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聯合,史無前例的跨越(1 / 3)

三國聯合,史無前例的跨越

1985年,中國登山協會向日本、尼泊爾登山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中、日、尼三國聯合組隊,把攀登的難度加大一倍以上,實現在珠穆朗瑪峰南北兩麵同時跨越。這一建議得到日本、尼泊爾登山家們的熱烈響應。

1987年2月24日,《中日尼1988珠穆朗瑪/薩迦瑪塔友好登山議定書》在北京正式簽字。

【經典回放】

(一)

1988年3月3日,三國登山隊的北側隊率先進入了海拔5154米的北側大本營。3月10日,身穿紅、藍、綠三色醒目服裝的中、日、尼三國登山家們在白雪皚皚的珠峰北側腳下舉行了開營儀式。三國的攀登隊長宋誌義、重廣恒夫、塔什藏布在這裏同時升起了本國的國旗,由此宣告北側大本營建營完畢。3月16日,北側的三國登山家們開始第一次行軍,拉開了偉大的世紀雙跨的序幕。

3月28日,北側第一隊長曾曙生向中方隊員發出動員:“大本營是汽車能達到的高度,前進營地(海拔6500米)是犛牛能達到的高度,北坳冰牆對於登山隊員來說,考驗才剛剛開始!”這個考驗決非一般,當三國登山人員終於打通北坳冰牆完成第一次行軍時,已有5人因病下撤了。

4月1日,第二次行軍開始了。4月2日,中、日、尼三方各派出一名主力,向第二險關、海拔7028米至7450米的冰雪地帶和大風口發起挑戰。結果由小加措、山田升、那旺永旦組成的修路隊,隻到達海拔7300米處便被狂風推了回來。

4月7日至9日,北側相繼打通了到達海拔7790米五號營地和8300米六號營地的道路。

4月8日,丹真多吉、仁那等3人在一號營地附近遇上了特大雪崩,他們拚命奔跑。危急關頭,丹真多吉急中生智,他在帳篷附近打了個滾,才躲開了巨大冰塊的追打。

4月11日,尼泊爾軍方隊員巴頓在接近一號營地時不慎滑倒,落入一個深達40米的冰裂縫,他用手足拚死抵住兩邊的冰壁,一邊拚命吹口哨報警,一邊全力搖動路旗求救。幸虧中方南側攀登隊長仁青平措及時相救,巴頓才撿回了一條性命。

(二)

4月18日,大風大雪籠罩著珠穆朗瑪峰南側,有兩組人馬不得不撤回2號營地。而仁青平措等6名中尼兩國隊員卻繼續奮進,當晚留住、3號營地,準備第二天向南坳衝擊。然而,風雪越來越強。中方南側隊長強令仁青平措帶隊撤回二號營地。身材最大的陳久暉右膝內側嚴重拉傷,4月22日,仁青平措等再次衝擊南坳時,他不得不含淚受命下撤。仁青平措等則在能見度極差的條件下,與風雪搏鬥了30多個小時,於23日傍晚,登上了海拔7980米的南坳。聽到這個消息後,南側大本營的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

4月30日,北側的突擊隊員開始上行,他們一天一個營地,第一突擊組的中、日、尼三國6名登山家按計劃將於5月4日進入5號突擊營地,在5日突擊頂峰。與北側不同的是,南側第二突擊組(每國各2人),將直接從南坳突擊頂峰。

5月3日,北側的突擊隊已抵達8680米突擊營地,南側突擊隊的第一組則到達了3號營地。決戰在即,可南側的第一組卻被暴風雪困在了3號營地。

5月4日,風雪依舊。為了確保雙跨成功,南側中方的隊長王振華不再顧及日、尼兩方隊長的猶豫不決,果斷命令仁青平措與大次仁強行上升。

經過長達10多個小時的奮爭,他們終於抵達海拔8500米的5號營地。果然,他們除了在營地上找到7瓶氧氣外,帳篷和炊具都未曾運到。天色已黑,堅冰和勁風使體力消耗過大的3名中尼隊員難以應付。他們費力地支撐起身體,平整好地麵,搭上帳篷。