蟲的功勞,不如說是科技的幫助。當然,如果沒有這些臭蟲,高科技也發揮不了作用。
水下殺手
1971年越南戰爭期間,美海軍在越南金蘭灣曾部署由12名馴獸員和6隻海豚組成的“水下偵察兵”分隊,作為水下“哨兵和殺手”,用以對付企圖接近美國軍艦的越南潛水員。海豚被安置在動力浮箱小艇裏,晝夜不停地監視“敵人”,每隔30秒鍾,就能對通往金蘭灣的各航道“掃描一次”,其效率與準確性遠遠超過聲納,“掃瞄”距離可達120米。據美國中央情報局透露,這些經過訓練的海豚,一旦發現越南潛水員後,立即向馴獸員發出無線電信號。接到指令後,它就會飛快地追上前去,把固定在頭部類似注射器的武器插入對方體內,並放出高壓二氧化碳。被刺傷的人,皮下肌肉綻裂,氣體源源注入,導致結腸、直腸脫位而集結在一起向肛門衝去,胃部則被擠向上方,從口腔噴出。屍體因充滿氣體而浮出海麵。據統計,在15個月內,海豚共截擊了對方60名潛水員。
故事啟示:
這又是一個在高科技下,利用水下生物為我服務的例子。動物雖然能被高科技所武裝,但畢竟隻會機械地操作,隻能按訓獸員的規則辦事,而它自己還不知道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如果你也掌握了高技巧,針鋒相對地加以破壞,或“將計就計”,也能讓動物“反水”。總之,就看你如何利用動物,發揮動物的特長了。
麻雀的功勳
唐將薛仁貴征東時,高麗王蓋蘇文退守岩州城。這座城池非常堅固,城裏糧草如山,有利於長期堅守。薛禮幾次都沒有攻破,一籌莫展。這時,有人獻計。薛禮聽他如此這般講了一遍,激動得高聲叫道:“妙極了!”
第二天,薛禮命所有的士兵去捉麻雀,然後放到籠子裏餓著。同時,薛禮又下令把城外四周的草垛全部燒光。
一天清晨,刮起了大風。薛禮吩咐士兵把硫磺和火藥裝在小紙袋裏,用紙繩係在麻雀爪子上。士兵們同時將成千上萬的麻雀放了出來,由於城外找不到草籽和糧食,麻雀都飛到了城裏的草垛上,攫食時掙斷了細紙繩,一個個小紙袋就留在了草垛上。這時,從城外又飛來一群群爪上係著香火頭的麻雀,它們剛一落下,大火頓時衝天而起,整個岩州城頃刻大亂,陷入一片火海。薛禮乘機揮兵攻城。蓋蘇文見大勢已去,棄城奪路而逃。
故事啟示:
小麻雀也成為戰爭的輔助工具,可見,隻有有眼光,會動腦,做事都可以就地取材。對於動物來說,它們對人的事情不管不問,態度中立;對於人來說,誰的主意好,誰會利用動物,動物就可以為誰服務。
聽話的偵察兵
軍鴿不僅用作通信,而且用於偵察。讓它帶上微型照相機或其他偵察器材,到對方陣地上去搜集情況,為軍事指揮員決策提供戰場信息。
美國情報機關獨出心裁地研製出一種大功率的竊聽器。他們先把它係在經過專門訓練的鴿子身上,然後再把一束激光射向要竊聽的目標(如某個房間的窗戶),鴿子就會乖乖地按著激光的導向,飛落到這扇窗戶的窗台上。這隻不尋常的鴿子用嘴啄一下它身上的按鈕,竊聽器就脫離鴿身,開始竊聽,而這隻“聽話”的鴿子就又輕鬆地飛回原地。
美國的海岸警衛隊利用4隻鴿子來搜尋遇險落海的飛行員。這些鴿子被安置在直升機上,它們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啄動一個按紐,這個按紐與駕駛室內的“發現目標指示燈”相連。
故事啟示:
鴿子之所以聽話,是因為它受過嚴格的訓練。在一定的程序訓練下,鴿子就會牢記自己在什麼條件下應該怎麼做,就像狗經過訓練,可以從事各種指定的工作一樣。這都是它們的天性和本能促成的。了解它的特長,才可以發揮其特長。其他動物做不到這一點,說明它們在這方麵缺少可以利用的特長。
猱的戰功
宋徽宗年間,晏州地方民族首領卜漏反叛朝庭,他們占據的輪囤山山高林密,卜漏在山上用石頭砌成城堡,城堡的外麵圍上木柵欄,所有上山的道路都挖下了陷阱,狹窄的關隘有士卒嚴密把守。
兵部尚書趙遹奉命討伐卜漏。他圍繞山的四周觀察了一番,發現旁邊有一懸崖絕壁,卜漏依仗天險而沒有設防,他又發現山上有許多猱,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破敵的奇妙辦法。他派壯丁捕捉了數千隻猱,用麻浸上蠟油做成火炬,綁在猱的脊背上。一切安排好了之後,趙遹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攻打卜漏的正前方,從早打到晚,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暗中派遣士兵從懸崖絕壁處,偷偷地登雲梯把猱送上山,待靠近敵人的柵欄時,點上火炬,火炬燃燒,嚇得猱群向敵人的住處狂跑起來,敵人的住房都是用茅竹蓋起來的,猱竄上去後,立即點著了房屋,敵人呼號奔逃。人一亂跑,猱更加受驚四處奔跑,火燃燒得更加熾烈,這時,官兵一齊鼓噪前進,衝破柵欄。在前後夾攻之下,敵人被燒死的、跳崖摔死的不計其數。卜漏突圍逃跑,被官兵追上捉獲。
故事啟示:
這個故事,又是利用動物為我服務的戰例。猱本來與戰爭無關,也與人無關,但人卻讓它們為已所用,它們便卷入了這場戰爭,並且付出了犧牲。如果戰爭是正義的,人們就應該牢記它們的功勳;如果戰爭是非正義的,動物就成了無謂的犧牲品。從動物保護的角度來說,動物不應該被人類所利用,應該還它們自由的生存空間。
不起眼的偵察兵
二戰中,德國軍隊依靠其設備精良的潛水艇,在海上橫衝直撞,稱王稱霸。它們經常襲擊英國海軍,而且屢獲成功。由於當時軍事技術水平的限製,英國人無法偵察和確定德軍潛艇在水下的準確方位和地點,因此難以擺脫被動挨打的困境。正當英國軍方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有一位海軍軍官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訓練海鷗去偵察敵軍的潛艇。每當有潛艇潛入水下航行時,就將食物不斷地拋灑在海麵上,引誘海鷗成群結隊地前來爭食;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鷗逐漸地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一發現水下有黑影活動,就會馬上跟隨其在海麵上空盤旋,以便獲得食物。
指揮部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批準了這項計劃。隨後,對海鷗進行訓練。英國軍隊沿海建起了許多觀察站,密切觀察海鷗的動靜。一旦注意到這種海鳥在某處海域有異常活動,就知道那裏的水下一定有情況。後來,在海鷗的大力幫助下,隻要德軍的潛艇一出動,就能及時找到其潛伏的位置。英軍立即施放水雷,使得德軍潛艇難逃厄運,成為一堆廢鋼鐵。
故事啟示:
海鷗是海中常見的鳥類,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正因為如此,它們才可以擔當偵察兵的角色。有道是,“大隱隱於市”,能在鬧市裏隱藏身份的人,是了不起的人,能在大海上隱藏身份的鳥,是了不起的鳥。海鷗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鳥,能在敵人的眼前偵察敵情,傳遞信息。
會飛的通信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有許多訓練有素的軍用信鴿,一些信鴿因出色完成任務而獲得榮譽環。其中有一隻美國信鴿,法文名字叫契拉夫,曾榮獲功勳十字章,成為美國信鴿的驕傲,一時傳為佳話。
事情發生在法國境內,一支美國軍隊在阿洛哥林森林迷失了方向。德軍圍追堵截,處處設防,他們因此失去了與外界的一切聯係,處在彈盡糧絕、全軍覆沒的危險之中。美國士兵寄希望於小信鴿契拉夫,願它能穿過硝煙彌漫的戰場,躲過德軍的槍林彈雨,把求援的急件捎回千裏之外的家鄉。契拉夫不負重望,勝利完成任務。美軍立即出動飛機空投食品和彈藥,才使陷於絕境的部隊衝破德軍的重重包圍返回營地。後來在另一次飛行中,契拉夫胸部被子彈劃破,一隻腿被打斷,但還是飛回了故鄉。
故事啟示:
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下,失去了與總部的聯係,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然而,在這個特殊時期,一隻小小的白鴿能夠派上用場,它用自己的翅膀,和外界搭起了一道橋梁,真可謂“危難之時顯身手”。在這個時刻,誰不為小小的白鴿大聲歡呼呢?
不花錢的排雷兵
英美盟軍和德國的海軍,曾在大西洋集結對峙,進行著激烈的戰鬥。當時,德軍研製出一種音響水雷,秘密地布設在一些重要的航線上。這種新式水雷的殺傷力極大,當艦船快要靠近時,發動機發出的響聲就能將其引爆。德軍對這種音響水雷寄予厚望,認為用它構築而成的防線固若金湯,英美的任何艦船都無法靠近。
事實使德國人大失所望,因為布設的水雷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爆炸,德軍連一條艦船也未炸到。原來,英美海軍棋高一籌,在德軍封鎖的海域裏巧妙地放入了大量的彈指蝦。在海洋中,一些蝦和蟹因其肢體的機械性摩擦而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其中有一種能發出像人彈手指那樣的聲響,因此名叫彈指蝦。它們可以在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地發出強烈的“噠、噠、噠”的彈指聲,在海邊都能聽到。這些蝦一批批地繞著水雷遊動,發出的一定頻率的聲響使水雷頻頻起爆,結果成功地打破了德軍的海上封鎖線。
故事啟示:
小小的彈指蝦,一旦派上用場,竟然發揮了巨大作用。人的確是很高明的,把魚類都研究透了,就可以量材取用。彈指蝦也沒有想到,自己還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說到底,誰的智謀深,有頭腦,誰就可以在戰場上出奇製勝。
水下尖兵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時,埃及的領土被以色列占領了一部分。要恢複被以色列侵占的失地,埃及就必須強渡蘇伊士運河。為了阻擋埃軍,以色列兵在運河邊耗費巨資修建了巴列夫防線。它碉堡林立,戒備森嚴,是一道號稱堅不可摧的防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碉堡下麵都埋有石油桶,它們用管道相連,直通運河。如果發現埃軍渡河,以色列守軍隻要一按電鈕,噴油機就能將管內的石油噴到運河水麵上,用電發火裝置點燃的石油便會在河麵上構築一道熊熊燃燒的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