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熟悉,所以大膽
在網上,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因為陌生,所以大膽。”2010年9月4日駕鶴西遊的世紀老人範用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彌漫書香的一生,樹立一代書人的典型“範式”——因為熟悉,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大膽。
這也是範用先生一世愛書做書的光輝寫照。
年輕的時候,範用在出版社做小工,打包分發諸樣雜事都不離手。後來,他成為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兼任三聯書店總經理。對書的熟悉,源於與書的零距離。在書堆裏,他跟書本耳鬢廝磨,零距離感受書香,品味書韻。範用隻念過小學,卻與書結下不解之緣,70年的“三聯”生涯,做到與書和諧相處,真正算是與書牽擁一生。
1969年,範用被下放到湖北省鹹寧幹校勞動,在繁重的農活間隙,不忘與書人陳翰伯(原文化部出版局長)一起交流書事,並暢想未來——在條件許可的時候,要專門為天下愛書人辦一本“讀書”雜誌。
十年後,範用走出牛棚,創辦了《讀書》,創刊號上用的第一篇文章,居然倡導大家去讀《金瓶梅》這樣的“壞書”,用文之大膽,思想之新銳,讓出版社領導都為之害怕。後來,社裏決定,《讀書》雜誌要是出什麼問題,範用全權負責。
更大膽的是範用突出重圍,出版了巴金先生的《隨想錄》。“文革”結束後,巴金用講真話的方式寫就的反思作品《隨想錄》,陸續在香港《大公報》“大公園”副刊連載。隨之而來的是巨大壓力,有人通過各種方式阻撓刊登反思“文革”的《隨想錄》。範用獲知內情,打電話給巴金,表達了自己的氣憤,請求將《隨想錄》放在三聯書店出版,並且保證不會改一個字。全本《隨想錄》一經出版,轟動一時,受冷幾十年後,巴金重新回到文壇。
十數年後,一家出版社再度出版巴金的書,對於《“文革”中的博物館》這樣的篇什,隻存目,卻不敢收錄正文。這個細節,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當年範用大膽到何種程度!
後來,範用相繼推出了《傅雷家書》、《牛棚日記》等經典傳世圖書,並創辦了《新華文摘》。他的大膽,化成一本本經典圖書,一代中國人聞到久違的書香。這是多麼難得的事呀。
範用的大膽,當然招來不少批評。他的回答是:“編書出書,我就憑個人的興趣愛好。要做好工作,沒有一點興趣,行嗎?恐怕做人也不行。”
有一本名叫《葉雨書衣》的書,是圖書裝幀方麵的經典之作。作者葉雨,不是別人,正是老書人範用。他將自己對圖書裝幀的心得,集合成這本書,筆名諧音“業餘”,自謙之詞,書品相當周正,不打半點折扣。他不光看重書的內容,感悟書的形式,也到了極致。
戈寶權說:“範用是書的奴仆,又是書的主人。”真是一語中的,道出一代書家範用愛書的內涵和做書的精髓。劉再複這樣評價老朋友範用:“範用僅讀過小學四年級,最後卻成了博覽群書,高立書林,獨生夜響的書界風骨,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範用,一個老書迷,一個愛書愛朋友的老書人,一世以書為友,用他的熱愛和大膽,演繹了一個童話般美麗的書界傳奇。
風骨存世,範式絕響。
“三隻小豬”最初源於賈愛華對兒子的愛,升華於對天下所有孩子的愛。這也是她成功的基石。是啊,成功源於一個字:愛!
成功源於一個字
賈愛華,有一個人所共知的綽號“豬媽媽”。隨著媒體對她和她的“三隻小豬”深入報道,她終於體會到比成功更讓她喜悅事——天下很多人都稱她媽媽。
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比如,不願意吃飯,不喜歡洗手,不樂意洗澡等等。任媽媽怎麼喝斥,兒子依然我行我素。兒子喜歡看卡通畫,看動畫片,這給賈愛華一個啟示:我可以把一些道理用卡通畫的形式告訴兒子。
賈愛華一頭紮進幼教理論和卡通形象當中,終於畫出三隻小豬來。一有空,賈愛華便給兒子講三隻小豬的故事。效果出奇的好,兒子不但改掉了壞毛病,居然迷上了那三隻小豬,喜歡媽媽講的小豬故事。兒子把三隻小豬的故事告訴自己幼兒園的小朋友。賈愛華每次去接兒子,都被幼兒園的小朋友纏住,鬧著要聽三隻小豬的故事。
賈愛華陷入沉思:這麼多小朋友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三隻小豬,可見是很有吸引力的,天下的媽媽都為自己孩子的毛病頭疼不已,為什麼不讓中國的孩子都來喜歡這三隻小豬?兒子和他的小朋友經常來問她:“什麼時候,三隻小豬能變成動畫片啊!”那時,賈愛華便立誌要做一部屬於自己的動畫片。
一家出版機構得知賈愛華創意設計了關於三隻小豬的《Q城寶貝》,提出以一集一萬元,總價360萬元的價格構買文稿版權。她果斷地拒絕,決心自己來做會動的畫。不久,賈愛華成立了“西貝製造創意工作室”,設計製作動畫片《Q城寶貝》。她想,為了天下的孩子,自己付出一點,累一點,也沒什麼的,不就幾集動畫片嘛。
情係三隻小豬,愛灑天下孩子。從此,賈愛華踏上了一條荊棘遍布的崎嶇之路。不入行不知難,動畫片的製作費一秒500元起,10分鍾的動畫短片就是6萬元之巨。
賈愛華花掉了自家買房買車的錢,又向親戚朋友借。借第一筆錢的時候,還以為很快就能還上,及至重新借貸,才明白,還款已是遙遙無期。
缺錢帶來的困境,賈愛華並不懼怕,倒是那種孤立無援,孤軍奮戰的感覺,讓她嚐遍人生的萬般愁苦。為一個情字,賈愛華踏上了艱難之旅,她不信,自己的所有努力就換不回奉獻給孩子們的一片情空。
有一家電器製造商找到賈愛華,願意投入2億元資金,合作開發《Q城寶貝》,條件是那三隻小豬要換成他們產品商標。這讓賈愛華看見希望之光。但是幾番接觸,發現對方根本不懂動畫,一心隻圖廣告效應。在即將簽訂合同的時候,賈愛華主動退出。錢對於“三隻小豬”來說,隻會把他們侵略得不成樣子,而且,錢越多,侵略性越強。賈愛華寧願不要錢,也一定要保持“三隻小豬”的原汁原味。
她需要誌同道合的人,需要支持,巨大壓力讓她心力憔悴。
這時,她遇見紀誌龍,深圳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紀總編看了賈愛華的“三隻小豬”,一周後與她簽訂了意向書,十天後,第一筆出版費打到“西貝製造創意工作室”帳戶。其間,出版社方麵沒派一人來考察工作室,百分之百的信任。辛苦多年,終於找到誌同道合之人。
如今,《Q城寶貝》卡通畫已在全國各地書店熱銷,動畫片已進入各級電視機構的節目編排表。最讓賈愛華感到欣喜的是,《Q城寶貝》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電子出版物”。
沒有拯救民族動畫雄心,也沒有贏得億萬財富的野心,賈愛華,一個普通的媽媽,甘願情灑天下的孩子,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多情而溫馨的天空。“三隻小豬”最初源於賈愛華對兒子的愛,升華於對天下所有孩子的愛。這也是她成功的基石。
是啊,成功源於一個字:愛!
地震的那一瞬間,母親的心被大災難幹擾了,單純的母愛暫時偏離航向,然而,泛化的母愛施於他人——與己無關,甚至與己有仇的人。這不正是人間難得一見的美好嗎?愛,不分對象,不問出處,任何一種愛都值得為之歌唱。母愛之上,閃爍著博愛之光,母愛之下,亦是金燦燦的大愛啊!
地震中的母親
家住唐山郊區的李淑蓮,即將邁進幸福的婚姻生活。
去夫家之前,對家十分留戀,對母親也格外依戀。母親把自己姊妹幾個拉扯大,吃了不少苦,卻無怨無悔。母親是偉大的。煩心事也有,比如與對麵鄰居三嘎子一家無休的爭吵。兩家結下的仇怨已長達十幾年之久了。起因是房子,兩家都認為對方的房屋,壞了自己的風水,衝了自家的脈氣。那一天,兩家吵得非常凶,李淑蓮躲在屋子裏,聽得心驚肉跳。好在自己馬上要出嫁了,要遠離淤積多年的矛盾地帶了。
然而,當夜一場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一切。
1976年7月28日淩晨3點,持續23秒的大地震,讓李淑蓮家的房子徹底趴下了,她和哥哥姐姐都被壓在廢墟底下。所幸的是,母親安然無恙地逃了出去。在煙塵中,她和哥哥姐姐拚命呼喊著:“媽媽!媽媽——”
母親在外麵應答著,聲音卻越來越稀。母親走遠了。
“母親居然不管我們了!”那一刻,李淑蓮絕望了。母親的見死不救,瞬間衝毀了她心中偉大母親的形象。李淑蓮的身子被擠壓喘不過氣來,腰部鑽心的疼痛,讓她幾乎要昏死過去。哥哥李樹生拚死自救,率先逃出了廢墟,一邊哭喊著一邊拚命用手刨,終於將妹妹李淑蓮救了出來。
不久,李淑蓮被送入解放軍醫療隊,得到了相應的救治,但腰椎折斷了,落下了終生殘疾。自己這樣子,怎麼能嫁過去?她的心裏如覆蓋一片厚實的冰霜。哥哥說:“母親傳話來了,要我們去看她。她方便也會過來看咱們呢。”李淑蓮自言自語道:“她還有臉要我們去看她?我死也不會去看這個媽媽了!”她心裏已然沒有這個母親了。如果不是母親臨陣脫逃,早一點來救她,肯定不會落下終生殘疾。
天下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絕情的母親呢?
之後,傳來一個更為吃驚的消息,讓李淑蓮困惑不已,母親棄子女而去,不是一個人逃生,而是去救人了。看來,母親當時並不害怕,也不是自私自利。但救別人,不救自己孩子,這是任何一個人也理解不了的。救世上任何一個人,李淑蓮心裏都還好受一些,可母親偏偏救的是結怨十幾年的三嘎子。
在救援的過程,母親不幸被砸斷了腰。母親啊,母親……李淑蓮心裏疑雲密布,不知道如何評價自己的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