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黃山雲成海”。 黃山雲海分為五片,白鵝嶺以東稱東海,飛來峰以西稱西海,蓮花峰以南稱南海,獅子林以北稱北海,光明頂周圍稱天海。每當雨過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穀中就霧起雲騰,鋪天蓋地而來,似海不是海,如煙不像煙,風來則氣象萬千,日出則五光十色,其波瀾壯闊之勢、變幻莫測之狀,蔚為壯觀。雲海使黃山靜中有動,姿態萬千,成為黃山優於其他名山的一大特色。怪石、奇鬆、峰林飄浮在雲海中,忽隱忽現,置身其中,猶如進入夢幻境地,飄飄欲仙,可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界。

黃山溫泉有三處,一在紫雲峰下,名“溫泉”;一在鬆穀庵南側,名“錫泉”;一在聖泉峰頂,名“聖泉”。前山“溫泉”水溫較高,一般保持在42℃左右,水質清澄,水味甘美。

由紫雲峰下噴湧而出,與桃花峰隔溪相望,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溫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質純正,溫度適宜,可飲可浴。唐代詩人賈島曾發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的感慨。

天下第一山——泰山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論高度,泰山隻有1532.7米,不如華山;論靈秀,泰山不如黃山;論宗教文化,泰山不如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那麼,為什麼泰山享有“五嶽”之首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泰山的曆史就是一本帝王史,正是曆代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成為五嶽之首。登山需含敬畏之情,因為山路兩邊峭壁上古人留下的石刻,讓人恍然置身於時空隧道中,頓發思古之幽情。遊泰山從山腳的岱廟開始,經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天街,直至玉皇頂,拾級而上,兩側石壁上留滿了各個朝代的石刻,而且越往山上年代越為久遠。最精彩的泰山刻石就在岱頂,這裏有漢武帝的無字碑,唐高宗的“登泰山銘”。可以說,登山的過程就像在閱讀一本中國曆史。

登泰山之樂在於攀登,雖沒有帝王的排場但是自有難得的心得。從鬆山穀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是泰山最險處,全程1000米左右,垂直高度400米。泰山有3個“十八”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石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80度,在不足1000米的距離內升高400米。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飄蕩在空中,在那陡懸的天梯上攀登五味雜陳,絕對是體力毅力的終極考驗,不然也不會有人說這是登仙之路了。(圖:摩天雲梯)

曆史同樣成全了泰山的鬆樹,雖然不如黃山鬆樹名氣大,但是古樹自身的帝王之氣也非他處可比。6株古樹,樹身扭結上聳,若虯龍盤曲,雖大部分已膚剝心枯,但仍能繼生新枝,蒼古蔥鬱。普照寺內的六朝鬆,遮天蓋地,冠若鳳舞,幹若龍盤,樹齡長達1500年。傲然屹立在泰山十八盤起始處的望八鬆,猶如一位巨人,傾身探臂,企盼遊人。不過古鬆最為集中的當屬對鬆山,兩峰對峙,萬鬆羅列,因鬆樹層層疊疊,又有十三層鬆之說。古鬆有的側身絕壁,有的屈曲於深壑,有的直刺雲天,有的橫空欲飛,山風吹起,鬆濤大作,山鳴穀應,有如巨浪拍岸。

泰山的風景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特色,一段是從山腳下的岱廟、一天門到中天門,這段基本處於山麓,相對地勢平緩,古木參天,空氣清爽,山間鳥語啁啾,流水潺潺,讓人心曠神怡。而從中天門以上則是另外一種景致,山勢突兀,山道迂回險要,緊十八盤,慢十八盤,自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韻味。登泰山猶如抑揚頓挫的音樂,到達山頂就像是到達音樂最高潮。山頂上,烏瞰四周,放眼雲海,大有包容萬物、容納百山的胸懷,隻有此時才能體會出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烏。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是岱頂的兩大自然奇觀。日出時天空開始還是深的藍紫色,雲層上一條紅色的帷幔,慢慢變淺成了粉藍,紅色也在漸漸地變成橘色,紅色球體在不斷升起,天空也跟著明亮起來……後來就是霞光萬丈,映襯著雲層也有了光彩……泰山之雲變幻無窮,有時白雲滾滾,如大海白浪滔天,有時又如棉絮平鋪。唯有岱頂似海中仙山,又似碩大玉盤中的仙果。岱頂的日觀峰北側,有一巨石懸空探出,名為探海石。(圖:探海石)

泰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絕妙結合體,帝王登泰山者始於秦始皇,相繼有漢武帝、光武帝,唐代有高宗、武則天、玄宗,清代有康熙、乾隆等。所以有人說泰山其實是一部帝王史。不過除卻這些帝王的因素,泰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就像圖騰一樣,在我們骨血裏沉浸著,這是任何山巒無法取代的。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

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瀕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這首詩真切地描述了廬山的奇觀。(圖:廬山)

廬山於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廬山風景名勝區麵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廬山在10億多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承載過地球曾發生的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巨變:海陸的輪番更替、地殼的緩慢沉積、氣候的冷熱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遞、燕山運動的山體崛起、第四紀冰川的洗禮等等。

廬山是存留第四紀冰川遺跡最典型的山體:大坳冰鬥、蘆林冰窖、王家坡U形穀、蓮穀懸穀、犁頭尖角峰、含鄱嶺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門澗冰坎和“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條痕石等等。大約在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廬山才成斷塊山崛起。在300萬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中,廬山至少產生過3~4次亞冰期。每個亞冰期長達數十萬年,由於氣候嚴寒,降雪量充沛,產生了冰川。每次冰川都對宏偉的廬山進行一番雕飾。亞冰期之間的間冰期氣候炎熱可達數十萬年,冰川消融,流水涓涓,廬山四周斷崖瀑布林立,泥石流不斷產生,使廬山變得險峻而秀麗,成為天下名山。

廬山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展現出地殼變化的主要過程。北部以褶曲構造為主要特征,形成一係列穀嶺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為一係列斷層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著寬穀和峽穀,外圍則發育為階地和穀階。由於斷層塊構造形成的山體多奇峰峻嶺,所以廬山群峰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雄偉壯觀、氣象萬千。山地四周雖滿布斷崖峭壁,幽深澗穀,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起伏較小,穀地寬廣,形成“外陡裏平”的奇特地形。廬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 米,四周圍繞的群峰之間散布著道道溝壑,重重岩洞,條條瀑布,幽幽溪澗,地形地貌複雜多樣。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圖:三疊泉瀑布)

廬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是盛夏季節高懸於長江中下遊“熱海”中的“涼島”。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有時山巔高出雲層之上,從山下看山上,廬山雲天飄渺,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從山上往山下看,腳下則雲海茫茫,猶如騰雲駕霧一般。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廬山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兩者的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廬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中國七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