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宋師伐遼
忽忽數月,這天,眾兄弟正在禦拳館中飲茶,忽然吳用匆匆而來,眼中血紅,胸襟盡濕。眾人猜知發生了什麼大事,紛紛站起,直愣愣地望著他。吳用臉現悲哀之色。道:“兄弟們,宋哥哥走了。”
“什麼?”李逵撲過去問:“吳用哥哥,宋哥哥怎麼會?”
“唉,各位有所不知,宋哥哥雖然被皇上封賞,但是想及梁山好漢死亡大半,內心無一日不悲傷,久而久之,情誌鬱結,不治而去。”
眾兄弟聞言放聲大哭。此時,在京的隻有燕青、李逵、花榮、呼延綽、柴進等五人。武鬆耐不住寂寞,早與花和尚雲遊天下去了,而其他兄弟,各去了封地。聽到宋江噩耗,燕青等人隨吳用前往楚州拜祭。
到了楚州時,其他兄弟也陸續從各地趕來,兄弟們為宋江披麻戴孝守靈。
等安葬了宋江,梁師成帶著聖旨來了,李逵怒道:“人都埋了,皇上才派人來吊唁,還有個屁用。”
梁師成道:“誰說本公是來吊唁的?各位接旨意吧。”
吳用和燕青一左一右硬是把李逵摁下了。梁師成這才宣讀聖旨,原來,朝廷派梁山泊原班人家立即組合,到童貫軍中聽令,即日開拔宋遼邊境。
李逵怒道:“梁山三十六兄弟,征方臘損傷大半,如今隻剩下了十四人了,皇上還想把我們葬送到宋遼戰場上嗎?”梁師成大怒:“你這是什麼話?身為大宋子民,自然要為國家社稷著想。”
“趙佶為什麼不自己去?”李逵跳起來說。
梁師成喝道:“好啊,竟然敢直呼萬歲的聖諱,來啊,給我綁起來。”梁師成喝了一聲,見眾人沒人肯動,一愕,又見有幾人手按在寶劍之上,正瞪視著他,暗道:不好,早就聽人說梁山草寇個個無法無天,別把腦袋丟在這裏。想到這,梁師成已有了走意。
這時,眾人都站了起來。吳用過來深施一禮,道:“梁公公,我家宋哥哥剛剛入土,請原諒李逵兄弟悲傷的心情,聖旨我們接了,您看等我們處理完宋哥哥的事再動身好不好?”
梁師成哪裏還敢說個不字,忙道:“好,好,就以吳大人的意思,本公回去複命了。”說著,梁師成趕緊脫離了這危險之地。
梁師成走後,梁山兄弟分為數派,展開了激烈討論。吳用、關勝、呼延綽、花榮、柴進幾人認為還是以國家存亡為主,為國盡忠。李逵、劉唐、秦明、楊誌、徐寧卻以為徽宗昏庸無能,應棄官不做,再立山頭去。盧俊義、燕青、花和尚、武鬆屬於瀟灑自由派,不想再管什麼國家大事。
梁山兄弟議論了多日,始終難以統一起意見,最後隻好含淚分手。吳用、關勝、呼延綽、花榮、柴進、楊誌去了童貫營中。李逵、劉唐、秦明、徐寧重新占山為王去了,而盧俊義帶與燕青不知去向,花和尚和武鬆行走江湖,雲遊天下去了。
徽宗決定對遼大舉進兵。是因為金國阿骨打再次催促其聯合出兵。這一次,徽宗沒有遲疑,果斷地下了出兵命令。徽宗之所以毫不猶豫,是因為此時遼國正處於政治內亂中。
上京之戰時,耶律延禧正在外麵打獵。聽說上京失陷後,他便灰溜溜地去了西京。耶律延禧到了中京後,便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他倒是個肯於麵對現實的人,知道金人來勢甚猛,說不定自己哪一天就嗚呼了,還是讓皇位有個著落吧。
耶律延禧有六個兒子,一個是耶律習烈泥,趙王,剛剛從上京金人那裏回來。一個是耶律敖盧斡,晉王,文妃生。一個是耶律雅裏,梁王。還有秦王耶律定,許王耶律寧,都是元妃所生。另外一個就是燕王耶律撻魯。在六個兒子中,耶律延禧比較喜歡晉王。晉王敖盧斡,是天祚皇帝的長子,正值青春年少,善於騎射,為人謙虛溫善,甚得人心。
當時,南軍都統耶律餘睹欲立晉王敖盧斡。敖盧斡是文妃所生,而耶律餘睹是文妃的妹夫。
保大元年(1121年),耶律餘睹與文妃密謀立敖盧斡為太子。誰知,消息走露,被蕭奉先得知。蕭奉先是元妃的哥哥,想立妹妹所生的秦王耶律定為太子。所謂一人升天,雞犬得道。古來做官的人,多喜歡找一棵好乘涼的大樹。蕭奉先這些年之所以在遼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非就是依仗著自己的妹妹是耶律延禧的寵妃。但是,他知道,一旦晉王立儲接班後,文妃的兒子和耶律餘睹就會得勢,而自己便會失去依靠。
蕭奉先為了暗算耶律餘睹,在時刻尋找著機會。一天,機會終於來了。耶律撻葛裏的老婆和耶律餘睹的老婆在軍中相會。蕭奉先於是向耶律延禧彙報,誣陷耶律餘睹結交駙馬蕭昱、撻葛裏,要謀權篡位。耶律延禧一向對蕭奉先的話聽著順耳,很少問個為什麼,因此,馬上下令將駙馬蕭昱和耶律撻葛裏的老婆殺了。
但是,蕭奉先明白,隻殺了這幾個人不起作用,主要是晉王的後台文妃和耶律餘睹。因此,暗中買通人,汙蔑文妃為“篡位”活動的幕後主使,耶律延禧大怒,於是將文妃賜死。當時,耶律餘睹行軍在外,所以免了殺身之禍。不過,耶律餘睹明白,耶律延禧已經昏到連文妃也殺了,自己早晚要被砍頭。悲憤之中,耶律餘睹帶人要投奔金人而去,怎奈,途中遭遇大雨,沒能走成。
耶律延禧派北宰相蕭德恭、歸州觀察使蕭和尚奴、大常袞耶律諦裏姑、四軍太師蕭幹等人一路追捕到了閭山。蕭和尚奴道:“蕭奉先恃寵,蔑害官兵。餘睹乃宗室雄才,素不肯為其下。若擒之,則他日吾輩皆餘睹矣。不如縱之。”眾人紛紛點頭,都不忍再追。回到西京向耶律延禧彙報,說追趕不及,被耶律餘睹跑了。
宣和四年(1122年)正月,金兵終於攻陷中京大定府,耶律延禧聞訊出逃。耶律延禧被趕出中京後,耶律淳在燕京稱帝,建號“建福”,封李處溫為太尉,總領軍事大權,升郭藥師為衛上將軍、涿州留守。
郭藥師是渤海鐵州人。耶律延禧天慶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殺了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國皇帝,起兵暴亂,迅速攻占了遼東五十餘州。耶律延禧封耶律淳為都元帥,在燕雲一帶招募遼東受暴亂之苦的難民。耶律淳將難民中的青壯年集結起來,號稱“怨軍”,分為前錦營、後錦營、前宜營、後宜營、岩州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共八營,近三萬人,郭藥師就在其中。
保大元年(1121年),由於怨軍將領董小醜在進攻利州時,被高永昌戰敗,耶律淳為正軍紀,將其斬首,引發了“怨軍”的怨氣。董小醜的部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紛紛暴亂,耶律淳慌忙申請援軍。遼國都統耶律餘睹與蕭幹帶官兵前來鎮壓。當時,“怨軍”中的郭藥師由於勇武過人,很受蕭幹重用。郭藥師率兵殺了羅青漢等人。
暴亂平息後,耶律餘睹回師,蕭幹留下輔助耶律淳。耶律餘睹臨走前對蕭幹道:“‘怨軍’是難民集結而成,未經過嚴格的軍管製度,桀驁不馴,日久難說不會再惹出事來,不妨將他們四下遣散,再暗中派兵誅殺,以絕後患。”蕭幹想起郭藥師的勇猛,道:“‘怨軍’中也有忠勇之士,怎能誅殺?”兩人意見不同,最後,耶律餘睹提議將剩下的近萬名“怨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等人統領,留在蕭幹帳下,另一部分由耶律餘睹帶走。蕭幹知道,由耶律餘睹帶走的那部分“怨軍”肯定後果難料,但是,讓其欣慰的是,他所器重的郭藥師等人卻保住了性命。
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耶律延禧逃奔夾山,耶律淳稱帝後,接受蕭太後及蕭幹的建議,將“怨軍”更名為常勝軍,讓涿州留守郭藥師兼常勝軍都管。
四月,徽宗見遼國氣數已盡,封童貫為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率兵進攻遼國。宋將楊可世、辛興宗先後與遼將耶律大石、蕭幹對陣,由於宋兵戰鬥力軟弱,而遼人在喪國之時,都呈現出破釜沉舟的精神,因此,宋兵在雄州、莫、塘泊、保州、真定一帶接連潰敗,死傷無數。
六月,耶律淳病死,他的老婆蕭普賢自封皇太後,接管新政府。蕭太後怕自己乃一女流,無法號令天下,隻好拜蕭幹為樞密使,基本接替了李處溫的軍權,同時又將新遼政權納入手中。為近一步收攏蕭幹為自己賣力,蕭太後又認蕭幹為幹爹。蕭幹認了幹女兒後,果然不存二心,竭力輔佐她,其他眾將也都臣服。
再說耶律延禧逃出居庸關後,聽說耶律餘睹引領金人攻城克池,心中大為懊悔。
耶律餘睹逃跑後,遼國政界大亂。晉王每日憂心重重,足不出宮。不久,耶律撒八等幾個與蕭奉先對立的大臣,也開始圖謀立晉王。隻可惜,都遭到了蕭奉先的壓製。蕭奉先知道晉王不死,肯定還有人會謀立,不如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上書耶律延禧,誣晉王先是串通耶律餘睹,後又串通耶律撒八,欲將大遼獻給金人。耶律延禧信以為真,於是賜晉王敖盧斡縊死。有內侍素來喜愛晉王,連夜去向晉王報信,勸其逃亡。敖盧斡搖頭說:“安能為一己之軀,而失臣子之大節!”敖盧斡不想落個叛國的罵名,於是坐等聖旨和執行官來,慷慨就死。敖盧斡死後,耶律撒八也被蕭奉先害死。
不久,耶律餘睹帶兵逼近行宮,耶律延禧倉皇逃脫,連傳國璽也丟進了桑乾河裏。二月,金師在北安州戰敗奚王的部隊。三月,金兵又出嶺西,向耶律延禧追來。耶律延禧慌忙逃竄白水濼,一路上,身邊大臣投降金人者先後已有數十。不久,耶律延禧來到古底倉,剛想喘口氣,忽然發現一隊金兵殺來,慌亂中,隻好跨上一匹快馬,逃進了夾山。
到了此時,耶律延禧才清醒過來,意識到蕭奉先的誤國,不由得指著他罵道:“是爾父子誤朕至此,今欲誅汝,何益於事!恐軍心忿怨,可速行,勿回頭。”意思是說,我已經知道你害我之深了,本想殺了你,但又怕軍心慌亂,現在我罷了你的官,你走吧,走的越遠越好,別讓我看到你,否則,你就得死。
蕭奉先灰溜溜逃走,但沒逃出多遠,他的手下突然發難,將其綁了起來,扭送給金兵。蕭奉先昔日仗著妹妹的勢力,在朝中一手遮天,連身邊的人也惱怒了。金人扭送蕭奉先欲押解而歸,路上遇到一夥遼兵,雙方一番激戰,遼將耶律可許趁機搶回蕭奉先。
蕭奉先感激涕零,對耶律可許道:“多謝將軍救命之恩,來日必有回報。”耶律可許冷哼道:“蕭奉先,你以為本將是救你嗎?錯。”
說著,遼將將他押到耶律延禧身邊。耶律延禧見蕭奉先還是回來了,於是將其賜死,一代奸相弄權禍國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按理,此時正是遼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之時,如果宋國軍隊能夠全線出擊,收複燕雲十六州並非難事。但是,宋國主帥童貫卻因為一己之私延誤了戰機。
在得知了遼邦內部紛亂後,徽宗便認為有機可乘,派蔡攸前往童貫軍營中督軍,以盡快拿下遼國全境。
徽宗派蔡攸督軍,原是一番好意,他怕軍中有什麼需要督辦的,有蔡攸隨軍,可隨時解決。但是,童貫卻以為不這麼想。即使徽宗派遣別人,他也不能忍受,何況蔡攸是蔡京的兒子。童貫見蔡攸來到,表麵上裝作一副和悅的樣子,暗中卻按兵不動,看他怎麼督軍。
等了幾天,蔡攸見童貫的大軍駐紮在大名府與真定府一線,卻久久沒有出兵。蔡攸覺得奇怪,便問:“童太師,是不是軍中還缺少什麼?”
童貫道:“各編製已經齊備,不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