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字及其與人生的關係(2 / 3)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許多觀念發生了變化,字被看作是人名的“蛇足”,把取字視為文人的迂腐。名字自然越簡單越好,省去字,就成為首當其衝的事了。

四、號

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亦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是在人的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號的出現,使我國人名開始具備完整的體係。

取號一般為自號,既不像帝王的年號、尊號或帝王將相的賜號那樣刻板單調,也不像民間的諢號那樣淺顯和直白。號在內容上與名之間不一定要有某些聯係,而更多的是涉及人生。它總是在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曆之後,以自況的目的出現的。

特殊的時代,醞釀著特殊的情緒;特殊的處境,也形成了特殊的處世態度。號的出現,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

早期,有號的人大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多。東漢以後,特別是兩晉時期,司馬氏實行高壓政策,許多知識分子深感憤懣和壓抑,他們或著文以宣泄,或隱逸求超脫,或取號而托情寄誌。東晉詩人陶淵明,他曾為彭澤令,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便解甲歸田。他自號“五柳先生”,並以此作為書名,表達了自己毫無紅塵雜念,安貧瀟灑、清韻飄逸之誌。葛洪自號“抱樸子”,這個號是別具匠心的。“抱樸”語出《老子》“見素抱樸,少而寡欲”。其立此號以自勉,意在做一個守道篤行、不為物欲所惑的人。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增多。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均屬此類。

至宋代,取號之風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一百單八將都各有其別號,便代表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自靖康之變後,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等沉重打擊,這一切都促使她進一步看破了塵世的混沌。為寄托自己的情懷,她將自己在臨安的寓所取名為“易安室”,並自號“易安居士”。易安者,狹小的住處亦易安身也。她把這個號作為安慰心靈的良藥。

明清人更是把取號視為一種時尚,清人淩楊藻的《蠡勺編》中記載:“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丁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則弟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也就是說,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平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有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不例外。如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盜竊案時,申斥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一問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它基本不受字數多少的限製。從已知的曆代別號來看,有二字號,也有三字、四字號,甚至還有十餘字、二十餘字的別號。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十二個字,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號為“萬裏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其別號竟用了近三十個字,可謂一大奇觀。

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無須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文字獄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取別號來表現自己。

大多數文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卻有很多個。元代末年著名詩人、畫家王冕,宇元章,號梅叟、老龍、老村、飯牛翁、竹齋生、煮石山農、閑散大夫、會稽外史、會稽山農、梅花雕主、九裏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等等。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是,一個自號和別號極多的人,有出處可考的就達28個,如大蘇、蘇子、蘇二、坡仙、文星、奎宿、大坡、蘇長公、蘇使君、蘇學土、蘇賢良、蘇端明、眉山公、長帽公、笑履翁、王局翁、雪浪翁、西湖長、禿鬢翁、白發兄、眉山學土,峨眉先生、東坡居士、老泉山人、東坡道人、毗陵先生、妙善老人、蘇文忠公等。奮爭的艱辛,成功的欣慰,無奈的幽默……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盡在這一長串的雅號之中!

五、小名

小名,又稱乳名、奶名、幼名、定魂名或小字,它是人們小時候的非正式名,是長大成人之前家人和友人對他的愛稱或昵稱。古往今來,人們都習慣在正式取名之前取個小名。

取小名的習慣古已有之。上古時期,人們會在出生後不久取小名,其目的是為了把自己和別人區別開,而且簡單好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人的小名會被擱置不用,有些隻在與親友交往時使用。

在中國古代,許多稱孤道寡的帝王都有小名,曹操小名阿瞞,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拂佛伐或佛貍,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獺,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三國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鬥,據說劉撣在剛出生時,天上的北鬥星異常明亮,故取其名。至於一些聖賢名士,其小名也各有情趣。如孔子小名丘,王獻之小名官奴,陶淵明小名溪狗,謝靈運小名客兒,王安石小名獾郎。

古代的中國人取小名,常用貶抑之詞,歐陽修給自己的孩子取小名叫僧哥,他認為將不雅之名、賤物之名作為人的小名,能求得孩子平安成長。如今在偏遠的鄉村,還有很多孩子取“狗剩”、“銅鎖”之類的賤名,著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據說它的創始人的小名就叫狗兒。那麼,人們為什麼用賤名作為小名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由於勞動者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死亡、傷殘等不幸常常降臨到他們身上,無奈之餘,隻好賤人起賤名,雖遭受苦累,但求能平安度日。

其二,因為一些迷信思想在作怪,人們往往認為人的病、死、凶、災多為鬼怪所為,而鬼怪喜歡好聽的名字,厭惡醜陋的名字。因此,他們便以賤取名,希望鬼怪聞而遠之,少來光顧,讓孩子們少凶多吉,健康成長。

取小名經常用到動物的名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豬、狗、牛、羊、驢、雞、貓、兔等加上孩子的性格和體形特點,便成了小名。常見的,如小虎子、二狗子、二豹、狗蛋、牛子、牛牛等等。父母大多希望孩子能像那些狗、貓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能健康地賤生賤長。

以祝福消災為內容的小名也非常普遍,主要內容有健康、長壽、發財、福氣等,取小名如阿壯、阿福、發仔之類的。

在農村,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了是因為閻王派小鬼勾走了魂,所以起小名常取“留住”之意,用一些鎖、門閂之類的東西作為象征。如取小名鎖柱、小栓、大門閂、鐵栓等。

在取小名的具體方法上,古今各地大同小異。取小名的方法很多,每一類小名在各地也都可見到,以下簡要介紹幾種。

1.生日取名

這是根據生日的特點或生年、生肖來取小名。如老舍生於臘月二十三,農曆這一天是小年,所以小名為“雙喜”。

2.排行取名

這種方法是用孩子的排行作為小名,是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一種方法。如小二、小三、幺妹等是隻使用排行的,也有大栓兒、二石頭、三愣子這樣在排行後再加上正字的。

這種取名方法自古有之,如唐朝善舞劍器的公孫大娘、清朝女俠呂四娘、壯族歌手劉三姐,還有《水滸傳》裏的舶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都是廣為人知的人物,至於熊二、周三、劉十二之類的名字更是俯拾即是。這些姓名去掉姓,其實就是些小名。

3.昵稱取名

很多父母因為非常珍愛孩子,所以會給孩子取一個非常親切的小名,如在特定的字前加“小”為小名,像小花、小蘭、小芳、小羊等。

這些小名,有的後來直接用作本名或學名,變為黃小花、張小蘭、李小芳、趙小陽等;有的化“小”為“曉”,成為張曉蘭、趙曉陽等。

還有在特定的字後麵加“子”為小名的,如柱子、鐵子、蘭子、小華子等。這些小名,也可能深化成學名、本名,如趙柱、李鐵、張蘭、五華,或者為趙鐵柱、張玉蘭、王玉華等。像我國著名的籃球運動員穆鐵柱就是一例。

還有以重字為小名的,如晶晶、芳芳、蕾蕾、圓圓、平平等,通常單名者,小名就是雙名,重疊稱呼以示親呢、喜愛之情。

4.期望取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的願望在小名裏也可以反映出來。如我國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小名和兒,父母希望他長大後為人和氣,和氣發財,家和萬事興。

盡管小名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號大,但從古至今,人皆有之,且貫穿其童年,因此,也是取名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六、筆名

筆名大多是文人、學者發表作品時使用的署名,這種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關係,有的則沒有關係,又稱著作名或假名。

由於筆名常見於報刊書籍上,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是書報而不是作者本人,因而通常作者的筆名被廣為傳播,而其真正的名字反而鮮為人知。比如,提起巴金、茅盾、曹禺。魯迅、老舍、郭沫若、冰心等名字,幾乎是無人不知,但要提起李堯棠、沈德鴻、萬家寶、周樹人、舒慶春、郭開貞、謝婉瑩等名字,知道的人或許並不多。其實,後麵的這些名字才是作家的原名,但他們都以筆名聞名於世。如果考察一下中國現代文壇,會發現絕大多數作家都曾使用過筆名。其中,一些最知名的人物,如郭沫若用過30多個筆名,茅盾取過90多個筆名,魯迅的筆名更達140多個。

筆名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以姓名方式出現的筆名,如吳熙成,筆名吳伯簫;郭恩大,筆名郭小川;陳光美,筆名陳荒煤等。另一種是以非姓名方式出現的筆名,如聞一多,筆名夕夕;錢鍾書,筆名中書君等。

另外,有些筆名是為了紀念某件事情,或出於懷念故土而取的。如現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由於出生在沫水、若水流域,為紀念故土,便以“郭沫若”為筆名發表作品。

筆名不僅中國人有,在西方也可以見到。如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就以“威廉·莎士比亞”的筆名發表文學作品,並以此成為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一些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發表作品時也都喜歡使用筆名。如美籍華人聶華苓的筆名為遠思,英籍女作家周月賓的筆名是韓素音,香港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筆名為金庸,散文作家陳平的筆名是三毛,等等。

取筆名的好處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萬一作品發生什麼不良影響,可以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大膽負責;二是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於發表某些批評和商討的文章。

現今文壇的作家都疏於用筆名,通常他們的筆名即原名。即使偶爾用別名,也不是為了“隱”,隻是為了就事論事,有意識地把文與人分開。

七、綽號

綽號是根據一個人的某些特征,大多是以比喻的方式,在本名以外另取的名號,也叫諢號或諢名,一般帶有幽默、戲謔或諷刺的色彩。

綽號起自何時難以確定,但有史可考的第一個有綽號的人,大概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膀粗腰圓,力大無比,能把鹿角折斷,把鐵鉤扳直,把高牆推倒,能赤手與虎豹搏鬥,把犧牛推動,所以人們給他一個綽號“移大犧”。

綽號主要為“他取”。明朝文學家馮夢龍就說明了“好好先生”這個綽號的來曆:東漢末的司馬徽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言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以相告,何謂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故人稱“好好先生”。

綽號也有自封的。五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馮道,從後唐明宗時任宰相,曆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朝八姓十一帝,且累朝不離相、三公、三師之位。二十多年,國難民憂,他毫不在意,沉浮濁世,八麵玲瓏,人們稱他是個“不倒翁”。而他本人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津津樂道:“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天、為父、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知之?”因而自號“長樂公”,亦號“長樂老”。

自取綽號的現象,與文人取雅號頗為相似,隻是有俗雅之別而已。一般來說,人物的特征是取綽號的依據。有依據勇武取綽號的。如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膽識過人,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屢建戰功。匈奴人懼怕他,譽稱他為“漢之飛將軍”,且“避之數歲”,不敢動兵。

有依據才智取綽號的。東晉謝道韞是一位女詩人,她是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自幼聰慧,素有才名。一個寒冷的冬天,外麵紛紛揚揚下起大雪,她的叔叔謝安(東晉大政治家)來到道韞家,望著彌天大雪,詩性大發。謝安指著窗外的飛雪,欣然倡句道:“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胡兒(道韞的兄弟)在一旁隨即應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略加思索,答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對道韞大加讚賞。道韞也因此而馳名天下,人們稱她為“詠絮才”。

人們對才華出眾的人有綽號相頌,同時,對缺德寡才之徒也有綽號相譏。如唐代李林甫為相,他曾將“弄璋之慶”寫為“弄獐之慶”,時人譏為“弄獐宰相”。清朝太常博士張鼎在引用雞肋典故時,誤把“雞肋”寫成“雞肘”,也被人戲稱為“雞肘博士”。

有依據作品取綽號的。如賀鑄曾作《青玉案》詞,內有句雲“梅子黃時雨”,時人皆服其工,稱之為“賀梅子”。南宋詞人張炎,有《解連環·孤雁》詞一首,其中有“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因而被人們稱為“張孤雁”。現代畫家豐子愷在作漫畫時,常以青青垂柳和翩翩燕子襯底,朋友們贈他一個綽號“豐柳燕”,豐子愷笑以為然。

有依據行為取綽號的。如我國現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大學者黃侃,在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教時,曾結廬偏隱,和校方立下了一個“下雨不來(不上班),降雪不來,刮風不來”的約定,因此被稱為“三不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