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江山傾覆(2 / 3)

康王走了出來,假裝無限悲痛地說:“眾將軍,國破家亡,期望眾將軍誓死保我大宋江山不被金人踐踏,剛才李馬將軍的話小王聽到了,他是陷小王於不義,二帝尚在,小王決不能偏安登基,以背罵名。”

眾將都望著康王,不知他這話是出自真心,還是虛假之詞。

康王見眾將似疑自己,突然拔出李馬腰下的寶劍,道:“大宋江山不在,我趙構無顏再苟活於世,眾位將軍,永別了。”說罷,康王橫劍就要自殺。李馬慌忙將劍奪了下來,與眾將呼啦跪倒一片。

李馬道:“康王萬不可絕望,二帝雖然被禁,但是,我大宋還有半壁江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康王千歲,我們應化悲痛為力量,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啊。”

康王見狀,這才摸了把淚道:“李將軍的話令本王茅塞頓開,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不能做匹夫之勇,否則就成了千古罪人,眾將請先就近安營,待機行動。”

宗澤等人紛紛領令,大軍駐守相州。不久,康王在應天府繼位,是為高宗,改年號為“建炎”。趙構即位後,金兵開始對其進行攻擊。趙構為保留自己的皇位,不敢與金人以死相決,夾尾南逃,偏安杭州,是為南宋。

再說金人進入汴梁後,在郭藥師的帶領下,好一頓掠奪,尤其是趙佶為自己打造的艮嶽和藏寶的宣和殿,更是遭到了搶劫。不但那些奇石異寶,連趙佶收藏的書畫,甚至趙佶那幅最為珍愛的《清明上河圖》和兩半幅《江山》,也落到了金人手裏。徽宗原本要將兩半幅《江山》裝裱一處,但是,由於《江山》裂痕吻合處下方有一缺口,乃是江山之基。徽宗想過要補畫一基,但由於色調不符,終於放棄,後來,這兩半幅《江山》就一直分藏在兩個天蠶絲囊中。

粘罕等人進了宣和殿,郭藥師便到處尋找,終於尋到兩個天蠶絲囊,欣喜道:“元帥,這就是趙佶念念不忘的巨畫《江山》。”

“《江山》,快打開看看。”

郭藥師將絲囊放在龍案上,剛拿起一把鑰匙,突然間,樓頂上“哢嚓”一聲,破了一個缺口,就在眾人一愣間,一個青衣蒙麵人跳了下來,抓起桌子上的一個絲囊,待要抓另一個時,金兵已圍了上來。那人隻好飛身躥上樓頂,從破口處逃去。

那人一直逃到鎮安坊西樓之上,見了李師師,摘下蒙麵的布巾,原來,他便是與盧俊義去了大名府的燕青。李師師道:“弟弟,可曾將《江山》拿來?”燕青將半幅江山放在桌子上,道:“隻可惜,下手慢了些,隻得到半幅。”

“也好,有這半幅,就等於我大宋半壁江山,弟弟,你快些收好,趁亂出城去吧。”

“你姐姐呢?”

“姐姐在京城多年,不想再往他處去了。”

燕青正要說話,突然外麵人聲嘈雜。

燕青將半幅《江山》揣好,道:“姐姐略等,我去殺個痛快。”說著,燕青從窗口飛出來,見金線巷裏來了幾十個金兵,他大喝一聲,跳了下去。

當趙佶聽說自己珍藏的寶貝落到了金人手裏,無比的痛惜,更令他悲痛和恥辱的是,後宮佳麗,那些妃子、宮女、公主們,也被擄上了北去的牛車。

金軍是分兩路撤退的。一路由完顏宗望押著趙佶、鄭皇後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先行一步,沿滑州北上。另一路由粘罕押解,由鄭州經山西北上,主要是欽宗、太子及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何栗(身陷北庭,絕食而死)、同知樞密院孫傅、簽書樞密院事張叔夜(行至白溝,絕食而死)、禦史中丞秦檜(秦檜由於反對張邦昌為帝,得罪了金人,被掠去了金國。在此之前,秦檜還算不上一個奸惡之輩,到了金國,秦檜為謀生路,賄賂粘罕,金太宗將其送給撻懶任用,從此,秦檜逐漸成為金人的走狗)、中丞陳過庭、兵部侍郎司馬樸(司馬光從孫)、轉運使呂頤浩(後被金人放歸,南宋高宗時知揚州,官至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員,還有一些禮器、古董、書籍、字畫、財帛等。

徽宗一行3000多人,分乘800餘輛牛車,一路淒淒惶惶,受盡屈辱折磨。妃嬪、公主、侍女被金人奸淫而死者眾,至上京時,隻剩下800餘人。

建炎二年八月,兩位亡國之君徽、欽二帝來到了上京。金太宗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昏德侯,不久,金太宗又將徽、欽二帝趕至荒涼偏僻的邊陲小鎮——五國城。被囚禁的日子裏,徽宗傷感於國破家亡,寫下了《在北題壁》這一抒發心境之作。詩曰: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天南無雁飛。

————————————————————————

資料一:北宋曆代皇帝在位時間表

(公元960年-1127年)

皇帝

即位(公元)

退位(公元)

太祖

960年

976年

太宗

976年

997年

真宗

997年

1022年

仁宗

1022年

1063年

英帝

1063年

1067年

神宗

1067年

1085年

哲宗

1085年

1100年

徽宗

1100年

1125年

欽宗

1125年

1127年

資料二:北宋地理、人口、建築

1、人口北宋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

2、皇城地理位置:由朱雀門進崇德樓便是皇城。皇城靠東角樓處為秘書省,西角為尚書省,另兩角,右角為寶籙宮,左角為禁中。由宣德樓直進,便是大慶殿,大慶殿往左,為長慶門,門下省、殿中、中書省、樞密院、凝暉殿。再往裏左右各有一銀台門。再往前一字排開有左右嘉肅門,東西大街,靠右是東華門。再往裏,由右往左分別是:太子宮、紫宸殿、文德殿、垂拱殿、皇儀殿、集英殿。寶籙宮由晨暉門進;禁中由宣祐門、會通門進入。禁中內另有內諸司。

皇宮南有三門:中曰宣德,東曰左掖,西曰右掖。

東西有東華門、西華門。

北有玄武門。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正衙殿曰文德。

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

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

東有升平樓舊名紫雲,宮中觀宴之所也。

宮後有崇政殿,閱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殿西有延和殿。

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宮中又有延慶、安福、觀文、清景、慶雲、玉京、延春閣、福寧殿。東西有左、右昭慶門。觀文殿西門曰延真,東真君殿曰積慶。

龍圖閣,下有資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閣下有群玉、蕊珠二殿,後有寶文閣。

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輝門。後苑東門曰寧陽,即宣和門。苑內有崇聖殿、太清樓,其西又有宜聖、化成、金華、西涼、清心等殿,翔鸞、儀鳳二閣,華景、翠芳、瑤津三亭。

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殿北有柔儀殿。

崇徽殿北有欽明殿。

延福宮北有廣聖宮。內有太清、玉清、衝和、集福、會祥五殿。

觀稼殿,位於後苑。

延義閣,位於崇政殿西。

邇英閣,位於崇政殿西南,乃侍臣講讀之所也。

隆儒殿,位於邇英閣後,乃一小殿。

慈壽殿,皇太後所居。

睿成宮,東宮,神宗曾居。

慶壽宮、保慈宮、基春殿,均位於玉華殿後。

睿思殿、承極殿、崇慶、隆祐二宮。

宣和殿,位於睿思殿後,其東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瓊芳。

聖瑞宮,皇太妃所居。

玉虛殿,位於宣和殿後。

燕寧殿,位於延福北。

延福宮,位於北拱辰門外,宮內供應之所。其東門曰晨暉,其西門曰麗澤。其殿有穆清、成平、會寧、睿謨、凝和、昆玉,群玉;東閣有蕙馥、報瓊、蟠桃、春錦、疊瓊、芬芳、麗玉、寒香、拂雲、偃蓋、翠葆、鉛英、雲錦、蘭薰、摘金;西閣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穠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絳雲;會寧之北,疊石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旁為二亭:曰雲巋,曰層巘。

另有明春閣,閣側有殿二:曰玉英,曰玉澗。宮之右為佐二閣,曰宴春。鑿圓池為海,跨海為二亭,亭曰飛華。又疏泉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為茅亭、鶴莊、鹿砦、孔翠諸柵。

玉清神霄宮,位於福寧殿東。

上清寶陰宮,位於景龍門東,對景暉門。

資料三:宋徽宗簡介及年號:

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趙佶,宋神宗十一子,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

年號(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10月

重和:1118年11月—1119年2月

宣和:1119年2月—1125年

資料四:北宋朝代年表

北宋(960年—1127年),定都東京(開封),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遼(907年—1125年),定都上京,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金(1115年—1234年),定都中都(北京),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資料五:北宋後期大事年表

1067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繼位。

1068年,王安石變法。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高太後垂簾聽政,廢除新法。

1094年,高太後死,宋哲宗親政。恢複新法。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

1119年-1121年方臘、宋江起義。

1125年,宋金滅遼,金伐宋,宋徽宗退位,宋欽宗繼位。

1127年,金再伐宋,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資料六:關於蹴鞠

蹴鞠最早記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即用腳踢,“鞠”即皮製的球,“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尤其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而現在,足球在巴西及西方一些國家甚為流行,做為其起源地中國,卻早已失去雄姿,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資料七:北宋汴梁名吃

北宋汴梁名吃有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等,另外北宋汴梁人還喜歡油茶、豆沫、胡辣湯等。

資料八:北宋端午節

北宋汴梁自五月一日到五月四日,街市上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草,端午那天家家戶戶把這些辟邪之物擺放到門口,把艾人釘到門上,吃粽子、五色水團、茶酒等,士庶之家輪流宴請以示慶賀。東京市民還要在端午做罩子,以木條作架子,用各色紗布糊到上麵,既可以用來罩食物,又可以給小兒作睡罩。

端午節的食物有果子、粽子、白團、藥酒等。香糖果子,把菖蒲、生薑、杏、梅、李、紫蘇等切成細絲,加入鹽曬幹,叫做“百草頭”;或者用蜜糖醃漬之,放到梅皮中,稱為“釀梅”,都是端午果子。粽子,至遲從晉代起已有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古人有將米放入竹筒中蒸食的習俗,粽子或受此啟發而來。據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端午節沿襲古人做筒米的習俗,用菰葉裹黏米,做成“角黍”,互相贈送,俗稱粽子,“或加之以棗,或以糖,近年又加鬆、栗、胡桃、薑、桂、麝香之類,多燒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宋代的粽子不僅餡色繁多,而且形製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矯粽,大戶人家還把粽子搭成樓台、車、船的模型。白團,又名水團,唐代稱為粉團,用糯米粉加砂糖、香料做成五色人、獸、花果之形,一般是煮食,也可蒸食。宋代端午節還有飲用菖蒲酒、艾酒的習俗,時人認為,這些藥酒具有開竅、理氣、活血、去濕和散風等功效,久服不僅可以耳目聰明、延年益壽,還可以去邪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