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軍北極(1 / 2)

中國,進軍北極

(圖 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

我們居住在北半球,北極離我們更近一些,與我們的關係也非常密切,但是,直到1995年4月之前,我國還未組織過考察隊深入到北極地區考察,更未到達北極點,這比美國人皮爾裏率領的探險隊1909年征服北極晚了近90年,比前蘇聯在北極建立“北極工號”浮冰漂流站也晚了半個多世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眼界空前地拓寬了。世界需要中國,中國更需要世界,但北極地區卻還是一塊中國考察隊尚未到過的空白地區。所以,中國也迫切需要去考察和研究北極。

【經典回放】

(一)

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等10家單位聯合發起,經中國科協批準,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中國北極科考進入了實質性的籌備階段。

1994年,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得到了企業的讚助——中國北極科考正式啟動。

為了為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選拔隊員及為1996年開始的中國北極科考5年規劃儲備人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組織了北極科考集訓隊,於1995年1月18日至26日到黑龍江省的鬆花江冰麵上進行了封閉式的模擬訓練。集訓隊共29名隊員,其中包括13名科考人員和16名新聞記者。當時,鬆花江冰麵最低氣溫為-25°~-34°,所有集訓隊員必須負重25~30千克,並拖拉100~150千克重的物資,在鬆花江冰麵上徒步行走130餘千米,且食、宿、行都在冰麵上,集訓隊與外界完全隔離。

集訓隊經過6天5夜艱苦的模擬訓練,基本完成了進軍北極前的4大訓練任務。這4大訓練任務是:第一,個人體能訓練。要對付北極惡劣的環境並完成科考任務,首先,考察隊員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第二,冰上技能訓練。此項訓練包括冰上的食、宿、行、自救與互救,禦寒防凍常識與技能,發現冰裂和正確判斷冰震等;第三、團隊精神訓練。禁止單獨行動、盲目冒進、疲勞作戰,提倡團隊協作精神,因為北極科考隊是一個整體,必須統一行動,而任何個人的不科學操作將會給自身帶來毀滅性的危險,甚至會造成全隊覆沒;第四,裝備操作訓練。隊員們學會了熟練地操作衣、食、宿、行設施,通訊急救工具和傷害處置設備等。

封閉式模擬訓練的圓滿完成,為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準備了前提條件。

(二)

經過短暫準備,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25名隊員,麵向科學的召喚,肩負祖國的重托,於3月31日從北京啟程,踏上了進軍北極的艱難曆程。

25名考察隊員由科考人員、新聞記者和後勤保障人員所組成。

考察隊從北京出發,先後到達加拿大哈德遜灣冰麵和美國明尼蘇達州伊利市,又進行了10多天的滑雪滑冰和狗拉雪橇的強化訓練。

1995年4月23日淩晨,中國首支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飛機進入北極圈,當地時間1時整,飛機在晨曦中徐徐降落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孔沃利斯島的留索柳特,據考察隊員用衛星導航定位儀測定,留索柳特位於北緯74°42'58″,西經94°58'33″。進入北極圈大約1000千米。科考隊將遠征北極點的大本營設在留索柳特。

4月23日當地時間上午8時,7名將從冰上向北極點衝刺的隊員從留索柳特乘坐雪上小飛機繼續向北飛行,於北京時間4月24日到達北緯88°的北冰洋冰蓋上,考察隊從這裏開始徒步行軍和滑雪向北極點進軍。(圖 北冰洋冰蓋)

7名冰上隊員包括來自國家地震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研究所和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5名科考人員以及中央電視台2名記者。

科考隊員從踏上北冰洋冰麵的那一刻起,就每時每刻都伴隨著危險與艱辛。科考隊麵臨的最大危險便是北冰洋上的冰縫。與南極冰蓋不同,北冰洋上的冰蓋並不是一個整塊,而是分離成無數的冰塊,大小不等,冰裂塊之間便是冰縫,即使到北極點附近也是如此,尤其是遇到剪切帶時,冰塊破碎,冰縫眾多,寬窄不一,有的1米左右,有的寬達10米多。裂縫中露出藍藍的海水,海麵下海水深達數千米。如果單獨行動,盲目冒進,一旦掉進冰縫,就十分危險。即使是考察隊整體行動,遇到風雪或大霧天氣,也不敢冒進,遇到冰縫,隊員們就要砍一塊冰來,幾個人用力將冰塊推到冰縫中,搭起一座不太穩當的“浮橋”,浮橋上下浮動,當人踩過時,如果重心掌握不好,就會使浮冰塊翻過來,人也會掉進冰裂縫。遇到十幾米寬的冰縫,那就像過一條小河了,隊員們要砍來許多冰塊,用繩子拴成串後在冰縫兩岸拉住。過這種冰縫不僅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而且也非常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冰縫。不僅考察隊員要過去,狗拉雪橇也必須安全地衝過去,因為其上載著考察隊的“糧草”和裝備。稍有閃失,雪橇掉進冰縫,“糧草”盡失,整個考察就會歸於失敗,甚至危及考察隊員的生命。(圖 北極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