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在描述海上盟約這段曆史時,曾著說金人的不講信用。因為遼亡後,金人並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事實上,宋國占了大半的原因。宋徽宗答應了阿骨打,要南北夾擊遼國,但是,卻遲遲未能出兵,形成夾擊之勢。

而阿骨打隻好單方作戰,與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完顏闍母率領的大兵,會師渾河,合兵一處,攻打上京。簫兀納死後,蕭撻不也便任了上京留守。蕭撻不也曾在河店與金兵大戰,當時兵敗,引以為辱。

阿骨打派三千趕死隊衝鋒在前,每個人都打著活捉耶律延禧、拯救契丹百姓於水火的旗號。這樣的旗號無非就是告訴遼人,金國挑起戰火,不是出師無名,而是要推翻耶律延禧的統治,把受苦受難的契丹人解救出來。

兵法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阿骨打智勇雙全,平常沒事就研究孫子兵法,寄希望於兵不刃血而屈人之兵。但是,他沒有想到,首戰便遭到了蕭撻不也的頑強抵抗。蕭撻不也深受天祚帝知遇之恩,誓死相報,親率衛兵,在城樓督戰,將士們見主帥不怕死,自然也就個個奮勇當先。

阿骨打見三千趕死隊未能震懾住遼人,又想出一計,他親自寫了一封降書順表,接過弟弟完顏闍母手中的弓箭,將弓拉滿,嗖地一聲把降書順表射進了上京城。降書順表上說:“蕭將軍,聽聞將軍守城,連日來加固工事,相當操勞,阿骨打特來拜會。今遼國氣數已盡,天祚帝隻知狩獵,不理朝政,實不足依附。阿骨打已備好薄酒,將軍何不下城,你我共飲幾杯……”

蕭撻不也看完降書順表呸了一聲,讓守城兵士齊喊“保家衛國,誓死效忠”的口號。

在寧江州一戰中,蕭撻不也的孫子死於金人之手。現在,無論是從家仇還是國恨說起,蕭撻不也都不會投降的。

阿骨打聽到上京城上傳來一陣呐喊聲,大怒,道:“蕭撻不也,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眾將士,給我攻城,誰第一個登上城樓,我將女兒許配於他。”

一聲令下,千軍萬馬排山倒海般撲了過來。

金兵大舉攻城,攻勢一輪緊似一輪。遼兵死守,箭射完了,就用石頭砸,石頭砸完了,就抱著金人滾下城去,戰爭進行的相當激烈。

金人中金兀術、粘罕、完顏宗雄、銀術可、完顏婁低等將紛紛向城樓爬去。這些都是金國大將,武藝非凡,他們各持一條雲梯,“噔噔噔”眨眼便爬上了一半。蕭撻不也在城池上見了,大吃一驚,急命身邊的兵士去砍雲梯,無奈,金兀術等人箭法神奇,沒有人能挨到雲梯邊上。眼看三人又爬上了幾丈,蕭撻不也抽出身後僅有的三支箭,嗖嗖嗖,朝著最近的金兀術射去。蕭撻不也力大無窮,箭去如閃電,把站在城下的阿骨打嚇得臉色大變。再見金兀術左手抓著弓,右手抓住雲梯,身子向左一扭,躲過第一支箭,順手抓在手裏,接著,又躲過了第二支箭,順手又抓在手裏,卻由於雙手沒有著落,身子向下墜去。眾將士都是一聲驚叫。驚叫聲還未落地,金兀術突然伸腳勾住雲梯,下落之勢頓止。然而這時,蕭撻不也的第三支箭又到了,這支箭射向的是金兀術的頭心。

蕭撻不也似乎早就算計好了金兀術的落腳之處,所以這第三支箭幾乎在金兀術還沒有下落時就已經射出了,等到他用腳勾住雲梯,那支箭已到眼前。

金兀術猛地向後一仰,倒栽下去。

隻聽城下又是一陣驚叫聲,所有的人包括城上的遼兵,都以為金兀術中箭而落了。誰知,再看時,隻見金兀術頭下腳上,正躺在雲梯上呢。原來,金兀術急中生智,雙腳勾住雲梯,向下倒去,堪堪躲過第三支箭。

好險!

金兵見四皇子安然無恙,無不喊好。金兀術索性再秀一把,他頭下腳上,搭弓在手,嗖嗖兩箭,將兩個欲搶雲梯的遼兵射下城來,然後,猛地一翻身,騰空而起,再想射箭,卻突然發覺剛才自己倒栽之時,箭羽已經全掉下去了。

金兀術索性將鐵弓為武器,朝遼兵一陣拍打。接著,完顏宗雄和完顏宗望也上來了。三人施展開兵器,遼人擋著立死,不多時,銀術可等其他將領和金兵陸續上了城牆。遼人抵抗無力,紛紛受降。蕭撻不也見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在金兵的輪番進攻下,不到中午就淪陷了,禁不住仰天一聲長歎。

阿骨打非常高興。當時,在他身邊有兩位使者,一位是遼使習烈泥。習烈泥乃天祚帝的兒子,被封為趙王。一位是宋使趙良嗣。趙良嗣原本也是遼人,十幾年前童貫曾出使遼邦。趙良嗣當時在遼邦不得利,於是便傍上了童貫,來到宋國。希望從此能仕途順暢,高官得坐。隻可惜,直到宋金結盟,由於他出了一個點子,很對徽宗的心思,也被重用,差不多成了駐金大使。

一般說來,兩軍交戰是不斬來使的。

阿骨打讓宋遼兩位使者跟隨行軍,目的就是讓他們見識一下女真人的勇猛。果然,看後,習烈泥和趙良嗣都是心事重重。

習烈泥想些什麼,沒有人知道。戰爭結束,習烈泥告辭阿骨打,投奔中京去了。趙良嗣想些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不過後來有人猜測,趙良嗣或許在後悔投奔宋國吧。他已經隱隱看出了金人雄霸天下的野心和能力。

阿骨打攻下上京後,本想繼續攻打中京。但是他的大兒子完顏宗幹認為,金人已經深入遼邦內髒,遠離了自己的大本營,各種給養運輸線越來越長,而且兵士也疲憊不堪,不易繼續做戰。阿骨打一想,大兒子的話非常有理,於是誠懇接受,在上京附近休兵整頓,安撫上京的遼民,剿滅殘餘的遼兵。

接下來,阿骨打論功封賞,在攻取上京之戰中,金兀術是第一個登上城樓的,接下來,依次是完顏宗雄、完顏宗望、銀術可、完顏婁底和粘罕幾乎是同時登上的城樓。

阿骨打果然沒有食言,由於金兀術是他的四兒子,所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第二名完顏宗雄。

回頭再說中原戰亂。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宋江等人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徽宗急召各相關州府首腦開會。青州、齊州等各地知州立主剿滅。而亳州知州侯蒙上言道:“萬歲,宋江等人起於民間,如采取討伐之策,恐失民心,不若派人前去招降。一則可安撫民心,彰顯吾皇仁慈,二則可免兵戰之苦。”

徽宗一向是不喜歡打仗的,因此采納了侯蒙“赦過招降”的建策,下旨招安。“赦過”即赦免過錯的意思,就是說隻要宋江等肯歸順朝廷,那麼以往的罪過統統免去。誰知,不久侯蒙死了,招安的事就擱下了。主戰派的呼聲漸高,徽宗便命歙州知州曾孝蘊討伐。沒等曾孝蘊調集齊人馬,宋江等人早就南下了,在沂州附近與官軍展開了遊擊戰術。

當宋江四處轉戰之時,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臘在歙縣七賢村起義,連克處州、秀州等地,與宋江遙相呼應。十二月,方臘又攻陷睦州、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

一路上,百姓紛紛響應,參加義軍。方臘勢力大增,接著,又攻陷歙州、婺源、績溪、祁門、黟縣、富陽、新城等地,直逼杭州。

官逼民反,古來的農民起義大多如此。當時,農民收獲的茶葉賣不出去,即便賣了也不夠交稅的。又趕上浙西大旱,多日無雨,禾苗幹涸,收成無望,而官吏還在逼迫百姓納稅,百姓能不造反嗎?

方臘揭竿起義,與宋江的旗幟不同,方臘舉的是“劫取大家財,散以募眾”的旗幟。他決心徹底推翻宋朝,解脫天下所有勞苦大眾。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發起了沂州攻堅戰。此戰持續三天,雙方死傷慘重,宋江等人因後續給養不足,兵士多餓著肚子上陣,最後,被知州蔣園擊敗。宋江等人轉戰淮陽軍,占據了楚州、海州。

曆史中的宋江與《水滸傳》中有諸多不同之處。曆史中的宋江才智過人,而且善於用兵,戰術多變,而且,還是一位武學高手。元代陳泰曾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描述:“宋之為人,勇悍狂俠”。

大宋境內先後出現了兩波農民起義軍,徽宗異常驚慌,決定仍以侯蒙之計,設法先招降一方,然後讓其中一方去對付另一方,負責招降宋江的人,便是海州知州張叔夜。

張叔夜到達海州時,軍情已十分緊急,折可大、折可求兄弟帶著他察看海州城防。張叔夜聽聞宋江的兵馬已經奔海州而來,馬上命令守城將士嚴陣以待。誰知,等了幾個時辰後,並不見義軍的動靜。張叔夜暗想,那宋江是足智多謀之人,他當然知道自己四處轉戰,居無定所,難以久戰,但是,他們為什麼不速戰速決呢?

張叔夜認為宋江肯定另有所圖,於是派人四處巡視。終於,有人回來稟報,說有十幾艘官船被義軍劫去了,義軍正準備從海上進攻。

張叔夜馬上組成一支敢死隊,在城外埋伏。

敢死隊出城前,張叔夜親自給他們訓話:“各位勇士們,本府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當你們走出海州城後,城門將不再開啟。也就是說你們隻有向前,不能後退,從現在開始,你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出發吧。”

等趕死隊出城後,張叔夜派折可大、折可求兄弟,各帶精兵兩萬,埋伏在海邊岩石後,然後又派幾百士兵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海邊搬運物品。

沿海路進攻的宋江見了“商人”果然上當,他們四處轉戰,最缺的就是物資,手下將士早就忍耐不住,沒等船隻靠岸就跳進水中,向岸上遊去。

此時,宋江站在中間的帆船之上,左邊站的是盧俊義,右邊站的是吳用,身後站的是阮氏三兄弟、李逵和花榮。其他二十八兄弟每兩人為一組,駕駛著十二艘帆船,分列兩廂,破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