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會適應,做生活的主人和贏家(3 / 3)

已經這樣做了

一個穿著寒磣的漁民正躺在船裏打盹兒,一位穿著入時的記者在拍照時吵醒了他。記者說:“天氣這樣好,你一定打到了很多的魚。”

漁民搖搖頭。

“你覺得不舒服?”記者不解地問。

“我身體棒極了!”漁民舒展著四肢。

記者顯出困惑的表情:“那你怎麼不去打魚?”

“我已經打過了。我的筐裏有四隻龍蝦,還捕到了二十幾條青花魚,我甚至連明後天的魚都打夠了。”

記者激動地說:“你想沒有,如果是每天出海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你就能捕到更多的魚,那麼不出一年你就可以買摩托車,兩年可以買條新船,三年後,甚至可以買一棟大樓了。然後……”

漁民笑了笑,問道:“然後怎麼樣?”

“然後你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底下打盹——還可以眺望大海。”

“我現在已經這樣做了。”漁民又笑了。

生活一點通:

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簡單的生活,恰恰是最真實的生活。有人以為追求很多很多財富之後,才能享受最迷人的日子,然而,忙忙碌碌之後才發現,自己所追求的竟是最平常的享受。所以,有人說:最簡單的快樂才是真快樂,最簡單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擊水的訣竅

一次,孔子帶著弟子遊覽山色美景。隻見瀑布飛流而下,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裏以外。瀑布下麵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流。在這裏,連魚鱉都不敢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條男子跳入水中暢流。開始,孔子以為有人尋短見,立即命弟子去搭救。

不料,那男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麵,上得岸來,披著頭發唱著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著。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大大是個人啊!請問,你遊水有什麼竅門嗎?”

那男子爽朗一笑,說:“哪有什麼竅門!我隻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著遊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麵,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而漢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遊水遊得好的原因。”

孔子又問:“什麼叫做開始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男子回答道:“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著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生存一點通:

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大自然的許多現象,但我們能夠主動適應它、順從它,在大自然的變化中尋找自己的生存法則。有句話叫做“尊重自然規律,主動適應自然”。主動適應和

被動適應是有本質區別的。被動適應的結果,是自己的命運被大自然所主宰,難逃大自然的虐待;而主動適應,就是按自然規律辦法,避實就虛,達到得心應手、遊刀有餘的境界。

三種處罰

有一個人犯了罪,被帶到縣衙審問。縣太爺提出三種懲辦的方式讓人選擇。第一種是罰銀50兩,第二種是抽50大鞭,第三種是生吃5斤大蒜。這個人既怕花錢又怕挨打,就選擇了第三種。

在人們的圍觀下,他開始吃大蒜。他本以為吃大蒜不是什麼難事,是最輕的處罰。當他吃了第一顆大蒜時,還覺得沒什麼,可越往下吃就越感到難受,吃完2斤大蒜時,就感到自己五髒六腑都在翻騰,像被烈火炙烤一樣,他流著淚喊道:“我不吃大蒜了,我寧願挨50大鞭。”

衙丁剝去人的衣服,把他按在一條板凳上,把皮鞭蘸上鹽水和辣椒粉,這個人看得膽顫心驚,嚇得渾身發抖。當皮鞭落在他的背上時,他像殺豬一般嚎叫起來。打到10下,人痛得屁滾尿流,終於忍不住道:“青天大老爺啊,可憐可憐我吧,別再打我了,罰我50兩銀子吧。”

生存一點通:

有時,人們為了獲取一點眼前利益,反而失去了更大的利益,最後,隻能以悔恨來結束這一切: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怪就怪當初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缺少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考慮。比如,有人以犧牲健康的方式去賺錢,最後又用賺來的錢恢複健康;有的學習片麵追求升學率,卻忽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些都是缺少智謀的短視行為造成的惡果。

麻雀搬家

有一隻麻雀在忙於收拾家當,準備搬家,卻遇到他的鄰居。它的鄰居問:“你要往那裏去?”

麻雀回答:“我要搬到東邊的樹林去。”

鄰居又問:“這裏住得蠻好的,為什麼要搬走呢?”

麻雀說:“你真的有所不知!這裏的人都討厭我的歌聲,說我唱得太難聽,所以我必須搬家。”

鄰居笑道:“其實你不用搬家,隻要改變唱歌的聲音便可以了。如果你不改變唱歌的聲音,就算你搬到東邊的樹林去,那裏的人也一樣會討厭你的。”

生存一點通:

不適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剛剛進入一種新環境中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積極去適應。有道是: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我反省,無論他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他都會犯上同一個錯誤,最終隻會落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歸何處。

盲眼看世界

一次,我乘坐火車時,發現我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還弄了杯熱騰騰的茶水給他喝。

我們的話題很多,其實也包括種族偏見的問題。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傭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一起上過學。到了北方念書,有次他被班上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請帖上注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嘩然,他還被係主任請去罵了一頓。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他總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觸。

我笑著問他:“這麼說,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裏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

慢慢地他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

他說:“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醫生談這個問題,他也盡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良師益友。

有一天,那位醫生告訴我,他本人就是黑人。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對方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隻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毫無意義了。”

車快到終點,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夫人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我猛然發現他太太竟是一位滿頭銀發的黑人。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但我的偏見還在,是件多麼不幸的事。

生存一點通:

眼睛可以看到外麵的世界,但有的時候,它也誤導甚至欺騙了我們,使我們陷入理性的誤區,難以自拔。這時,我們倒要羨慕盲人,他們卻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不是用眼,而是隻能用心去打量這個世界。用心看世界的人,這樣才能把世界看得更為真切。由此得知,看待事物不僅要用眼,還要用心。僅用眼睛去觀察世界,有可能不太準確全麵;而用心去“看”,則能體悟真相。

提 醒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她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可是,仍然沒有人聽。

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來走去,並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生存一點通: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我們對別人的所作所為總是看得很清楚,一旦輪到自己,卻陷入了迷茫之中。或者說,我們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需要提醒自己時,卻很難做到。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防患意識的錯位。老太太的悲劇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