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在一馬平川的麗江壩子北端拔地而起,山脊呈扇麵展開,像一尊身著銀盔玉甲、容貌英武剛強的勇士昂首雲天。它與麗江古城僅隔15千米,高差卻達3200 米。山上萬年冰封,山腰森林密布,山下四季如春,構成世界上稀有的“陽春白雪”景觀。由於主峰山勢陡峻,雄偉異常,迄今仍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在扇子陡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間,分布著19條冰川,還有冰塔林和“綠雪奇觀”。冰川類型為懸崖冰川和冰鬥冰川。冰鬥之間的角峰和梳狀刃脊,似一把把利劍插向雲端,這些由玄武岩組成的高峰,被切蝕成巨大的金字塔狀,無比雄壯。
玉龍雪山東麓,從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幹海子、雲杉坪、犛牛坪等高山草甸,因海拔差異,加上周圍森林花卉的映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牧場風光。幹海子長4000米左右,寬約1500米,海拔2900米。幹海子原為高山冰蝕湖泊,後來積水減少以至幹涸,於是人稱“幹海子”。這裏空間開闊,鬆林密布,草地如茵,是觀賞玉龍雪山主峰的最佳位置。這裏還殘存大片冰磧石,為研究古代海洋沉積提供了便利條件。雲杉坪是玉龍雪山東麵的一塊林間草地,約500平方千米,海拔3000米左右。雲杉坪鬱鬱蔥蔥。在其周圍的密林中,樹木參天,枯枝倒掛,長滿青苔。
玉龍雪山東麓每當冰雪消融,一股股水流便沿崖壁飛瀉,像一匹匹白練飄落山澗。由於河床底石呈黑白兩色,形成“白水”、“黑水”兩條激流,穿林而過,轟然有聲。白水河在幹海子至雲杉坪之間,因河床、台地都由沉積岩類的石灰石碎塊組成,呈灰白色,清泉從石上流過,亦呈白色,於是人稱“白水河”。它與北邊相距4000米的黑水河走向大體一致,但地質構造卻迥然不同。黑水河的河床多屬岩漿岩類的玄武岩,呈青黑色。兩河長流清泉,是現代冰川的融化潛流形成的。河穀兩岸,植被繁茂,在雪山的映襯下,更加蒼翠秀美。
玉龍雪山從山腳河穀到峰頂具有中亞熱帶、溫帶至寒帶的垂直帶自然景觀。尤其東坡地勢相對平緩,植物帶狀分布特別明顯:海拔2400~2900米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雲南鬆林帶;海拔2700~3200米為硬葉常綠闊葉林帶;海拔3100~4200米為亞高山寒溫性針葉林帶,雲杉、紅杉、冷杉分帶明顯;海拔3700~4300米為高山杜鵲灌木叢草甸帶;海拔4300~5000 米為高山荒漠植物帶,在石縫中零星生長著雪蓮花、綠絨蒿等植物;海拔5000米以上為無植物生長的山頂現代冰川積雪帶。在玉龍雪山的原始森林群落中,有麗江鐵杉、長苞冷杉、雲南榧木、紅豆杉等2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林中擁有杜鵑花50多種、報春花60多種、蘭花70多種,是雲南省著名的園藝類觀賞植物的主要產地。
雪山之神——梅裏雪山
梅裏雪山又稱雪山太子,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東北約 10公裏的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這裏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稱為“太子十三峰”,最高的是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雲南省的第一高峰。
梅裏雪山屬於怒山山脈中段,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地區,它逶迤北來,連綿十三峰,座座晶瑩,峰峰壯麗。在這一地區有強烈的上升氣流與南下的大陸冷空氣相遇,變化成濃霧和大雪,並由此形成世界上罕見的低緯度、高海拔、季風性海洋性現代冰川。雨季時,冰川向山下延伸,冰舌直探2600米處的森林;旱季時,冰川消融強烈,又縮回到4000米以上的山腰。由於降水量大、溫度高,就使得該地冰川的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一般海洋性冰川。劇烈的冰川運動,更加劇了對山體的切割,造就了令所有登山家聞之色變的懸冰川、暗冰縫、冰崩和雪崩。(圖 梅裏雪山)
由於垂直氣候明顯,梅裏雪山的氣候變幻無常,雪雨陰晴全在瞬息之間。梅裏雪山既有高原的壯麗,又有江南的秀美。藍天之下,潔白雄壯的雪山和湛藍柔美的湖泊,莽莽蒼蒼的林海和廣袤無垠的草原,無論在感覺上和色彩上,都給人帶來強烈的衝擊。
這裏植被茂密,物種豐富。在植被區劃上,屬於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類型,在有限的區域內,呈現出多個由熱帶向北寒帶過渡的植物分布帶譜。海拔2000~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種雲杉林構成的森林,森林的旁邊,有著延綿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無數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滿山的杜鵑、格桑花爭奇鬥豔,競相怒放,猶如一塊被打翻了的調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構成的巨大綠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紅。
梅裏雪山諸多海拔在6000米以上終年積雪的雪峰下蜿蜒著一條條冰川,其中最壯觀的冰川是明永恰冰川。這條冰川是因它之下的村寨名而得名的。明永恰的冰川下有村名叫“明永”,意為火盆的村寨,因該村處於熱河穀地帶,氣候較為溫暖,故名。“恰”在藏語中指冰川,明永恰,即明永冰川。還有一種解釋“明永”意為明鏡,傳說明永恰冰川是卡瓦格博這位護法將軍的護心鏡。
明永恰冰川從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一直鋪展到海拔2660米的森林中,綿延12千米,平均寬度為500米,總麵積約為6平方千米,年融水量2.3億立方米。冰川冬季下延,夏季退縮,延伸幅度大,消長的速度快,是世界上稀有的低海拔冰川。
冰與火之地——瓦特納冰川
瓦特納冰川在冰島東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冰川,冰川海拔約1500米,冰層平均厚度超過900米,部分冰層的厚度超過了1000米,麵積約8400平方千米。瓦特納冰川在冰中分布著熔岩流、火山口和熱湖。所以,人們通常稱冰島為“冰與火之地”。(圖:瓦特納冰川)
在冰島的巨大冰原瓦特納冰川上,冰塊之多幾乎相當於整個歐洲其他冰川的總和。它覆蓋的麵積差不多等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半。其平滑的冠部更伸展出許多條大冰舌。冰雪從荒漠中升起,穿過山區,形成一大片白色平原,厚達900米以上,以致寸草不生。
瓦特納冰川的東南兩端各有布雷達梅爾克冰川和斯凱達拉爾冰川。東端的布雷達梅爾克冰川有蜿蜒曲折的條狀岩石,還有從高地山穀衝刮下來的泥土。冰川的末端是個瀉湖。偶爾巨大而堅硬的厚冰塊從冰川分裂出來,水花四濺發出巨響,形成了一座座冰川,漂浮在瀉湖上。在這兩條冰川之間有一個小冰冠,名為厄賴法冰川,覆蓋著與冰川同名的火山。
厄賴法火山的高度在歐洲排名第三,它曾在14和18世紀時先後有過兩次毀滅性的爆發。瓦特納冰川永不靜止的特性是冰島的典型風光。目前,瓦特納冰川仍以每年800米的速度流轉入較溫暖的山穀中。當它在崎嶇的岩床上滾動時,會裂開而形成冰隙。冰塊在抵達低地時逐漸融化消失,留下由山上刮削下來的岩石和沙礫。
瓦特納冰川下藏著的格裏姆火山是該冰川底下最大的火山。火山的周期性爆發融化了周圍的冰層,冰水形成湖泊。湖水不時地突破冰壁,引起洪災。格裏姆火山口內的熱湖深488米。湖泊被200米厚的冰所覆蓋,但來自底下的熱量使部分冰融化了。冰變成水後便占據了更大的空間。在格裏姆火山口,不斷增大的水量最終會衝破冰層。這種猛烈的噴湧使水流帶走了其路徑中的一切,包括高達20米的冰塊。20世紀以來,格裏姆火山每隔5~10年即爆發一次。火山噴發的火焰與冰川移動的冰塊構成瓦特納冰川變幻莫測的氣氛。
動物的家園——西伯利亞凍原
西伯利亞凍原位於西伯利亞北部,沿北極冰蓋邊緣綿延3200千米,是一片廣闊的大平原,湖泊和沼澤星羅棋布,大部分地區長滿了苔蘚。這片凍原位於西伯利亞北部,沿北極冰蓋邊緣延綿2200千米,屬於歐亞大陸最北部泰米爾半島的典型景色。
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夏天,作家和動物學家傑拉爾德與德羅爾遊曆了泰米爾半島。他們記述,那裏的凍土上長滿著苔蘚和草本植物,苔草之間夾雜著雛菊似的小花和毋忘草般細小的百合藍色的花。遍地都有矮柳叢;在翠綠色的苔蘚中茁壯地開放著粉紅的花。
每年有3個月太陽不落。但即使在仲夏,氣溫也隻有攝氏5度左右。冬季則有一段時間全是漫漫長夜,不過比夏季太陽不落的時間短。這時隻能看到月光,偶爾還可見到極光。冬季的氣溫可降至攝氏零下44度。因而留給植物開花和結子的時間很少。這裏的植物大多是多年生的,為了免遭冷風襲擊,長得很矮小,生長也緩慢。(圖 西伯利亞凍原)
凍原的大部分下層土都是永久土,最厚的凍土層深達1300公尺。冬季,所有土壤都變成硬的凍土;夏季,最上層的土壤化成薄薄的濕土,使植物能在此紮根、生長。在最北麵,濕土層隻有150~300公厘厚,但是越往南,濕土層越厚,最厚可達3公尺,即使是樺樹和落葉鬆等植物也難茂盛生長。米爾半島有許多地方是龜裂凍原,是一種由壟埂把沼澤和小湖割成不規則蜂窩狀的特殊地貌。是由於冰凍和解凍不斷循環造成地麵開裂形成的。在裂縫中逐漸形成的冰楔產生強大壓力,使地麵凸起成壟,而解凍的泥土和融化的冰則隨之沿坡而下聚成湖沼。
在凍原上,有時可以發現早已絕種的長毛猛獁的骨骼和長牙。肩高4公尺的猛獁曾活躍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其牙長達4.5尺,約在1.2萬年前滅絕。不少猛獁的遺骸——包括完整的猛獁屍體保存在永久凍土中,主要在西伯利亞。“猛獁”一詞源於西利亞的韃靼語,意思是“土”。一具幾乎完整無損的猛獁屍體是1799年由一名找象牙者在利納半島發現的,1803年完全挖掘出來,交給科學家進行研究。
羅斯冰架
羅斯冰架是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冰筏,幾乎塞滿了南極洲海岸的一個海灣。它寬約800千米,向內陸方向深入約970千米,是最大的浮冰,其麵積和法國相當。一部分海岸線是一條連續不斷的懸崖線,在其他地方則是有海灣和岬角。冰的厚度在185~760米間變化。羅斯冰架像一艘錨泊很鬆的筏子,正以每天1.5~3米左右的速度被推到海裏,部分原因是由於冰川從陸地流出之故。大塊的冰從冰架脫離,形成冰山後浮去。
羅斯冰架——被稱作人間勝境的地方,是一個巨大的類似三角形形狀的冰筏,靠近太平洋和新西蘭,位於羅斯海的後部,地處南極洲海岸的一個海灣,充塞其中,填補了海灣空虛的處境,東西長600多千米,平均高度40米左右,從羅斯海東岸一直延伸到羅斯海的西岸。它向內陸方向縱深約970千米,寬約800千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整塊浮冰的平原,麵積約有50萬平方千米,與歐洲國家——法國的領土麵積不相上下。(圖:羅斯冰架)
羅斯冰架的形成過程很有特色。南極洲的中心地帶由常年不化的冰雪覆蓋,像蓋子一樣遮蔽了廣袤的南極洲大陸。大陸的邊緣地帶為冰雪的消融區,也許是地心引力的吸引,或者其他因素,大陸中央的冰雪幾乎不受各處地形的影響,均由中心向四周擴散流動;而邊緣部分的冰雪則自陸地向海洋伸展,像一座高架橋連接了大陸和海洋,這部分漂浮在海上的冰體通常被稱作冰架。構成羅斯冰架的冰層達200多米厚,羅斯冰架的後半部直接與海底的地麵親密接觸,它的前半部則漂浮在羅斯海上,不停地向前緩慢移動著,而在適當的時機,冰架冰則會斷裂,脫離穩定的大後方,漂流於寒冷徹骨的海水上,形成一座座彼此孤立而又遙相呼應的冰山。南極海麵上漂浮的大部分平頂的桌狀冰山,就是這種冰架破裂後形成的。據科學家們的觀測,一座麵積相當於意大利西西裏島一半的冰山曾脫離羅斯冰架,由於冰山分離,羅斯冰架的邊緣向南推進了約40千米。此次斷裂帶給羅斯冰架的損失需要上百年的冰雪積累才能補償。冰架崩裂形成冰山可能是受全球氣溫上升的影響。羅斯冰架像一艘由重重冰層累積厚實的巨大冰筏,正以每天1.5~3米的速度被推進入海。不斷有大塊的冰從冰架中脫離,形成懸浮狀的冰山遊蕩開去。冰架的初步形態即冰山,而其最終的歸宿卻是承載和推動冰山運動的底層海水。冰雪消融,形成了冰水一體共存的局麵。也許有一天,它將完全消失在海中,直至不再能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