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公元前一九六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叛漢,劉邦抱病親征,重病在身的張良勉強起身,為劉邦送行。

劉邦率大軍到達蘄西,在庸城駐紮,與駐紮在蘄縣的英布對峙。劉邦親冒矢石,在前線鼓舞士氣。英布被擊潰後,渡過淮河往南逃走,劉邦命灌嬰率騎兵在後追擊,英布和百餘騎殘兵急速逃往江南。不久,英布在逃亡途中被亂民所殺。

在親征英布的戰役中,劉邦胸部為流矢所傷,但劉邦仍忍著傷痛,隨軍撤回關中。班師途中,經過家鄉沛縣,劉邦便召集沛郡故人、父老子弟舉行酒宴。

劉邦親自擊築,慷慨高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畢,劉邦乘興起舞,沛縣父老子弟也起而共舞。

劉邦深受感動,不禁傷懷落淚。

酒宴結束後,劉邦召見沛縣父老,感慨地說:“流浪在外的人,每個人都會有懷念故鄉的悲情,我雖定都於關中,但即使死了以後,我的魂魄仍樂意回到故鄉沛縣來。況且我開始便是以‘沛公’之名起義誅暴逆而有天下的啊!因此我決定回饋故鄉,特別恩賜沛縣所有的居民永遠不必繳交賦稅。”

沛縣父老興奮異常,舉辦酒宴慶祝,十餘日不停。

劉邦離開家鄉時,沛縣全縣民眾皆殺牛獻羊前來相送,盛情難卻,因此劉邦又多待了幾天。在這幾天裏,沛縣父老向劉邦請願:“沛縣承蒙恩複(不用賦稅),但卻未見恩及陛下的出生地豐縣,希望陛下哀憐,比照沛縣。”

劉邦說:“豐縣是我的出生及長大的地方,我怎會忘掉他們,隻是當年他們協助雍齒背叛我投向魏國的事,我也還未忘掉啊!”

沛縣父老一再苦求,劉邦隻好答應,豐縣也比照沛縣給予恩複。

劉邦回到長安不久,即崩逝於長樂宮。群臣以劉邦起於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而諡為漢太祖,尊號為高皇帝,世稱漢高祖。

蓋棺定論,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鑒》中,最後評價劉邦道:

“漢高祖劉邦不修文學,但個性豁達、敏銳、好智謀,能傾聽別人的意見。他不講排場,對卑賤職位者頗親切,自監門、戍卒,無不見之如舊。初入關中時,曾與父老約法三章,以最簡約、寬容的法律來作統轄。天下既定後,他命蕭何整理修改秦法,製定律令九章,由張良、韓信修軍法,張蒼定曆數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又與功臣們刑白馬盟誓,作以丹書及鐵契,藏之於石室、金匱、宗廟中,雖然政權結構尚稱粗淺,但在無前例可循的情形下,其眼光和規模仍稱得上相當地宏遠……”

第一部:

劉邦是一個被神秘主義籠罩著的曆史幸運兒,這種神秘主義讓這個出身低微的鄉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滋生了一種優越感,同時也培植出了不可救藥的自信心。這種不可救藥的自信,讓劉邦在以後的人生旅程中吃盡了苦頭,同時也讓他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第二部:

嬴氏家族經過了五百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從一個流亡部落成長為戰國首席強權,最終統一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然而,在短短的十餘年間,這個大帝國就隕落了。劉邦生逢其時,在群雄紛起的烽火歲月中,百煉成鋼,終於脫穎而出。

第三部:

暫時低頭,是為了將來能把頭仰得更高。在劉邦看來,讓步其實隻是暫時的退卻,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避免吃大虧就不應計較吃點小虧。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這是劉邦留給後世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四部:

自古以來,無論開國君主,還是中興帝王,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奇才相助而完成統一、中興大業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人物,他以百川納海的恢宏氣度,起用出身低微的韓信、貴族後裔的張良、刀筆小吏蕭何以及擅長“陰謀”的陳平,是他所以能打敗軍事天才項羽,而最終取得天下的原因。

第五部: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凡能“深根固本”的都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往往被敵一擊便一敗塗地。劉邦和項羽對峙時,能“深根固本”力保關中,故而能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雖然屢戰屢敗,但始終後勁十足,愈敗愈強。相反,戰術優異的項羽,卻在戰略上已漸趨劣勢,勝得越多,敗得就越慘。一敗即敗,永無翻身之機。

第六部:

項羽是部天生的戰爭機器,其作戰效率堪稱空前絕後,但在善於“鬥智”的劉邦麵前,這種隻知一味“鬥力”的匹夫之勇,就顯得愚蠢無比,其最終的失敗,也是可以預料得到的,甚至是必然的結果。那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就成了項羽留給後世的最自欺欺人的笑談。

第七部:

陸賈的《新經》,使劉邦茅塞頓開,新帝國的主人終於明白:就製度而言,必須“漢承秦製”,而就思想而言,則堅決要改弦易轍。一百餘年的“文景之治”及隨後更加輝煌的“漢武盛世”,便是在劉邦的這一治國思想的指導下,才成為可能的。

治理國家比統一天下更難,秦始皇沒有過好這一關,而劉邦卻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黃老之治,讓大漢帝國享有四百多年的福祿,其對中華民族所作出的承上啟下的貢獻,是曆代帝王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

前言

本書是“弱勢大贏家智慧”叢書的第一部,也是作者試圖拋磚引玉,將中國曆史上幾位典型的以弱勢登場而以強勢謝幕的曆史人物如越王勾踐如軍事天才孫臏等一一引出的首卷之作。

本書的主人公劉邦,公元前二四七年(一說公元前二五六年),即秦莊襄王三年,出生於今天的江蘇沛縣,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出身於平民階層的皇帝,他的成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讓許多人大惑不解。這位一向被人看作是小混混、小無賴式的人物,竟然在秦朝末年那個極度動蕩不安的惡劣環境中,與群雄爭強鬥狠,並最終打敗了有史以來最為強大勇猛的對手項羽。這樣一個每戰必敗、攻無有克的弱勢人物,憑什麼打敗了最強大的西楚霸王,搖身一變,從一個仰人鼻息的可憐蟲變成了抬頭挺胸、傲視寰宇的千古大帝?這些問題,直到現在仍讓人爭論不休:劉邦是怎樣變成了“弱勢大贏家”的呢?

有人認為,劉邦的成功,靠的是運氣。在他們看來,當時天上所有的大餡餅都掉到了劉邦的眼前,逼得他不撿都不行。這種餡餅學說流行了近二千年後,李宗吾先生創立的厚黑學說,又把劉邦隆重推出,將他奉為“厚黑學”的鼻祖式人物。用這種學說來解釋劉邦的成功,得出的唯一結論便是:劉邦的臉皮非常非常地厚,心子非常非常地黑,而當時天下所有人包括劉邦的最大對手項羽,都不幸處於一種似厚非厚、似黑非黑的蒙昧狀態。一群剛剛受過厚黑啟蒙教育的小仔們,與一代厚黑大師作對,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在以大漢民族自居的國人異口同聲地貶低大漢帝國的開創者的聒噪聲中,一位來自西方的著名曆史學家湯恩比卻對劉邦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在這位外國人看來,劉邦是“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凱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曆史開創了新紀元!”

其實,對於成功的原因,劉邦自己就曾作出過相當不錯的總結:“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運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能任用這三位人中英傑,極度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有一個範增都用不好,這是他所以失敗的原因!”

曆史是公正的,它並沒有對昔日的貴族之後格外垂青,也不讓出身布衣、偏居於鄉間的小小亭長失去機遇。誰能順應潮流,抓住時代的脈搏,順乎廣大民心,誰就能取得問鼎中原的最後成功。隻恃匹夫之勇,看不到曆史發展的大趨勢,既抓不住人心,又不會講智謀的人,最後隻能成為失敗的逐鹿者,成為抱恨終生的自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