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灣是由沉積了各種鮮豔的湖相岩層的數十座五彩山丘組成,像一座座詭秘的古堡,故又稱五彩城。粗略估計,麵積有十幾平方千米。五彩城隨著一天中太陽光線和晝夜的變化,其色彩也隨之變化,充滿詩情畫意。五彩城早、午、晚三個時段所展現的姿態各不相同,給人留下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早晨,一輪紅日從地麵噴薄而出,射出一屏孔雀尾狀的金輝,藍寶石一樣的天空飄浮著一朵朵羽絨般的彩雲,此刻五彩城就像一個出浴的聖女,秀雅而多姿。幾個高高聳起的山丘,裹匝著十幾種不同的彩帶佇立在晨曦之中。

中午的五彩城熾熱如火,仿佛整個世界的陽光都聚集這裏,山丘的色彩在陽光的威逼下變得淡化,仿佛一場熄滅了幾萬年的大火等待重新點燃。

黃昏,落日的餘暉使那些本已淡化的色彩一下子強烈起來,五彩城也變得絢麗多彩。被晚霞描繪的天空就像一個溫馨的彩罩,和五彩城融合在一起,使人恍若置身於美麗的夢境。夜色下的五彩城安祥而靜謐,一覽無餘的星空下,五彩城浸潤在一片如水的月光裏,若隱若現的山頭就像一片灰色的雲煙,更增添了它的夢幻色彩。

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000米處,東西綿亙約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沙隨足落,經宿複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見。(圖:鳴沙山)

所謂鳴沙,並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麵滑落而產生鳴響,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其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當人從山巔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似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鍾磬合鳴,進而金鼓齊響,轟鳴不絕於耳。

自古以來,由於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裏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軍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有沙鳴則是兩軍將士的廝殺之聲的說法。據《沙州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穀為陵,高岩為穀,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這段文字描述了鳴沙山形狀多變,是由流沙造成的。鳴沙山東西南北縱橫的山體,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 米,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幹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圖:月牙泉)

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卻不被流沙所湮沒,地處戈壁而泉水則不濁不涸。曆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黃沙之中。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凶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撒哈拉大沙漠

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臨大西洋,東瀕紅海,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東西長4800千米,南北在1300 ~1900千米之間,總麵積約9,065,0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一詞,阿拉伯語的原意是“廣闊的不毛之地”,後來轉意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貧乏,植物稀少,地勢平緩,平均海拔高度約300 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庫西山。高原上布滿了在過去潮濕氣候時期流水形成的幹河穀。高原的外圍是大片的岩漠和礫漠,再向外是沙海。當沉積的大量沙土被風吹刮,細的塵土被吹走,沙子留下來,再加上風沙中挾帶的沙子帶到這裏來沉積,這樣就使地麵上的沙子越積越多,從而形成沙海——一望無際的沙漠。(圖:撒哈拉沙漠)

在浩瀚的沙漠裏,也有人間天堂—綠洲。綠洲是地下水露出或溪流灌注的地方。這裏渠道縱橫,流水淙淙,林木蒼鬱,景色旖旎,從高空鳥瞰,猶如沙海中的綠色島嶼。綠洲是沙漠地區人們經濟活動的中心。綠洲的外圍是棕櫚林,林間空地是開墾的農田。田間種植各種農作物,最普遍的是棗椰樹。棗椰樹的果實椰棗甜美多汁,被用來做主食,樹幹用來搭房架,葉柄用來當柴火,葉子用來紮籬笆和蓋茅房,葉子纖維用來製掃帚、籃子和水囊,樹皮用來做繩索和騎墊。

棕櫚林的深處隱藏著村鎮。這裏的民房是土木結構,牆壁厚實,頂上用黃土壘平,屋裏冬暖夏涼,既能防炎熱,又能防沙暴。10月是撒哈拉的黃金季節,是沙漠商隊起程的好時光。撒哈拉沙漠的民間貿易全靠商隊來溝通。一支商隊大約由10多個人和100多峰駱駝組成。他們的目的地是綠洲。當他們來到綠洲後,宿營在綠洲的外麵,當地穿紅著綠的婦女和姑娘們,就背著椰棗與商隊的小米進行易貨交易。在沙漠裏,鹽幾乎同黃金一樣昂貴,商隊把質量好的鹽棒帶回家鄉出售,價格可以比原價高出十幾倍,所以鹽也是商隊交換的一種主要商品。商隊的到來,增添了綠洲集市的貿易氣氛。

撒哈拉沙漠風沙盛行,沙暴頻繁,尤其春季,是沙暴的高發季節。沙暴來臨時,狂風怒吼,飛沙走石,霎時間天昏地暗,黃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斷。幾小時後,沙暴平息,街巷、廣場、房舍,到處都是一層厚厚的沙塵。樹林前緣,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氣特別晴朗,令人有“風過沙山分外明”的感覺。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時更為清晰。沙漠中的風暴,把碎石、沙子和塵土吹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地表,這裏便成為岩漠。岩漠又稱石漠,石漠中常常見到各種造型獨特的地貌形態。

大漠中的風力強勁,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風能把岩石表麵已經風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揚帶走,擴大岩石中的裂紋、裂隙,加快風化的速度。同時,風挾帶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塊之間的裂縫、溝槽中對岩壁進行磨蝕,使岩塊逐漸被磨削而變細變形。磨蝕還能隨著風力的大小,風向的轉換,像能工巧匠一樣,不斷地變換它的雕琢手法,使岩石的各種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麗壯觀。風雕的造型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骷髏海岸

骷髏海岸位於非洲納米比亞的納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間,長約500千米。骷髏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駁的金色沙丘,這是從大西洋向東北延伸到內陸的沙礫平原。沙丘之間,閃閃發光的蜃景從沙漠岩石間升起,圍繞著這些蜃景的是不斷流動的沙丘,在風中發出隆隆的呼嘯聲。(圖:骷髏海岸)

骷髏海岸沿線充滿危險,有交錯的水流、8級大風、令人毛骨悚然的霧海和深海裏參差不齊的暗礁。來往船隻經常失事,傳說有許多失事船隻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慶幸自己還活著,孰料竟慢慢被風沙折磨致死。因此,骷髏海岸布滿了各種沉船殘骸和船員遺骨。

空中俯瞰骷髏海岸—褶皺斑駁的金色沙丘在海岸沙丘的遠處,7億年來由於風的作用,岩石被刻蝕得奇形怪狀,猶如妖怪幽靈從荒涼的地麵顯現出來。在南部,連綿不斷的內陸山脈是河流的發源地,但這些河流往往還未進入大海就已經幹涸了。這些幹透了的河床,伴著沙漠中獨有的荒涼,一直延伸到被沙丘吞噬為止。還有一些河,如流過富含黏土的峭壁狹穀的霍阿魯西布幹河,當內陸降下傾盆大雨時,巧克力色的雨水使這條河變成滔滔急流,有機會流入大海。

因為骷髏海岸的河床下有地下水,所以滋養了無數動植物,種類繁多,令人驚異。科學家稱這些幹涸的河床為“狹長的綠洲”。濕潤的草地和灌木叢也吸引了納米比亞的哺乳動物來此尋找食物。大象把牙齒深深插入沙中尋找水源,大羚羊則用蹄踩踏滿是塵土的地麵,想發現水的蹤跡。

在海邊,大浪猛烈地拍打著傾斜的沙灘,把數以萬計的小石子衝上岸邊,花崗岩、玄武岩、砂岩、瑪瑙、光玉髓和石英的卵石都被翻上了灘頭,給這裏帶來了些許亮色。迷霧透入沙丘,給骷髏海岸的小生物帶來生機,它們會從沙中鑽出來吸吮露水,充分享受這唯一能獲得水分的機會與樂趣。會挖溝的甲蟲,此時總要找個能收集霧氣的角度,然後挖條溝,讓溝邊稍稍壟起,當露水凝聚在壟上流進溝時,它就可以舔飲了。霧也滋養著較大的動物,盤繞的蝮蛇,用嘴啜吸鱗片上的濕氣。在冰涼的水域裏,居住著沙丁魚和鯔魚,這些魚引來了一群群海鳥和數以千萬計的海豹。在這片荒涼的骷髏海岸外的島嶼和海灣上,繁衍生存著躲避太陽的蟋蟀、甲蟲和壁虎。長足甲蟲使勁伸展高蹺似的四肢,盡量撐高身軀,離開灼熱的地麵,享受相對涼爽的沙漠微風的吹拂。

冰川雪山

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位於西藏與尼泊爾王國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它的北坡在我國西藏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海拔8848.13米,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地球“第三極”之譽。“珠穆朗瑪”是佛經中女神名字的藏語音譯。山體呈金字塔狀,山上有冰川,最長的冰川達26千米。(圖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是典型的斷塊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紀變質岩係基底和上覆沉積岩係間為衝掩斷層帶,早古生代地層即順此帶自北往南推覆於元古代地層上。峰體上部為奧陶紀早期或寒武——奧陶紀的鈣質岩係(峰頂為灰色結晶石灰岩),下部為寒武紀的泥質岩係(如千枚岩、夾片岩等),並有花崗岩體、混合岩脈的侵入。始新世中期結束至海侵以來,珠穆朗瑪峰不斷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約上升了3000米。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 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珠穆朗瑪峰每年也增高約1.27厘米。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珠峰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麵積達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千米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嶂。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四十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麵3000米處的“洛子峰”(海拔8463 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麵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麵3千米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麵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和普莫裏峰(海拔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幹城嘉峰(海拔8585米,是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麵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所有這些高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麵。

陽春白雪——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位於雲南省西部,是雲南亞熱帶的極高山地,為雲嶺山脈中最高的一列山地,由13座山峰組成,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山勢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長35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雪山麵積960平方千米,高山雪域風景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群峰南北縱列,山頂終年積雪,山腰常有雲霧,遠遠望去,宛如一條玉龍騰空,玉龍雪山因而得名。

玉龍雪山從山腳河穀到峰頂具備了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完整的垂直帶自然景觀。雪山自然旅遊資源豐富,高山冰雪風光、高原草甸風光、原始森林風光、雪山水域風光使世人驚歎。(圖: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在地質曆史上曾有近4 億年的時間為海洋環境。直到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晚期,發生了印支運動,玉龍雪山地區才從海底升起。又經過多年地殼運動,到了距今70至60萬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才形成高山、深穀、草甸相間的地貌形態。加上全球性氣候多次明顯變冷,從而發生了多次冰期。冰期時,巨大的冰川從玉龍山上遠遠地伸向山麓和山穀,從而留下了大量的冰川侵蝕地形與不同時期的各種冰川堆積物。玉龍雪山地質史上又經受過麗江冰期和大理冰期的直接影響,古冰川遺跡甚多,在冰川學上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