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傷心欲絕
鄭和三年(1113年),是讓徽宗頭疼的一年。由於這幾年,徽宗迷戀上京城第一名妓李師師,後宮那些佳麗們,當然就很難有得幸的機會。後宮深似海。一幹貴妃、婕妤、美人、才人們寂寞難耐,幽怨聲聲,在各宮走動之餘,君對徽宗頗有怨言。婕妤、美人、才人們知道自己身份不足,便聯合起來,慫恿幾個貴妃。
徽宗好色愛美,後宮中收納了近七百多名美女,其中有名分的不下三百。在這數百美女中,又以鄭皇後為主,然後依次受寵的是劉貴妃、王貴妃、喬貴妃、韋貴妃等。
鄭皇後藏了一個心眼。她知道自己能夠坐到這個位上,全憑了討皇上歡心,如果聚眾聲討,恐怕立時便失寵。那些名分低的女人們不在乎,但她不同。何況,她總比別人獲得皇上臨幸的機會多了些。因此,當後宮佳麗們紛紛前來慫恿她挑頭時,鄭皇後就裝病在宮,概不出麵。那些佳麗們便去慫恿劉貴妃。劉貴妃是最近幾年徽宗較為寵愛的一個,因為出身貧寒,對宮中的富裕生活倒還知足,加上性格上比較穩重,所以,沒有參與後宮騷動一事。
這位劉氏不挑頭,自有人挑頭。那就是原哲宗趙煦時代的劉貴妃,後來的劉太後,徽宗的嫂子。
相當年,劉太後最初入宮時,是哲宗趙煦的乳母,由美人升婕妤,由婕妤升貴妃,然後陷害了容貌一般的孟皇後,被哲宗冊封為“昭懷皇後”,倍受寵愛,可謂名盛一時,在後宮中也是集大權於一身。徽宗登基後,為了表示尊重自己的嫂子,冊封劉皇後為元符皇後,轉年,又尊為太後,住在崇恩宮內。
劉太後雖然熬到了太後的份上,其實也不過三十幾歲的年紀。她每日深居後宮,想及哲宗已去,長夜寂寞,不免有些忍受不住,常常佇立宮門外,偷看其他宮中的燈火。燃燈處,必是徽宗正與妃子享樂,時日一久,心態有些失控。認為哲宗的駕崩,是徽宗的帝王之相所至。
從此,劉太後經常在後宮散布不利於徽宗的言語。徽宗與李師師的幽會及密道的挖掘,都是由她嘴裏傳出來的,逼得徽宗不得不派人把守在密道口,沒有徽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內。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於是,劉太後站了出來,主動擔當活動的主謀,組織了近百十位後宮佳麗,將徽宗的宣和殿團團圍住。
徽宗退了朝,習慣在宣和殿內欣賞一陣藏書古玩。這一天,他興趣上來,正要寫一首詞。突然,太監李彥慌張地進來了。
“萬歲,不好了,後宮那些娘娘們鬧起來了。”
“她們鬧騰什麼,你去一下,勸她們各自回宮,有什麼事找鄭皇後處理。”
“萬歲,奴才看這件事鄭皇後也不便處理的,挑頭的是劉太後……”
“哦。”徽宗豎耳聽了聽,外麵人聲鼎沸,亂成了一團,隻好走了出來。徽宗剛出宣和殿門口,劉太後就跳了過來,指著他的鼻子說:“趙佶,你看看自己,還有個皇帝樣嗎?每天除了弄一些書畫古玩,就是養一些珍禽怪獸,要不就出宮嫖妓,實在丟盡了大宋趙氏的臉。”
劉太後一番斥語,把後宮佳麗們嚇壞了,指責皇上可是死罪啊,她們沒想到劉太後會這麼大膽。劉太後已經想好了,反正身後跟著百十號人,大不了一起死,越亂越好。
李彥見劉太後口氣這麼重,也嚇壞了,忙上前勸道:“太後,您是不是感冒了,快清醒一下,這裏是宣和殿,可不是您的崇恩宮啊。”
“宣和殿怎麼了,我罵的就是他趙佶。”劉太後口氣更重了。
徽宗苦笑道:“皇嫂,您有什麼不滿的事可以坐下來好好地說,犯不上帶著這麼多人來起哄。”
徽宗看在哥哥的麵子上,一直對這位皇嫂恩禮又加。他越是這樣,劉太後越鬧開了,不多時,嚷得宮裏的太監、宮女全圍來了。徽宗一看,咬咬牙,心說,罷了,罷了,她不仁,別怪朕不義。想到這,徽宗下令將一幹鬧事之人驅走。
驅走,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之後,劉太後便明目張膽,拉攏朝中大員,到處宣揚徽宗與李師師的事情,甚至,公開阻撓一些朝政的頒布和實行。由於劉太後地位特殊,很多大臣不敢做主,甚至連蔡京和童貫也束手無策,最後,一切難題都推到了徽宗手上。
徽宗本人也很為難,劉太後幾乎屬於國母的身份,如果處理不當,勢必引起民怨,他隻好將球又推給了大臣們。
朝中大臣分為兩派,每天議論紛紛,就此事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最近,徽宗終於決定廢除劉太後,將她打入冷宮。不久,劉太後便自縊而亡,享年僅三十五歲。
同年秋天,還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徽宗一向寵愛的劉貴妃駕崩了。
這件事對徽宗的打擊更大,將劉貴妃追封為“明達皇後”,並特命大晟府的周邦彥做哀曲一首,敘其生平。劉貴妃生有三子,分別是趙棫、趙模、趙榛,在徽宗的眾多子女中,劉貴妃這三個兒子排行第八、第十一、第十二。此年,趙棫剛剛七歲,而趙榛隻有三歲。徽宗分別封趙棫、趙模、趙榛為益王、祈王、信王。
那一段時間,徽宗鬱鬱寡歡,情緒低落,連李師師的礬樓也無心去了。
徽宗的幾個親信太監楊戩、梁師成、李彥及朝中重臣紛紛苦思為皇上解悶的方式。高俅組織太監、宮女搞了一場蹴鞠比賽,徽宗鬱鬱依然。童貫讓人從蘇州、揚州帶來一批花石綱,可惜,徽宗看也沒看,就讓他帶下去了。蔡京親自做了一幅《江山美人》,也沒能打動徽宗。
眾人什麼方法都想了。最後,李彥心中一動,說道:“萬歲爺的心結無非是因為劉貴妃的去世而成,咱們何不從劉貴妃上做文章。”蔡京道:“李公公,劉貴妃已經仙去,難道你還能複製一個劉貴妃出來不成?”李彥道:“正是,隻要咱們找到一個和劉貴妃相象的人,肯定能讓萬歲爺心情好起來。”蔡京道:“世上也許真有和劉貴妃相似的女子,但是,要做到形似不難,難的是神似。”李彥道:“各位大人、公公,誰有更好的方法嗎?”
眾人都麵麵相覷。李彥道:“既然大家都沒有更好的方法,何不一試?”
蔡京道:“你有幾成把握?”
“多的沒有,五成。”
童貫突然想到一人,問道:“李公公所指可是崇恩宮裏的人?”李彥道:“正是,童太尉猜對了。”童貫點點頭,道:“這麼說,還真的有五成希望。”蔡京想了想說:“你所指是劉太後的侍女?”童貫道:“看來蔡大人也想起來了。”
蔡京一拍手,道:“不錯,那女子姿色出眾,麗質天生,不但和劉貴妃有幾分相似,而且也姓劉,難得的是,她懂得宮中的規矩,要模仿劉貴妃就容易了些。”
楊戩和梁師成都是見過那劉侍女的人,聞言先後點頭,表示此計可行。
李彥道:“既然各位都沒什麼意見,那就這麼說定了。”
接下來,蔡京命戶部的人去劉侍女的原籍光州查看。由於劉太後自縊後,其宮中侍女全部遷回原籍,所以通過戶部調查是一條捷徑。
十天後,戶部負責調查的人回來了,說劉侍女根本沒有回原籍去,她老家已經什麼人都沒有了,不過,倒打聽出她的父親名叫劉宗元,女兒被選中秀女後不久便到京城混生計去了。
蔡京將戶部的調查結果告訴了李彥,說:“李公公,你提的這條計策是可行的,隻是沒想到那劉侍女不知了去向,你說,接下來該怎麼辦?”
李彥道:“劉侍女未進宮之前,曾在杭州呆過一年,並拜一位姓何的雕匠為師,而且,何員外的兒子也在劉太後宮中做事,崇恩宮中的人遣散後,或許劉侍女隨何太監走了,這事童公公也是知道的,不妨讓人去杭州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