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螢火洞

懷托莫螢火蟲洞,也稱螢火洞,懷托摩洞,位於新西蘭的懷卡托的懷托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麵下石灰岩層構成了一係列龐大的溶洞係統,由各式的鍾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

1887年,一位當地毛利族族長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國測量師法蘭德首次進入螢火蟲洞,他們用亞麻稈做成竹筏,用蠟燭照明,沿小溪向洞底進發。當眼睛適應了黑暗的環境後,他們驚奇地發現,有無數閃亮的光點映在水麵上,經仔細觀察,原來洞壁上爬滿了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那些奇異的光點就是它們散發的光亮。經過多次探險後,他們終於摸清,這個奇異的鍾乳石洞共有三層,頂層有出口直通洞外。他們大喜過望,旋即向地方政府報告了這一重大發現,經當地政府審定,於1888年向遊人開放。當年他們探險時的進口,做了出口;當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發現此洞百年後的1989年,新西蘭當局終於把這個洞的所有權歸還給了毛利人。(圖:懷托莫螢火蟲洞)

這是個有1.5萬年曆史的鍾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順著導遊耳語般的指點,你就會看到側麵岩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 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新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隻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舍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隻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遊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

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你漸漸就會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這時,你仿佛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綠色的光點如滿天繁星,閃閃爍爍。“群星”倒映在水麵上,如萬珠映鏡,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仿佛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

韋澤爾峽穀

韋澤爾峽穀包括147個史前遺址和25個洞窟壁畫,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引起民族學、人類文化學界的特別興趣。同時就美學而言,岩洞繪畫,特別是1940年發現的拉斯科洞岩畫奇異非凡,打獵場麵包括了約100種動物形象,描繪細致,色彩豐富,栩栩如生。這一年成為史前藝術史研究的重要年代。(圖:韋澤爾峽穀壁畫)

韋澤爾峽穀洞穴群位於北緯45度、東經1度。該文化遺址麵積廣闊,共包括16處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大多分布在韋澤爾河的兩岸。另外,韋澤爾峽穀洞穴群還包括四處人工洞穴、三處供居住用的岩洞以及六處化石遺址。

洞穴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大約10000年前,這些曆史悠久、有人類居住的洞穴群無疑是研究古代文化藝術、石器工具、古化石的最佳場所。同時韋澤爾峽穀洞穴群也是發現可魯馬努人(舊石器時代在歐洲的高加索人種)的地點。當這些寶貴的財富被發掘出來後,韋澤爾峽穀洞穴群被公認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之一。

韋澤爾峽穀有個拉斯科洞窟,被稱作“狩獵時代的盧浮博物館”。1940年9月12日,當蒙蒂尼亞克城中的四個孩子在沿著韋澤爾河旁的一個陡坡上嬉戲時,他們意外地發現了拉斯科洞窟。洞窟的入口僅有80多厘米寬,當時洞口被一些落葉遮蓋起來。沿洞口往下是幾乎與地麵垂直的山洞,最後可以看到一些曆史遺跡及一些亂石堆。在隨後的幾周內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洞的入口及山洞內被拓寬到了幾米寬。發掘活動使帶有繪畫圖案的洞窟重見天日,這些帶有動物形象的圖案大多繪製在洞頂或是牆壁上。

峽穀兩岸是高50~60米的絕壁。18世紀末,這裏在長40千米、寬30千米範圍內的150個洞窟中,發掘出50萬件石器和動物骨化石。

想要發掘到拉斯科洞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當幾千年以前洞窟中不再有居民居住後,從岩洞中逐漸脫落的岩石堆成了廢石堆,這些廢石堆將洞口嚴嚴實實地堵塞起來。此外,氣流的流動及地下水的侵蝕都使拉斯科洞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冰川時代,拉斯科洞窟內的石灰岩發生了重結晶而轉變成方解石,並且岩石的表麵覆有一層難溶的黏土層。這些變化使得岩洞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因此,岩洞中的壁畫,特別是離洞口不到10米的“獨角獸壁畫”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1940年12於27日,拉斯科洞窟被法國當局設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1948年,拉斯科洞窟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韋澤爾峽穀洞窟群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

由於這條大裂穀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穀係統”。

那麼,這條“傷痕”是怎樣形成的呢?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穀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穀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有關地理學家甚至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穀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穀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猶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穀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麵海拔1900米,是裂穀內最高的湖。

東非大裂穀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20多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穀帶呈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穀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圖:東非大裂穀穀底風光)、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裏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穀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點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隻鳥兒在湖麵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壯觀。

許多人在沒有見到東非大裂穀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裏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溝,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穀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雲飄蕩;裂穀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南極洲幹穀

提起山穀,浮現在每個人腦海中的往往是鳥語花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是,在南極大陸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這個詞彙具有了另外一層含義。和遍地冰雪、冰河縱橫的狀況相比,裸露的岩石和寸草不生的山穀成為白色世界中獨具特色的奇觀。當你在冰雪皚皚的山嶺中行走,為滿眼的白色而感覺單調時,是否期盼著有新鮮白勺事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