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考察隊還可能隨時受到冰震、冰裂、暴風雪甚至北極熊的威脅。
說起考察隊員的艱辛,那就隻有親自參加考察的隊員才能體會深刻了。北極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8℃,冬季為-40℃,即使夏季(7月),平均氣溫也在0℃左右,長時間在冰麵上跋涉,寒冷是最大的敵人。白天在風中行軍時,臉上像刀刮一樣,從口中哈出的氣,馬上會在胡子上結成冰霜,白天行軍汗濕了腳,晚上無處去烤,腳隻好放進睡袋裏“烘”幹,而早晨起來,鞋和襪子則凍成了冰塊,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把它們分開,當然,要把腳再穿進去就是更痛苦的事情了。
在北極冰麵上長途跋涉本身就非常辛苦,冰麵上高低不平,溝、坎、雪坑很多,甚至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一天跋涉下來,每個人都累得像一攤泥。
除此之外,科考隊員們每天還必須完成包括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北極冰動學、雪冰化學、北極生態、北極環境變化等一係列項目的考察與采樣任務。
中國科考隊在北極冰蓋上度過了12個夜晚,13個白天,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跋涉,終於在北京時間1995年5月6日上午10時55分勝利地到達了北極點,這也是中國科考隊首次到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在北極點上空迎風飄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有能力征服北極點並進行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圖 五星紅旗在北極點迎風飄揚)
【縱深閱讀】
最早開展北極考察的中國人
1947年,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國際文教會議,然後由當時中國駐挪威大使館代辦雷季敏相助,隻身進入挪威的北極圈內地區開展考察。著有《餘在北歐時所見之北極光》。馮先生於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脅迫舉家赴台灣,於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進入北極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高時瀏教授,1949~1951年受聘為加拿大聯邦政府大地測量局工程師,在此期間,曾帶幾名助手進入加拿大北極圈裏的一個無人區,進行大地測量。當他們走到布西亞灣和布西亞半島附近時,驀然間驚奇地發現,他們手中羅盤上的磁針鬼使神差般衝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動了。再看繪緯儀,原來他們所立的位置,為北緯71°,西經96°,正居地球北磁極!能夠找到北磁極,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因為北磁極時刻圍繞著一個160公裏的圓圈移動著,與人們捉著迷藏。自高時瀏幸運地巧遇北磁極,到1985年,北磁極已經“跑”到北緯78°,西經102°,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裏。
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李楠,1958年11月,乘坐蘇聯直升飛機,前往蘇聯設在北極冰蓋上的第6號浮冰站和第7號浮冰站,進行實地采訪。此行中,他從空中掠過了北極點。
香港攝影家李樂詩,1993年,乘飛機在北極點降落,作為第一個抵達極點的中國人,她在地球之巔展開了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
三、決勝喜馬拉雅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上,再也無法找出能與喜馬拉雅相匹敵的山係。這裏,聳立著數千座能與安第斯山脈、帕米爾高原相比的山峰;這裏,更存在著比安第斯山和帕米爾高原高出千米的奇觀。在喜馬拉雅山麓,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竟然能找到14座。
從東到西,它擁有長達2500公裏的冰川與雪峰。陡峭山峰,萬仞冰川,地麵被深深切割,峽穀深不見底。直至今天,這個雄偉的山係仍在繼續著造山運動,從而引起強烈的河流侵蝕和轟轟烈烈的大麵積山崩。從南到北,它包括四條並行的山帶:外喜馬拉雅山、小喜馬拉雅山、大喜馬拉雅山、泰迪斯喜馬拉雅山,其中,大喜馬拉雅山是山係的骨幹部分,聳立於永久雪線之上,擁有9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
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一直令無數的登山探險家及科考者心馳神往。自從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企圖征服珠峰以後,幾十年搏鬥痛遭失敗,無數條好漢為此葬送性命。直到1963年,才被第9支英國登山隊征服。以後,盡管人類變換各種方式、路線,數十次踏上珠峰之巔,然而,珠峰並沒有因此變得馴服,在珠峰捐軀的探險者總數已達1OO多人!
當探險者來到喜馬拉雅地區時,深為這雄偉壯觀而又肅穆莊重的偉大山係所感動,他們感到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向他們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