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戈寶權傳略
戈寶權是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中外文學關係史、翻譯史和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曾用過葆荃、北泉、北辰、蘇牧等筆名。
1913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十)生於江蘇省東台縣城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家庭。
在家鄉讀過初級小學、高等小學和母裏師範。1932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獲學士學位。在大學時,學習英語、法語、日語,自學世界語。後又學習俄語,能夠閱讀西歐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文字,為他從事外國文學及中外文學關係史的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2年大學畢業後,進上海《時事新報》當編輯,從此繼續他在大學時代就開始的翻譯與研究外國文學的工作。
1935年去莫斯科,擔任天津《大公報》駐蘇記者,同時擔任上海《新生周刊》、《世界知識》、《申報周刊》等進步刊物特約通訊員,經常為國內各報刊撰寫通訊稿。
“七七”事變之後,為參加抗戰,於1938年初經西歐德、法等國,由馬賽乘船經西貢回國,1938年3月到達武漢。抗戰期間曾先後在武漢、重慶兩地擔任《新華日報》和《群眾》雜誌的編輯和編委;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及該會對外聯絡委員會秘書,中蘇文化協會理事及該會編輯委員會和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蘇文化》和《文學月報》編委。1940年著有《蘇聯講話》一書,由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後再版。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被派往香港創辦文藝通訊社;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日軍占領香港後,由東江遊擊隊營救到了深圳,在政治部工作。半年後輾轉回到重慶,仍在《新華日報》工作。抗戰勝利後,曾在上海生活書店和時代出版社擔任編輯,在白色恐怖的條件下,負責編輯《蘇聯文藝》雜誌,並著有《蘇聯文學講話》,還編譯了《普希金文集》(從1947—1957年先後再版九次)、《高爾基研究年刊》、《俄國大戲劇家奧斯特羅夫斯基研究》。1948年所著《蘇聯文學講話》一書在香港出版,後又分別由北京、沈陽、天津、重慶等地再版八次。1949年元月秘密離開上海。
1949年3月到了北京,4月參加在布拉格召開的第一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同年7月到莫斯科擔任新華通訊社駐蘇記者。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周總理的任命,負責接收了國民黨駐蘇聯大使館,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館臨時代辦和參讚。1954年7月回國,任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副秘書長。從1957年11月起,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學術委員。1949年起作為代表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一、二、三、四屆大會,並被選為第四屆全國委員。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名譽理事,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郭沫若、茅盾、梅蘭芳等研究學會顧問,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顧問,中國三S(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學會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顧問,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北京市世界語協會理事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長,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蘇省國際友好聯絡會顧問。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任職有:成都四川大學名譽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外國語學院顧問教授,武漢中南民族學院兼職教授,烏魯木齊新疆大學顧問教授,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廣東韶關大學名譽教授,山東聊城師範學院名譽教授,河北張家口教育學院名譽院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學術顧問及特約研究員,南京大學名譽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名譽教授,張家口大學名譽校長,青島師範專科學校名譽校長,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兼職教授。在刊物方麵,擔任《世界文學》、《譯林》編委,《外國文學研究》、《世界兒童》、《陰山學刊》等顧問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