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蔭濃密的河岸上,
當夜晚寂靜的時光,
篷帳下麵響起了喧聲和歌唱,
點燃起的篝火在閃著光亮。
你們好啊,幸福的民族!
我認得出你們的營火;
假如在另一個時候,
我真會過著你們這種篷帳的生活。
明天隨著初升的曙光,
你們的自由的蹤跡就跟著消失,
你們走啦——可是你們的詩人
卻不能跟著你們同行。
他忘記了那流蕩的夜宿生活
和往日的惡作劇,
隻為了鄉村的安逸
和家居生活的寧靜。
——一八三〇年
【注】普希金被流放到南俄的基什尼奧夫時,曾非常熟悉茨岡人的生活,並在一八二三年到一八二四年寫成了著名的長詩《茨岡》。這首詩可能是由於一八三〇年在波爾金諾村看到茨岡人的篷帳而寫下的,但在普希金生前發表時,注明是“譯自英文”,大概是普希金想借此掩蓋詩中的自傳的成分。普希金在寫作這首詩時,剛讀了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茨岡》和鮑爾斯的《茨岡人的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