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1(2 / 3)

所謂佛餐者,指的是不吃肉、魚及家禽類製品的人。其中吃奶製品與蛋的人,稱之為蛋奶素。但一些不吃任何肉、魚、家禽、蛋或乳製品的佛餐者,我們稱之為嚴格的佛餐者(或純素者)。雖然蛋奶素有相當多的益處,但嚴格的佛餐是所有佛餐類別中最健康的一種,原因是它降低許多健康方麵的問題。下麵我們將以科學的角度,從各方麵來告訴您,佛餐對健康的各項益處。

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髒

相對於肉食者,佛餐者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更低,且心髒疾病的發生率非常低。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研究發現,膽固醇隻存在於動物製品,如肉、乳製品和蛋類;佛餐者的膳食中不含飽和脂肪(動物脂肪為飽和脂肪),也就保證了低膽固醇含量甚至沒有。

佛餐的另一重要優勢在於其蛋白質的種類及含量。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用植物蛋白取代動物蛋白,可以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盡管攝入的脂肪種類和總量是相同的。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了低脂的佛餐飲食方式遠比其它飲食方式的益處更明顯。

降低血壓

追溯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一些臨床研究提供了驚人的結果----佛餐者的血壓比非佛餐者低。實際上,還有一些研究在佛餐膳食中加入肉類,結果發現人體血壓顯著的急速增高。另外,食物中鈉離子的高含量也是引起血壓增高的主要原因。多年的臨床經驗也發現當一些高血壓患者開始吃佛餐後,絕大部分血壓會降低,甚至可以不再服降壓藥物。

控製糖尿病

糖尿病的最新研究顯示,高碳水化合物(僅存於蔬食中)且低脂的食物,是控製血糖濃度在飲食方麵的最佳處方。因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心髒、眼睛等部位血管變窄、彎曲,進而並發心髒病、眼睛視網膜病變等,所以食物盡可能低脂肪、低膽固醇,是此類病人膳食中最需要注意的,而佛餐當然是最理想不過的。更重要的是,蔬食能夠提供糖尿病患者胰髒產生胰島素的重要化合物。

防癌

佛餐甚至可以防癌。一些對佛餐者的調查結果顯示,佛餐者因癌症而死的死亡率隻有常人的50%至75%。

乳癌的發生率,鄉村遠少於城市,因為鄉村婦女的飲食結構主要以蔬食為主。當鄉村婦女改采西方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以後,乳癌的發生率飆升。此外,佛餐者結腸癌的發生率也相對比肉食者低很多,因為肉食與結腸癌有密切的關聯性。

為什麼佛餐能防癌?首先,相對於肉食,佛餐---低脂、高纖。但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例如:佛餐者的菜籃子裏一般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這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更容易幸免於肺癌。有些研究發現即便是乳製品中的天然糖份,也會導致子宮癌的發生。然而至今仍有一些佛餐所以能抗癌的原因無法解釋。舉例來說,研究人員並不非常確定,為什麼佛餐者比肉食者體內含更多的某些白血球---人體抗癌的第一線勇士,它們能識別並殺死癌細胞。

與鈣的關聯性

佛餐者很少有尿結石或膽結石患者。此外,佛餐者因為吃很少或沒吃動物性蛋白,所以鮮見骨質疏鬆症的病例。攝入大量的動物性蛋白會引發鈣質的流失。用蔬食代替動物製品來補充蛋白質,能非常有效的降低人體內鈣的流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鄉村以蔬食為主的人,在鈣質攝入低的情況下也不會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了。

佛餐膳食的規劃

佛餐者其實很容易就能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穀類、豆類與蔬菜,均含豐富的蛋白質和鐵質。綠色蔬菜、豆類、扁豆、堅果和幹果是人體所需鈣質的最佳來源。

人體皮膚受到陽光照射後在體內產生維生素D。但對於那些深色皮膚和住在北方的人們來說,因為整年中難得跟陽光接觸,所以難免可能缺乏維生素D。但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攝取一些強化營養的機能性食品,例如商業化早餐中的穀類、豆漿、添加維生素D的食物及綜合維他命中獲得。在這些強化營養的機能性食品中亦含有很豐富的維生素B12,例如商業化早餐中的穀物、豆製品和一些給佛餐者吃的營養酵母。雖然維生素B12缺乏症不是很常見,但嚴格佛餐者還是應該注意膳食中的合理配搭。

佛餐是大智大悲心食共養

佛餐是如來悲心佛門中有些行者,堅持必須火食熟食,並且強調是佛所製的戒法,以佛餐是犯戒違常,故不讚同佛餐。吾未諳佛典律藏毗尼,隻單純地想著:佛陀之精神是大慈大悲,今日吾輩倡導必須火食、熱食的居心與立足點在何處?吾輩不願佛餐的理由又在那?我經常聽聞的是:“菜中有蟲,不煮熟了,蟲不會傷害我們嗎?”;“菜中有農藥,不煮熟了,農藥殘毒會毒害我們?”;“佛餐蔬菜,寄生蟲問題增多”;“又如最近日本流行大腸杆菌恐慌症,無有一物不是煮熟才敢使用,連水果諸如蘋果、香蕉全都是吃煮熟的……”吾人心中所充滿的竟然全是病毒、細菌、蟲害、毒害傷害人類的考慮而已。吾人可曾想過蟲的突變形,變本加厲,何以故?心中橫豎都是蟲與毒害,吾人的慈心、悲心在那裏呢?常想如果世尊仍高踞獅子座,我一定要請示他老人家:佛餐是犯戒嗎?佛餐難道不是最具慈悲、最有智慧的選擇嗎?不以大火燒煮蔬菜,佛餐蔬果,就算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蟲,我們也心甘情願,滿心歡喜,以我的身體來布施供養滋養無量眾生,歡迎有這麼多的生命與我們同行,同聞共秉。

佛餐是修行增上在中醫食物分成五味,佛醫分成六味,舉凡“酸甜堿”為一類,“苦澀辛”為另一類。前一類者會促動欲念,增強欲望,致使心識難安。後一類者會汰除吾人之欲念,淡化貪欲,使行者身心保持輕安平靜。“佛餐”多半都屬“辛澀苦”三種味道,故初嚐難以下咽,假以時日,必收身安道隆之妙。在醫學觀察上,假設血中糖值,忽高忽低,心情情緒必然相當不穩定;又如鹽份攝取太多,致使水份滯留,沉重不適,四大不調。嗜欲深者天機淺,貪於膏梁厚味,著重烹調美味,常令人貪著其味而落失其道。茍能常常取用“佛餐”之清淡、苦澀,青草辛味,必然更能堅持道心,增益道業。故佛餐能淡然五欲,強化出離心,誠為修行人之明智抉擇。

佛餐是脫胎換骨佛餐者倘不能突破“佛餐”的蛻變,吾人的體質,極為困難提升。因為不當的佛餐愈久,貧血、體弱、虛衰,應時而現,冷熱不調,氣血不和,以現代醫學,經常查驗不知病情所在。此刻唯有“生機飲食”方能襄助。“佛餐”威力如排山倒海般,揮灑積蓄多年的毒素,故經常被誤解成“佛餐生冷生痰生黏液”,加以排毒很痛苦,猶如罹患大病般,此刻最易退轉,打失信心。“佛餐排毒”猶如爬山,亦如修行的曆程,為了體質的改善,必須忍苦、耐苦、安忍走下去。

佛餐是護念法界佛餐飲食法,不忍用火食之烹、煎、烤、炸、微波爐、瓦斯爐等殘害有情眾生;亦因使用這種有益身心淨化的飲食法,節省無情器界,大地資源,成為環保的尖兵。假使有朝一日,“佛餐法”蔚為風氣,因為清潔新鮮無農藥蔬菜地大量需求,農藥毒藥的使用自然會大量遏止,甚至銷聲匿跡,大地的殘害,微生物的保護,水源空氣的免於汙染。如是山是山,水是水,地是地,人們存於天地間才能真正有一份自尊自重。

佛餐是一種修煉

吃飯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活動之一,在佛家中,吃飯又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含義——佛家認為吃飯也是修煉的方式之一,並對其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修行是借助於人的身體進行的,佛教並不主張過多地飲用食物,以免引發貪念,破壞修行。因此佛家隻將飲食定義為維持生命和治療餓病的工具,把吃飯和修行聯係到一起。在日常飲食習慣和內容中融入修持意念,控製本身的所思所想,克服狂情、貪婪,抵製美食的誘惑,體會飲食無快樂,也就是所謂的“厭治”,隻求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理需求即可。

六祖大師在黃梅東山寺求學時,他每天的修行生活就是挑水、舂米、劈柴,可他樂此不疲。明代的蓮池大帥講,“拈匙放箸”。匙是訓羹,吃飯的時候,拿起調羹,放下筷子,“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表明佛家的禪機與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據《飯食經行》中說,兩方極樂世界,帶業凡大去往生。在佛教看來,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沒有舍掉,一往生到兩方極樂世界,到了中午,想到我要吃午飯了,實際上這是習慣。但在這裏,人隻要想到要吃飯,這個飯菜就出現在你的麵前。你喜歡吃什麼菜,那個菜就出現在麵前,它就合你的口味。吃完了,碗筷、缽盂統統就沒仃了,不用你去收拾,不用去洗碗、洗碟了,這些麻煩的事情都沒有了。當然,這裏表明了佛教徒對兩方淨土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