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動物的參戰故事(1 / 3)

11.動物的參戰故事

因為有了戰馬,騎兵這個兵種至今還存在。馬是最常見的參戰動物,其次,還有牛、狗和象……由於動物的特長不同,動物參戰的形式和任務也不盡相同。從古到今,一些動物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更重要的是,它們隻立功,不求賞,這正是動物的偉大之處。正因為動物為人類做出了多方麵的貢獻,我們才更有責任愛惜它們、保護它們。

防化偵察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防化專家發現雞對毒劑非常敏感,當有微量毒劑分子存在的情況下,雞會有比其他動物更明顯的反應。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雖然裝備了大量高科技現代化的化學探測和報警器材,但為以防萬一,還是借鑒雞對有害氣體敏感的特性,征集了大量活雞“充軍”。起初,不知道者還以為雞是用來改善夥食的。這些雞最重要的任務是當防化偵察兵,試驗證明,雞對速殺性神經毒劑的敏感性比人靈敏得多。當空氣中有少許毒劑時,小雞便會中毒死亡,此時人員迅速采取防範措施,完全可以免遭毒劑的傷害。這樣的舉措可有效地幫助化學探測和報警器材及時準確地發出“化學襲擊警報”,並校準現代儀器可能出現的誤報。

故事啟示:

因為雞對毒劑的敏感,所以才讓它參與對毒劑的辨別。辨別毒劑是要冒生命危險的,但雞們沒有這種畏死情緒,因為同人類相比,它的生命是渺小的。所以,人們才利用它來來戰爭服務。它的生活雖然是渺小的,但我們仍然要記住它的貢獻。

軍犬敢死隊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為迅速打敗蘇聯,集中了150萬人的兵力,向蘇聯發動猖狂進攻。他們每天派出上千架次的飛機,不停地輪番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轟炸剛一過去,成群結隊的坦克,又向蘇軍陣地發動猛烈的衝鋒。在這緊急的關頭,隻見一條條軍犬從那些炸坍的樓房廢墟中衝出來,閃電般衝向迎麵駛來的德軍坦克,然後是轟隆一聲巨響,火光衝天,德軍的坦克被炸毀,軍犬也同歸於盡。原來,這支軍犬部隊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元帥專門用來對付德軍坦克的“軍犬敢死隊”。當時,德軍妄圖一舉攻下這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城市。先後調集了“A”、“B”兩個集團軍群,50個師的兵力來進攻。而當時守衛這座城市的蘇軍,既沒有足夠的反坦克武器,也沒有相匹敵的坦克進行防禦。正當朱可夫元帥正在發愁的時候,蘇軍警犬學校及時提供了500多條“攜彈犬”。這批軍犬經過專門訓練,能自帶彈藥去對付敵人的坦克。

朱可夫將這些狗作為秘密反坦克武器,組成了4個反坦克軍犬連,每連有126條受過特殊訓練的軍犬。作戰時,“攜彈犬”帶上炸藥去同敵人坦克拚命。共炸毀德軍坦克300多輛,約占整個斯大林格勒防禦戰役擊毀德軍坦克總數的1/3,對戰役的勝利,起到重要作用。

說起蘇軍的“攜彈犬”,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原來,訓練人員是采取食物引誘的方法訓練這批軍犬:將食物掛在坦克下麵,讓它們去尋找,找到就可以飽餐一頓。這樣時間一長,它們一見到坦克就會不顧一切地撲上去。可是一上戰場,卻出現了出乎預料的麻煩:那些身係炸彈的餓犬被放開後,沒有撲向敵軍坦克,反而直奔蘇軍坦克。這倒不是它們臨陣脫逃,而是由於它們隻認得蘇軍坦克。粗心的馴犬員沒有教會它們如何區分敵我。後來改用德軍坦克訓練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故事啟示:

利用狗做敢死隊,去炸毀敵軍的坦克,的確是一個高明的主意。狗是一個忠誠的動物,不會欺騙,不會偷懶,隻會按照訓練的內容去做。對於一點,完全可以讓人類放心。雖然讓它們參戰,隻會意味著犧牲,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許多士兵都為戰爭獻出了生命。隻有消失戰爭,人和動物才會共同生長在和平環境中。

鴉片馬

在鴉片戰爭中,由於英國侵略軍水路進攻失敗,就變換手法,偷偷派騎兵步兵偷襲清軍。林則徐早就料到敵人的詭計,在經過一陣交鋒之後,故意向附近山溝緩緩敗退。英軍騎兵步步進逼,長驅直入,一直追到清兵附近。英軍恐中林則徐的埋伏,準備返回。誰知這時候,所有戰馬都不聽指揮,英兵越勒緊,戰馬越是奮蹄奔騰向前,衝入清兵中。林則徐早布有神弓手,此時一陣雨箭,英兵個個被射落馬,全軍覆沒。

英軍的戰馬為什麼不聽指揮?林則徐在一群戰馬的飼料中拌上鴉片煙,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戰馬也染上了“鴉片癮”。在此前的一次戰鬥中,林則徐佯裝敗退,棄下戰馬,讓洋兵繳獲了那群馬。不出所料,在這場戰鬥中,敵人果然騎上繳獲的戰馬出擊。當戰馬逼近清兵的時候,因條件反射,“鴉片癮”大發,就奮力地向前奔跑,哪會聽人指揮啊!

故事啟示:

馬雖然有力氣,能馱著戰士衝鋒陷陣,但如果將馬做特殊處理,讓它們為己方服務,也就可以出奇製勝。英國人販鴉片毒害中國人,林則徐以英國的鴉片喂馬,讓它們去與英國人“搗亂”,這也算“以夷治夷”吧。

義犬複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犬文爾內隨蘇聯紅軍戰士斯達羅一起服役,抗擊德國侵略者。有一天,斯達羅帶著一個班的戰士在臨近德國邊境的山林裏警戒時,突然遭到德軍的襲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斯達羅犧牲在一個德寇的槍口下。文爾內見狀,嘶嚎著撲向凶手,一口咬下了那個德寇的三個指頭,並帶傷逃回駐地,然後又領著斯達羅的戰友亞力山大等紅軍戰士,來到烈士身旁,把凶手的三個指頭放在烈士的胸前,伏在主人身上,默默地舔著。

德國投降了,亞力山大所在部隊,奉命駐守柏林市區。五年後的一天,軍犬文爾內跟隨亞力山大上街。當一個身著便服的德國人從它不遠處走過時,它先是駐足一愣,旋即憤怒地猛撲過去,死勁地咬住那人的脖子,把他掀翻在地,沒命地撕咬著,任憑亞力山大奮力製止,也無法抑住文爾內的狂怒。僅幾分鍾,那個德國人被狗咬死了。文爾內也因過度狂怒引起腦溢血,倒在亞力山大的腳下,再也沒有起來。

原來,那個被咬死的人手上少了三個指頭。經多方證實,他正是殺死斯達羅的凶手。

故事啟示:

軍犬沒有複雜的大腦,沒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它隻認準一個念頭,隻秉持一個決心:主人受到傷害,就必須報仇。所以,當戰爭早已結束,當和平早已來臨時,它仍然記住複仇的念頭。這說明,狗的忠誠,狗的義氣,往往比人更可信,更偉大。也告訴我們:狗是不容許欺淩的。

田單的火牛陣

戰國時,燕國以樂毅為上將,統帥燕、秦、楚、韓、趙、魏等國的軍隊進攻齊國。在濟西這個地方大敗齊軍後,乘勝攻占了齊國國都臨淄和齊國大部領土。接著對齊僅存的莒和即墨兩縣實施重兵包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危局,堅守抗燕,為反攻創造條件。他首先施展計謀、除掉了燕軍統帥樂毅,並想盡辦法動搖燕軍鬥誌,鼓舞守城軍民的士氣。

為了實施反攻,田單把全城1000多頭牛都集中起來,在牛角上捆上兩把鋒利的尖刀,在牛身上披上五彩龍紋的外衣,在牛尾係上浸透油脂的麻和葦,並在城牆腳蔭蔽地挖了幾十個能通城外的洞;又挑選了5000名精明強壯的勇士,扮成神兵的模樣。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田單利用敵人晚上熟睡的時候,下令點燃牛尾上的葦和麻,1000多頭牛從城牆洞衝出去,不顧一切地向燕軍軍營狂奔猛衝,5000名勇士隨後衝殺過去,全城人民敲打銅器,頓時火光衝天,殺聲震地。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魂飛魄散,驚惶失措,四處奔跑,死傷無數。燕軍主將也在混亂中被殺,圍攻即墨的燕軍完全潰敗。齊軍大獲全勝後,乘勝反攻。在齊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下,很快收複了失地,把燕軍趕出了國境。

故事啟示: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火牛陣”。牛雖然隻有兩隻角,沒有頭腦,沒有意識,不會辨別敵我,但如果利用它體型高大、兩角尖尖的特點,讓它們闖入敵營,完全可以殺敵。而製造這個機會的,就是“火”。尾巴著火,牛就會在疼痛中,不顧一切地向前衝。這種做法雖然很殘酷,但“兩利相衡取其重”。在戰爭中,有些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牛驢壯軍威

隋朝文帝時,漢王諒謀反,楊義臣奉命出兵。漢王諒的將領喬鍾葵,見楊義臣隻有2萬人馬,沒把他放在眼裏,派手下部將以突襲的方式衝入楊義臣營壘中,大殺一陣,快速撤走。

楊義臣深感兵力不足,為了擺脫困境,爭取勝利,他想出了一個虛張聲勢的妙計,決定以牛和驢充當兵員。他命令士兵把軍隊裏數千頭牛和驢都集中起來冒充部隊,又挑選了幾百名士兵,每人手拿一個大鼓,夾雜在牛驢之中。然後連人帶牛、驢埋伏在一個山穀中。一天午後,楊義臣主動向喬鍾葵挑戰。當喬鍾葵的軍隊進入山穀之後,楊義臣命令士兵驅趕牛、驢突然從山穀中衝殺出來,直向喬鍾葵的軍人猛撲過去,士兵在牛群、驢群中使勁擂鼓,人和牲畜踏起的塵埃遮天蔽日,聲勢浩大。

喬鍾葵的將士一時看不清煙塵中的牛驢,搞不清到底有多少軍隊,嚇得連忙潰逃。楊義臣乘勢追擊,大敗喬鍾葵軍。

故事啟示:

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牛驢似乎遠離戰場。但有時,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戰將們急中生智,往往充分利用眼前的人和物,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好讓自己轉危為安。牛驢雖然不針打仗,但一旦調教得好,也能橫衝直闖,在敵軍麵前大發威風。

牛犢戲倭兵

有一次,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率軍出海與倭寇作戰,戚夫人率領女兵和新河城百姓出海給戚家軍運送糧食物資。大家忙碌了一天,回到新河城下的時候,已是二更時分了。隻見城中火光衝天,雞飛狗叫,老的少的哭喊不斷,四散逃走。原來,一股倭寇偵知戚家軍已經出海作戰,連夜偷襲新河城,正在到處燒殺搶掠。

戚夫人非常氣憤,立刻傳令在城外宿營。這股倭寇約有千餘人,可是戚夫人身邊的女兵隻有200人。她想:要全殲這股倭寇,光靠勇鬥還不行,得來個智鬥。

正想著,忽見火光中三頭小牛像逃命似的衝出城來,兩個倭寇在後邊追趕。戚夫人一招手,幾個女兵從暗處猛撲過去,手起刀落,把倭寇劈死,奪回了小牛。戚夫人突然計上心來,悄悄集合全體女兵,作了一番巧妙的部署。

倭兵正在燒得痛快,搶得高興,忽聽得城外披雲山上傳來姑娘們清脆的喊聲:“殺倭賊嗬!”直震得山穀回響。接著響起“冬冬冬冬”響亮的戰鼓聲。

倭酋一聽樂開了,說:“怪不得城中花姑娘都不見,原來逃到山上去啦。”立刻“嘟嘟嘟”地吹起螺號,集合了全部倭兵。倭酋把指揮刀一揮:“上山去抓花姑娘!”倭兵連忙點起火把,出了城,直奔坡雲山。

披雲山頂戰鼓冬冬地擂個不停。倭酋側耳聽準了方向,咧著嘴指著前邊喊道:“花姑娘在那邊樹叢中,快往那邊包抄!”倭兵立刻分為四路衝上去,緊緊包圍了鬆林。

這時,天已經蒙蒙亮。倭兵衝進鬆林搜索,哪有半個人影?隻見一片大鬆林裏用長繩係著三頭小牛,每頭小牛的雙角上都掛著一麵麵戰鼓,牛頭牛背上紮著花花綠綠的衣裳,遠遠望去,很像一群“花姑娘”。那小牛不住地掙紮,掛在牛角上的戰鼓,便“冬冬冬”地擂響起來。

倭酋近前一看,見是一群著花衣服的小牛在擂鼓,勃然大怒,追上去用倭刀猛砍。小牛疼得發了狂,後腳亂踩,哞哞亂叫,“冬冬冬冬”,戰鼓擂得越發響了。

埋伏在鬆林前邊草叢中的戚夫人,見時機已到,便引弓對準倭酋後腦勺,“嗖”的一箭。倭酋大叫一聲,倒在地上。戚夫人大喊:“殺啊!”埋伏在鬆林四周的女兵一齊包圍上來。倭兵見首領已死,大驚失色,爭著逃命,但怎能逃得出戚夫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女兵們四麵夾擊,刀槍齊舉,勇猛異常,直殺得倭兵哭爹喊娘,四處亂竄。這股倭寇很快被全部殲滅。

故事啟示:

牛之所以能參與戰爭中,是因為它們能代替人的部分戰鬥作用,能迷惑敵方,以勢壓人。如果能認識到它們的特點,就地取材,揚長避短,也能讓它們助一臂之力。牛如此,其他動物也是這樣。關鍵看你有沒有“急中生智”的本領。

諸葛亮的活火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在博望坡用火攻大敗曹軍。曹軍大都督夏侯惇帶領殘兵3萬敗走餘山,不料又遇上諸葛亮預設的伏兵。

這支伏兵由關雲長與關平父子二人帶領,包括20個關西漢,100名刀斧手,50條牛。這些牛身上都用五顏六色的布包紮了起來,一下子看不出是牛是馬。每一條牛身上6口利刀,兩口結紮在牛角上,4條牛腿上各結紮著一把,都是刀刃向外。這樣要是牛在人群中衝過,可以把兩旁的人一鍘二斷。要是牛頭一挑,牛角上的利刀可將人劃破,五髒落地。要是牛在人群中打一個滾,好象在盤車中鍘稻草一般,至少二三十人被他鍘得身首分離,骨肉兩段。50條牛分為10排,每排5條,中間用3尺長的竹竿將它們隔離開來。

那麼,怎樣會使牛瘋狂地衝出去呢?就是在每條牛的尾巴上,紮著一個長長的火把,火把上早已塗上了一層油,不但一點就燃著,而且可以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到時間隻要點燃火把,不需要鞭打,它自動地會衝向前去,火把燒得越旺,老牛衝得越急。每一排牛的後麵,10個刀斧手。在他們的臉上,也塗上各種顏色,看不出是軍兵,就像天神天將一般。每人手執一口鋒利的鋼刀。

曺兵到時,關雲長下令點炮。號炮一響,頃刻間刀斧手將50條牛尾巴上的火把全部都點燃。它們不懂得後麵究竟出了什麼事,一麵嘴裏叫著,一麵向山路外大道上跑去。火把越燒越旺,燒著了牛尾巴,很快火燒痛了牛屁股。這時50條牛都發了狂,拚死地向大道外麵奔馳而去。

曹兵知道事情不妙,要想往左右散開來。但牛群橫衝直撞而來。曹兵要想往後撤退。隻見3萬人馬擠得人山人海,自己人堵了自己人的路。此刻,一排排的火牛已經衝進了人群,不單是牛頭撞,犄角挑,就是老牛在人群中奔馳而過,牛腿上的四口鋼刀好象四柄板槳一樣,把這批曹兵,像劃過船的水花相仿,分了開來。頃刻間,血肉橫飛,屍骨堆山。曹兵大敗,紛紛投降。

故事啟示:

這又是一個得用牛的橫衝直闖,大殺敵軍的戰例。牛的個大,踐踏一下,就能把人踩死;牛的角尖,挑人一下,就能致殘。加上腿上綁刀,角上綁劍,尾巴上點火,衝入人群中,再勇猛的敵軍也會亂了陣腳。因為一個人,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全副武裝的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