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起名,亦稱取名、命名、製名。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大千世界,物有物名,地有地名,書有書名,人亦有人名。還在遠古時代時,人們過著群居生活,靠采集和狩獵來維持生存,生活十分原始,還不大需要以名字彼此區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多,為了把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區分開來,便出現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標誌,即後來人們所說的“姓”、“氏”或“姓氏”。在一群人中間,為了相互區分,就出現了隻屬於個人的標誌,即所謂的“名”、“字”或“名字”。隨著社會交往的進一步深入,隻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標誌——姓與自己的標誌——名結合在一起,才能將自己從不同的人群中區分開來。

自古至今,宗姓起名成為人們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嬰兒降臨人世,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件喜事,都會用各種語言和儀式來恭賀新生的生命,表達美好的祝願。給孩子起個好名就是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起一個好的名字,實際上是創作一件藝術品。這件作品要完美地形成,構思是重要的環節。名字形成的過程,就是構思的過程。構思是否深入、精致、巧妙,決定著名字的好壞,本書就提出了起名的各種不同構思方法,尤其是姓氏構思法。因為姓和名總是緊密組合在一起,從姓氏出發往往能衍生出很好的名字。本書還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對占中國人口80%以上的百家各姓如何起名一一提出了參考性建議,還順次對各姓的起源、分布等作了簡要介紹,以期讀者起名時對各自的姓氏有更全麵的認知。

起名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改名也同樣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盡管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說,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常常會覺得原名已不恰當,對原名也越來越不滿意,直至最終改換原名。而一旦作出改名的決定,就應力求改出比原名更好的名字。為改出更有意義、更富魅力的名字,也須遵循一些原則。

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每天都在跟公司、店鋪等打交道,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產品或商品相接觸。對於客戶和消費者來說,公司名、店鋪名、產品名等,是刺激他們與公司、店鋪或產品是否形成業務、生意或買賣關係的重要因素。因而,商業活動中名字的好與壞,往往直接關係到公司、店鋪或產品命運的沉浮。可見,公司、店鋪、產品等,似乎也要服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同時盡管消費群體複雜多變,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見仁見智的現象,但也可以找到很多共性的方法。

總之,起名是一種文化現象,表現了人們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願望;起名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廣泛涉及到家庭家族、姓氏族源,乃至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與文化,也涉及到我們的物質與精神世界,包括人們的形體、容貌、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習慣、才學、言行、職業以及對真、善、美的認識等許多方麵。中國曆史上各種不同的起名習慣,反映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特征。起名也是一門有趣且不小的學問,它涉及到一個個具體的人,並將影響其一生,它關係到公司、商鋪、產品等的命運。或者說,它涉及到曆史與現實的諸多方麵,因而要求起名者具備與之相關的多方麵的知識素養。

本書在內容上強調實用性與趣味性,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希望能對起名者有所啟發和幫助。但由於編者的知識水平和閱曆有限,錯誤和紕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