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江山傾覆(3 / 3)

資料九:北宋律法

宋刑統:由於在宋朝和唐朝之間有了一個混亂的五代十國,所以宋朝繼承的法律名稱沒有沿用唐律,而是沿用了後周的“刑統”名稱,結果就有了特殊的《宋刑統》。後來,由大理寺刻板印刷發行全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統》和唐律一樣也是十二篇,除了個別要避諱的字外,內容和唐律竟然基本一致,可見唐律對於《宋刑統》巨大影響。除了大量本朝的詔敕外,也收錄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詔敕,作為參考。

五刑製度也是沿用了唐律的規定,其他有關定罪量刑的規定如議、請、減、贖等也和唐律相同。但宋朝的刑罰也有了一些變化,如淩遲刑的開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時期。

製定:宋朝的立法活動,始於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當時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等人奏請朝廷建議修訂法律,得到朝廷同意後,由竇儀等人主持其事。次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並於同年八月「謨印頒行」,使其成為中國曆史上首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內文:《宋刑統》的體例,仿照唐末的《大中刑律統律》、後唐的《同光刑律統類》和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而製定。

其律文隻是《唐律疏議》的翻版,除「折杖法」外很少變動。但其收集了唐朝開元二年(714年)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近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範,根據需要選出209條(包括「起請」32條)附於律文之後,與之並行。這是《宋刑統》與《唐律疏議》的重要區別。其篇目,仍與唐律一樣,共12篇、502條,不過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

修改:《宋刑統》自頒布以後,雖於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數次修改,但改動很少,正如《宋刑統·序》說「終宋之勢,用之不改。

資料十:汴梁鐵塔

汴梁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建於北宋時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曆史鐵塔在陽光下巍然屹立,共有十三層,約55米高,頗具氣派。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稱之為“鐵塔”。鐵塔磚麵飾以栩栩如生的飛天,麒麟,伎樂等數十種圖案,雕刻精細,惟妙惟肖。 鐵塔的塔身,每塊磚上都雕有佛像。塔內的光線十分微弱,入塔的路也相當狹窄。登階而上,僅可透過每層的塔窗向外眺望,鳥瞰全景,心曠神怡。書法家米芾書寫:“天下第一塔”

————————————————————————

本書參考書籍:《宋史》、《遼史》、《續資治通鑒》、《開封府狀》、《靖康稗史箋證》、《宋俘記》。

後記一:宋徽宗女兒的悲慘命運

宋徽宗共有34個女兒,在靖康之恥中,多數帝姬被金人淩辱或搶為妻妾(政和三年,公主改稱為帝姬)。

嘉德帝姬趙玉盤(1100-1140):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封德慶公主。靖康之變時28歲,初嫁左衛將軍曾夤。靖康之變後,為金宋王完顏宗磐妾,完顏宗磐被金熙宗誅殺後,嘉德帝姬沒入宮中侍金熙宗,死於天眷三年十二月。

榮德帝姬趙金奴(1103-?):母顯恭皇後王氏。初封永慶公主,改封榮福。靖康之變時25歲,初嫁左衛將軍曹晟。靖康之變後,為金完顏昌之妾,完顏昌為金熙宗誅殺後,榮德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趙金羅(1106-1127):初封淑慶公主,改封安福。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宋左衛將軍邦光。靖康之變後為金之都統完顏闍母所占,同年十月二十六日被折磨死於完顏闍母寨。

茂德帝姬趙福金(1106-1128):初封延慶公主,改封康福。靖康之變時22歲,初嫁宣和殿待製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茂德帝姬先為金二皇子完顏宗望所占,後完顏宗望死,又為完顏希尹所占,第二年,被折磨死於完顏希尹寨。

成德帝姬趙瑚兒(1110-?):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向子房,入金後入洗衣院。

洵德帝姬趙富金(1110-?):靖康之變時18歲,初嫁田丕,靖康之變後,為金珍珠大王完顏設也馬之妾,設也馬即國相完顏宗翰之子。

顯德帝姬趙巧雲(1111-?):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劉文彥,入金後入洗衣院。

順德帝姬趙纓絡(1111-?):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初嫁向子扆,靖康之變後,為完顏宗翰所占,後離開完顏宗翰寨去五國城,為金東路都統習古國王按打曷所拘,死於按打曷寨中。

儀福帝姬趙圓珠(1111-?):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完顏宗弼(金兀術)所占。

柔福帝姬趙多富(1111-1142):又名嬛嬛,母懿肅貴妃王氏。靖康之變時17歲,未嫁,先為完顏宗望所得,北上時又為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所占。入金後,為金太宗吳乞買所占,後入洗衣院,又為完顏宗賢帶出,最後完顏宗賢將其嫁於徐還。1130年逃回南宋。1142年被高宗趙構生母韋氏指為假冒被趙構誅殺。但《隨園隨筆》和《竊憤續錄》認為韋氏在金國也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後為名聲計殺柔福帝姬以滅口。

保福帝姬趙仙郎(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仁福帝姬趙香雲(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惠福帝姬趙珠珠(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寶山大王完顏斜保妾。

永福帝姬趙佛保(1112-?):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入金後入洗衣院。

賢福帝姬趙金兒(1112-1127):靖康之變時16歲,未嫁,靖康之變後,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於劉家寺。

寧福帝姬趙串珠(1114-?):靖康之變時14歲,未嫁,靖康之變後,為兗王完顏宗雋之妾。完顏宗雋被金熙宗誅殺後,寧福帝姬入宮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趙金珠(1116-?):母貴妃劉氏。靖康之變時12歲,入金入洗衣院居住。

令福帝姬趙金印(1118-?):靖康之變時10歲,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華福帝姬趙賽月(1119-?):靖康之變時9歲,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慶福帝姬趙金姑(1121-?):靖康之變時7歲,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入金宮侍金熙宗。

純福帝姬趙金鈴(1124-?):靖康之變時4歲,入洗衣院居住,長大後先為完顏設也馬之妾,後被遣嫁王成棣。

後記二:宋的延續——南宋

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

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發動軍民抗金。不久,他罷免了李綱,啟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把宋軍防線由黃河一線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從而使抗戰形勢逆轉。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輕易即渡過黃河,並在不到三個月之內即占領了西自秦州、東至青州一線之廣大地區。高宗否定了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複”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沉迷於偏安一隅。

有詩曰: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宋詩人林升題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詩。宋高宗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歎:“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誌的淫靡歌舞,什麼時候才能罷休?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後記三:徽宗與欽宗的結局

宋徽宗在五國城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享年54歲。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宋徽宗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紹興二十六年(1156)六月,宋欽宗病死。直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欽宗的死訊才傳到南宋。高宗表麵上痛不欲生,內心卻暗自高興,因為從此再也不必擔心類似嶽飛的將士,口口聲聲要“迎二帝還朝”了。七月,上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後記四:北宋滅亡後的李師師

關於李師師的後來,史書上並無權威記載,不過自古流傳著這樣幾種說法:

一、金國統帥撻懶率領大軍攻破汴京城,擄走了徽宗,聽聞李師師的豔名以及其和宋徽宗的故事,於是到處搜查。傀儡皇帝張邦昌熟悉汴京城地形,知道李師師喜歡活動的地方,便帶著金兵們把李師師抓到了。李師師見到張邦昌後大罵:“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誌。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意思是說,我隻不過是個低賤的妓女,受過皇上的寵愛,到現在都感恩不盡,現在皇上給抓住了,我願意以死來報答他,絕不苟且偷生,但你們這幫人高官厚祿,朝廷有什麼對不起你們的地方,但你們卻幹出了叛君賣國的勾當?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主,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拔下頭發上別著的金簪自刺喉嚨,不死,又折斷金簪吞下去,這才死了。

還有人說,當時,是侍女蘭兒代她死節,而李師師已遠走江南。

二、宋室南渡後,李師師輾轉來到江市,流落在湖廣一帶,艱難無以自存,不得已重操舊業,但他經離亂,受盡折磨後的李師師已心緒蕭索,容顏憔悴,僅賣唱度日。南渡士大夫慕其盛名,常邀她參加酒會,席上她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是:

輦彀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遇湖湘;

縷衫檀板無顏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三、當李綱主持東京保衛戰時,李師師曾將全部家財捐贈出來,助宋軍抗金。靖康之難中她已出汴京,在慈雲觀中做了女道士。

四、李師師南逃後,士大夫多把她當作紅顏禍水,不肯與她交往。窮愁潦倒的李師師嫁給商人為妾,溺死在錢塘江中。

五、與梁山泊好漢燕青歸隱江湖,漂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