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好自己,駕馭你的言行和舉止(2 / 3)

哲人認為如來的論述非常精辟,便要求他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如來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邊卻隻有這麼幾行字: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隻要幾秒鍾,但是治療它卻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的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極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哲人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地說:“隻有如來佛祖,才能……”抬頭一看,如來已經走的沒影沒蹤了,隻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重要的便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如來。”

生存一點通:

人類是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的動物,但人的思想和追求有時是十分矛盾和可笑的,正如如來分析的那樣。人生有得就有失,當你希望得到什麼時,不知不覺中又失去了什麼。所以,我們到底想要得什麼,不想得到什麼;怎樣生活、如何處世……等等,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好在“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如來”,何去何從,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

別急著向上看

張儉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班主任是馬老師。他是一個相貌平平的老頭,心腸挺好,教學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氣怪怪的。一天下午,馬老師帶著學生到學校的後山,讓孩子們撿地上的枯樹枝。

張儉和三名同學跑向後山頂,邊跑邊撿。在一棵大樹旁,張儉發現了一堆枯幹的小樹枝,急忙奔過去。跑著跑著,他腳一滑跌進一個深深的坑裏。坑太深,三名同學嚇得大呼小叫,想盡辦法也沒能把他拉上來,便喊來了馬老師。

馬老師站在坑邊上,盯了張儉許久,沉著臉,堅決地說:“你跌進坑裏,別急著向上看!我們不會拉你上來!”全班同學麵麵相覷,都沒敢吱聲。“馬老師,馬老師,我上不去!”張儉在坑裏急得大叫。“上不去,那你就在下麵呆著吧,我們走!”馬老師像陌生人一樣扔下一句話,帶著同學們走了。

馬老師硬生生地走了,竟不管學生的死活。張儉一屁股癱坐在坑裏,嘴一撇,哇哇大哭起來,“馬老師,我出不去!來救救我!”他一邊哭一邊生氣地在坑裏打滾。滾著滾著,無意間他看見了一道亮光。擦幹眼淚,張儉坐起來向亮光處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個洞,他鑽了進去,越鑽越亮,不一會兒到了山坡上,一挺身跳了出來。

馬老師和同學們都站在山坡上,隨著張儉的出現,山坡上響起了真誠而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息。馬老師猛地抱起張從不,在原地轉了兩圈。

這時,張儉所有的不快一掃而光,但他不解地問:“馬老師,你怎麼知道坑裏有洞能出來?”

“馬老師看你沒摔壞。”“馬老師在上麵就看見光了。”“馬老師想讓你自己出來。”沒等馬老師開口,同學們晃動著腦袋爭著搶著說話。

馬老師蹲在張儉麵前,伸出寬大的手掌拍掉他身上的塵土,重重地點著頭。他環視一下四周,將一隻手指豎到嘴邊,示意大家安靜。然後,他走到高處一字一句地說:“同學們,記住,跌進坑裏,別急著向上看,一心尋求別人的幫助,常常會使人看不見自己腳下最方便的路。”

生存一點通:

當我們遇到麻煩時,不要急急忙忙地就向別人求助,一味地依賴別人、依靠別人,而要想方設法靠自己。困難需要們們冷靜地思考辦法,走出困境;需要我們的堅強和勇敢來打敗它們。如果我們一遇到困難就隻想著要別人來幫助,就不會看得到我們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就不會發現其實很多困難是我們自己能夠解決的。

店老板和無賴漢

一個人走進飯店要了酒菜,吃罷摸摸口袋發現忘了帶錢,便對店老板說:“店家,今日忘了帶錢,改日送來。”店老板連聲:“沒關係,沒關係,”並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門。

這個過程被一個無賴給看到了,他也進飯店要了酒菜,吃完後摸了一下口袋,對店老板說:“店家,今日忘了帶錢,改日送來。”

誰知店老板臉色一變,揪住他,不讓他走。

無賴不服,說:“為什麼剛才那人可以賒賬,我就不行?”

店家說:“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齊,喝酒一盅盅地篩,斯斯文文,吃罷掏出手絹揩嘴,是個有德行的人,豈能賴我幾個錢。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齊,狼吞虎咽,吃上癮來,腳踏上條凳,端起酒壺直往嘴裏灌,吃罷用袖子揩嘴,分明是個居無定室、食無定餐的無賴之徒,我豈能相信你?”

無賴一聽,啞口無言,隻得留下外衣,狼狽而去。

生存一點通:

不管是同朋友相處,還是同一般人交往,人的動作和姿勢非常重要。動作姿勢是一個人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的外在體現。一個品德端莊、富有涵養的人,其姿勢必然優雅。一個趣味低級、缺乏修養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勢來的。因此,我們在交往中必須留意自己的形象,講究動作與姿勢。因為我們的動作姿勢,是別人了解我們的一麵鏡子。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別人的動作、姿勢來衡量、觀察和了解別人。

大火的遺贈

從前,有個非常殘暴的國王,非常仇恨有學問的人。時間一長,他連知識也恨之入骨。

這天,他頒布了一項命令:收繳全國的所有書籍,誰敢私藏半張紙,一律格殺勿論。

那些從全國各地收繳來的書籍被集中在首都最大的廣場上當眾銷毀。望著熊熊烈焰衝天而起,那如山的珍貴典籍葬身火海,人們無比痛心。然而又懾於暴君的淫威,他們敢怒不敢言。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完全熄滅。一名負責清理灰燼的士兵發現裏麵有半張紙還沒有完全燒壞。

趁大家不注意,他把這半張紙偷偷藏在自己口袋裏。

回到家裏,他不敢把它拿出來,直到夜裏,他才悄悄到院子裏,把那半張紙拿了出來,借著朦朧的月光,他仔細看了起來,他看到上麵隻有一地模模糊糊的字。

可惜他不識字,根本不知道這行字是什麼意思。

直到那個殘暴的國王死後,他才得以拿出來去請教別人。

那行字平淡無奇卻讓他終身受益——一切靠自己!

生存一點通:

也許是上蒼有眼吧!所有書籍都被燒毀了,唯有這行文字被留了下來。那似乎是上蒼在情急中之中暗中保留下來的——一切知識和智慧消失了,但“一切靠自己”的至理名言不能丟失;隻要人類還有自強自立的精神,一切失去的,還會再回來!是啊,一切靠自己。離開了自己的努力,什麼東西會憑白無故地掉下來呢?離開了自己的努力,什麼東西會失而複得呢?

總是很忙

薩爾曼一直說要寫一本小說。他滿腔興奮,說自己想到了一個不錯的題材,如果寫出來,一定會非常轟動。他興致勃勃地向人們談著他的構思和觀點,大家也認為這個構想確實不錯,就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動筆呢?”

“唔,這個,我最近比較忙,要等忙完這陣子再說。”薩爾曼煞有介事地說。

半年後,當人們再次見到薩爾曼時,問他小說是否已經完成,薩爾曼撓了撓頭說:“前陣子我出去旅遊了,這幾天休息一下再寫。”

又過了半年,當人們再問,薩爾曼又有別的理由。大家知道,薩爾曼拖延的毛病又犯了,並對他的寫書計劃不抱多大希望。果然,兩年後,當有人再見到薩爾曼時,他仍然說:“過了這段時間就寫。”

生存一點通:

很多事情,當我們最初決定要做時,總是對之充滿熱情。但由於拖延的壞習慣,總是不立刻去做,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後天,結果往往是一直拖到對這件事沒有熱情與興趣,最後不了了之。即使是拖到無法再拖,硬著頭皮完成了,效果也大不相同。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養成拖延的習慣,而要樹立馬上行動的做事意識。

兩種人

一位企業家曾談起了他遇到的兩種人:一個是性急的人,他公司的業務做得雖然很大,但是開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顛八倒,毫無秩序。他做起事來,也常為雜亂的東西所阻礙。結果,他的事務是一團糟,他的辦公室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堆。他經常很忙碌,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東西,即便有時間,他也不知道怎樣去整理、安放。

另一個人恰恰相反。他從來不顯出忙碌的樣子,辦事非常鎮靜,總是很平靜祥和。別人不論有什麼難事和他商談,他總是彬彬有禮。在他的公司裏,所有員工都寂靜無聲地埋頭苦幹,各樣東西都安放得有條不穩,各種事務也都安排得恰到好處。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辦公桌,對於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複,並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盡管他經營的規模要大過前個商人,但別人從外表上總看不出他有一絲一毫慌亂。他做起事來樣樣辦理得清請楚楚,他那富有條理、講求秩序的作風,影響到他的全公司。於是,他的每一個員工,做起事來也都極有秩序,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兩種做事的方式,帶來兩種結果。

生存一點通:

做事有條理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我們來說,做事有條理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條不紊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而不致於手忙腳亂、無從下手。做事沒有條理的人,不僅無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如果我們直到成人後依然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將肯定會在成功路上遇到障礙。

放縱的安強

安強是個初中學生,從小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事。他的房間雜亂無章,書桌上更是幾乎找不到可以攤開書,下筆寫功課的地方。媽媽叫他整理整理,他也從不拒絕,但是總拖延搪塞。如果真的逃不過,他就一股腦兒將東西胡亂塞進抽屜、櫃子裏。

進入初中後,功課加重,他這個自律不足的毛病,在學習方麵表現得更加嚴重:他無法先做完功課再遊戲、沉迷遊戲中難以自拔、無法節製。為此,媽媽不得不跟前跟後,千叮囑萬催促,不厭其煩。其結果是,安強表現出對自己的事越來越漠然,學習這件事漸漸地成為了父母的事。

生存一點通:

自我放任,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歌德說過,一個人隻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製的;如果他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製的,他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這句話蘊含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善於控製自己的人,他同時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所以,一個任性的人,其實是不自由的;而要想在學習和生活中從容自如,就不能過於放縱,首先學會拿起自我克製這個武器。

謝絕過度關照

一位從國外旅行回來的人,曾經說過他在異國看到的一幕:一次,他登上去加勒比海的豪華遊輪,看見乘客們人人都背著旅行袋,興高采烈,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健康而有朝氣。在這群遊客中,有一家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一對夫婦,帶著4個孩子,孩子都是中學生的樣子,其中一個小女孩是個跛子,而且跛得很厲害,人們不禁多看她一眼。但是,讓人注意的不是她的跛,而是她背著一個大包袱,裏麵都是她的旅行用品。當然,如果這個女孩一個人旅行,背這麼大的包袱也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但是,她身邊的兄弟姐妹一個個都比她強壯高大,他們輕鬆地背著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著父母後麵上船來,她旁邊的父母也絲毫沒有照顧自己弱女兒的意思……

這位歸來的旅客總結說,這樣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的。因為在中國的父母看來,關心和幫助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更何況這個子女還是個殘疾呢?有一個成人這樣回憶他的母親: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著100多斤重的膽子翻山越嶺。這樣年複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想想我們自己的母親,看看周圍的母親,她們哪個不是這樣過來的?

生存一點通:

有些孩子讀小學了,卻連基本的生活處理能力也沒有,成為家庭中所謂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家長的過度關心所致。過度的嗬護,造成孩子對父母、家庭、環境的過度依賴。事事為孩子包辦,勢必隔斷了孩子同周圍環境的接觸,其結果是,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父母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喪失了自我。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自己能做到的事,決不依賴別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